利润暴跌40%,大众汽车集团电动化转型进入攻坚阶段

芝能汽车出品

大众汽车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亮眼的销售数据背后,压力很大。

全球交付量实现1.4%的同比增长,营收同比增长2.8%,但营业利润却暴跌37%,净利润同比大跌40.6%,营业利润率从6%锐减至3.7%。

大众集团在转型电动化和智能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车利润率低、软件业务拖累、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对于大众来说,转型进入深水区,也进入了攻坚阶段。

Part 1

销量增长却净利暴跌:

大众的结构性隐忧正在浮出水面

大众集团的2025年一季度财务数据呈现出一种“增长与衰退并存”的割裂局面。

● 从交付量来看,大众全球销售213万辆,同比增长1.4%;营收达到776亿欧元,同比增长2.8%。

● 在利润端

◎ 营业利润从2024年同期的46亿欧元跌至29亿欧元,利润率从6%骤降至3.7%;

◎ 税后利润从36.7亿欧元降至21.8亿欧元,暴跌40.6%。

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量达 210 万辆,同比增长 1%。西欧订单量同比增长 29%,订单储备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增加约 13 万辆至约 100 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BEV)订单量更是增长 64%。

在欧洲市场,大众ID系列电动车的订单同比增长了64%,并占据了总订单的20%以上,增长态势很强(实际上是以牺牲利润换来的)

为应对其竞争对手特斯拉和比亚迪等品牌的价格战,大众不得不降低ID系列的售价。

由于研发成本和电池采购费用仍然居高不下,加上为了符合碳排放法规而提前支付了高达6亿欧元的准备金,使得电动车销量的增长并未转化为相应的利润提升,反而成为了集团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北美交付量增长 4%,南美增长 17%,欧洲增长 4%,但中国市场交付量下降 7% 。

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 59%,主要得益于新车型的推出和强劲的订单需求。

2025 年第一季度,ID.4/5 交付量为 4.4 万辆、Enyaq 为 2 万辆、ID.7 为 1.9 万辆、ID.3 为 2.8 万辆、Q6 e - tron 为 1.6 万辆、Q4 e - tron 为 2.3 万辆。

大众官方明确指出,本季度利润下滑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新能源车的利润率远低于传统燃油车”,ID系列的销售增长背后隐藏着利润贡献不足的问题,拖累了整个集团的财务表现。

在北美市场,大众销量同比下降2%,虽有ID.4等电动车型支撑增长(纯电销量增长51%),但整体表现仍显疲软。

更令人忧虑的是,美国4月初生效的进口关税导致途观、捷达等从墨西哥出口至美的车型成本上升,大众不得不通过调价或暂停运输方式“应对危机”,但这些应急手段难以长期维持。

● 乘用车部门受特殊影响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销量大幅下降冲击,

◎ 营业利润同比下降 51% 至 16 亿欧元,利润率降至 2.8%;

◎ 商用车部门营业利润为 6 亿欧元,同比下降 38%,利润率为 6.2%;

◎ 金融服务部门营业利润增长 19% 至 11 亿欧元,利润率提升至 6.6%。

◎ Core车辆销量 122.4 万辆,增长 3% ;营收 353 亿,增长 8% ;营业利润 11 亿,下滑 46% ;营业利润率 3.2% ;

◎ Progressive车辆销量 27.7 万辆,增长 14% ;营收 154 亿欧元,增长 12% ;营业利润 5 亿,增长 15% ;营业利润率 3.5%

◎ Sport Luxury车辆销量 6.5 万辆,下滑 8% ;营收 78 亿欧元,下滑 4% ;营业利润 7 亿欧元,下滑 44% ;营业利润率 8.7%  

乘用车如果我们拆解下,下面的的金额已经开始折算到人民币了。

◎ Sport Luxury:销量 6.5 万台最少,销售收入643.5亿RMB,单车收入 99 万、利润 8.9 万最高,

◎ Progressive:销量 27.7 万台居中,销售收入1270亿RMB,单车收入 45.9 万、利润 1.5 万,

◎ Core:销量 122.4 万台最多,销售收入2912亿RMB,收入和盈利最高,但单车收入 23.8 万、利润 0.7 万最低。

大众软件子公司CARIAD因过去版本交付延迟、系统不稳定等问题,被迫进行深度重组,导致数亿欧元的重组成本计入财报,当然CARIAD正推进更稳定的软件平台,并将在与小鹏、上汽合作的新车型中逐步应用。

Part 2

“在中国,为中国”:

大众能否打赢反击战?

如果说欧洲市场是“合规成本压垮利润”,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6%,成为全球唯一同比下滑的主要市场。从盈利情况来看,现在的收入是单季度2.72亿欧元,2025年预计在5-10亿欧元。

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如比亚迪和理想等本土品牌持续发力,以更强的软件能力、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产品迭代速度,抢占了传统合资品牌的市场空间。

面对困境,大众已意识到必须“自我革命”。

◎ 2024年,大众以7亿美元投资小鹏汽车,获得G9平台与智能驾驶技术,并计划2026年前推出至少两款与小鹏联合开发的智能电动车。

◎ 奥迪也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展示了与上汽联合开发的首款智能电动车“AUDI E”,预计2025年量产。

大众方面更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至2027年将在华推出超过20款新能源车型。新车型不仅要更智能、更本地化,更要在成本结构上压缩空间。

大众未来将在中国本地构建标准电芯生产体系,争取将电池成本降低50%,为电动车盈利创造可能。

大众已明确提出,要向“硬件+软件+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型:

◎ 在中国市场,将强化智能座舱体验(与华为/地平线等厂商接触中)

◎ 推出付费升级服务,如ACC、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OTA解锁功能;

◎ 探索订阅制、服务包等长期收入来源。

小结

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传统燃油车盈利已触顶,新能源车短期内尚难支撑利润,软件能力尚处爬坡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全球汽车行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众正处在转型的“深水区”。大众更快地进化:在中国市场重构本地化智能产品力,在欧洲市场加快电动车成本控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软硬融合”的长期盈利能力。

大众如何真正完成电动化、智能化与软件化的“三级跳”,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