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贝壳听见了批评
市场的冷暖,数据最直观,情绪最普遍。
不易缓解,挥之不去,尤其是当情绪汇成雾聚成霾,杀伤力就来了。
过去两年多,文章留言中的情绪含量越来越高,它吞噬掉有价值的讨论,让真相变得陌生,唯一的“好处”是,让专业、理性与善意这些本来稀缺而弥足珍贵的东西,变得愈加稀缺。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个文章,文章引来数百评论,我自认为论据真实,结论理性,但是,情绪泛滥,几乎变身为唯一的标准答案。如果全部放出,我只会收获一样东西:不是胸怀,也不是流量,而是情绪扩散的帮凶。
如果一篇文章的结局最终一定会变成一个让情绪得以集结的靶子,那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我一度感到十分沮丧。
过去十年,一勺言的文章覆盖了房企战略、组织人事、业务转型、数字化、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司、政策评价等议题,可以说,那些成就一勺言的文章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在文末成功激发了高能级的共鸣与辩论交流的表达欲,这是我们与读者共同的勋章。
比如,董小姐|今天,我收到了一批CIO的来信
比如,一勺言|老左的读后感
这些留言评论,以高质量的理性与专业,是一勺言鲜明的IP标签。通常,我们会在最大的尺度内予以精选展示,但是,现在这件事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上周,我在成都参加了一个贝壳平台赋能店东、推广门店积分制的高层级交流会。去之前,我就担心,虽然它初心是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来支持门店向善看长,但可能又是一个沦为情绪靶标的议题。
自2015年至今,一勺言跟踪见证了链家、贝壳的崛起史,期间写了不少独家、深刻的相关文章,因此粉丝中,的确有不少经纪行业的从业者,不乏老板、经理与普通经纪人。
这是一个庞大而有影响力的群体。在存量对开发的超越周期里,尤其是当今天的贝壳已经从当年的行业新物种,来到了舞台绝对的中央时,这个群体之于地产行业的话语权与地位,日益重要。
在贝壳的战略语境里,这个群体拥有了一个新的关系定义,平台上的合作客户,简称中B(品牌主)与小B(店东)。
这个关系定义意味着,贝壳作为平台,它不能够把手直接伸向最基层的门店经纪人,它必须通过赋能品牌主与店东来释放自己的能量与善意,助力品牌主与店东对经纪人好,进而经纪人对客户好,从而推动一个叫做“服务正循环”的齿轮开始转动。
所以,当我发现这些中B与小B开始在留言区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时,我天然觉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使命。
谈几点看法,与朋友们交流。
1,没有回声的反对声是令人遗憾的。
我确信,贝壳听见了这些批评的声音,并且正在做出行动上的回应。
2,门店积分制就是第一个回声。
去年九月以来,贝壳先从9个城市开始试点门店积分制,1月份扩大到46个城市,3月份全国开通。
按季度兑现,从试点开始累计已补贴1.1亿元,预计年内补贴接近4亿元,覆盖上万家门店。
3,积分制,没有玩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套路。
它的资金来源,是按照贝壳利润的某个比例而定。这些补贴积分,区别于贝壳币等虚拟权益,发给店东的钱,既可以用来抵扣平台费(省钱),也可以兑换新房交易的额外提佣(增加收入),虽然在流程上尚未跑通直接提现功能,但事实上已经相当于真金白银的补贴。
4,花掉一笔钱是有态度的。
贝壳的门店积分制,并没有扶贫导向,而是奖励导向。
这是理解积分制非常重要的一点,它用商业的逻辑在分配这笔巨额的补贴。事实上,我认为,正是这个气质,才能够让门店积分制走的更远。
也许有人觉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三四亿元补贴,金额可以再大一些;也有人会觉得,贝壳想赋能店东,完全可以有其他更直接的选项嘛。
但是,门店积分制补贴,只是贝壳平台为它的合作客户搭建的诸多抗周期防护网之一,贝壳还有其他一系列兜底保障、业务赋能的安排。
务实地说,这套组合拳,目前最有可能立即推行而迅速惠及数万人,而且,它也是把平台价值观与店东的长期利益平衡的更好的一个做法。
勿以善小而不为,它只是开始的开始。服务正循环的兑现,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如果贝壳看到了正反馈的齿轮越转越快,我相信他们会持续投入。
5,它希望实现三个小目的。
门店积分制,第一奖励那些跟着贝壳多年的老店东,继续看长。第二,鼓励店东多完善业务结构、多元化发展,做新房业务的时候不要忘记了二手基本盘,做一赛道经纪业务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客户在二赛道大居住领域上的服务需求,同时,为门店业务增长开拓更多空间。第三,合作共赢,强调服务品质,希望店东在贝壳上做一个积极合作的好伙伴、一个重视服务品质与口碑的好服务者。
这三个目的,其实就写在了门店积分制的内容构成里,它是一个阳谋。你可能未必进入它的补贴范围成为受益者,但没有理由否认,它是一个鼓励向善看长的规则设计。
6,批评声音之所以高分贝地出现,本质上是一个公平分配的问题。
当蛋糕缩小时,公平分配的议题地位,开始迅速升级。这是今天全行业全产业都面临的命题,不唯地产,更不限于贝壳。
我想,过去四十年的国家经验,已经给出了答案。在公平分配与效率导向之间,存在一条通往长久的中间道路。钟摆偏向哪一边,的确会有不同的周期特征,但是长久看,基业长青的伟大公司都一定在这个答题上得到了高分。
贝壳、京东等很多平台公司,都正在认真答题的过程中。给他们一点耐心,也给这份时代大考卷的难度一些包容,这是一场渐进的改革。
7,贝壳塑造了线上化的买房卖房消费习惯,整个行业已经回不去了,理性客观地说,也没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回到那个更笨更耗时体验更差的时代。
身为中国地产行业最有名的公司之一,贝壳今天已经是一个行业基础设施平台。没有贝壳的地产行业,就像你回到了3G时代。
它有缺点,有软肋,你可以质疑也可以批评,但是它依然是目前地产行业更向善、更先进、更有进化能力的公司。当然,它也一定会有更大的担当。拭目以待。
8,贝壳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观公共品,这也是它行业地位的合法性来源。
真房源,免骚扰,无责退佣,服务崛起,服务者崛起,服务正循环等等。相比之下,门店积分制,是贝壳推行的一套“1加5个2”门店兜底赋能菜单的最新科目而已,也是价值观共识下的产物。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即使剔除行业标签,把贝壳放到中国众多的公司力比较,它依然也是道德感异常浓厚、排名靠前的公司之一。大家有没有想到,它身上的那些被指责的标签,很大程度可能并非由它而来,而是它所身处的这个行业曾经、甚至现在依然是一个在大众评价中并不体面的行业。
因为你的体量与影响力更大,你天然虹吸所有的外部评价。
9,把道德的标尺放得再大一些。
2020年11月,我在三亚近距离聆听了老左最后一场演讲“BC双打”,距离影响行业命运的三根红线政策刚刚面世,只有半个月。
事实上,我很后悔当时没有写一篇评论文字,我强烈推荐大家看看那篇演讲。
与很多人以为的不同,其实贝壳后来的路线图高精度地还原了老左的设计,老左也比任何他的同行更清晰地预测到了后面的大局势变化,此后贝壳在新房、家装、租赁、开发赛道上的布局,均有伏笔可循。
正是这些布局,让贝壳在大家目前依然身处的大周期里,获得了大家今天看到的的业务稳定性,最有可能成功穿越这轮周期——这个公司叙事与很多平台上的个体叙事息息相关,因为无数的从业者也一起获得了业务收入来源多元化带来的稳定性,个人与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也得以在这轮周期里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全。
这就是战略的魅力,你再否认,它就在那里。
现在,轮到你的评价了。
前文阅读:
董小姐 | 一家工抵房“大户”的口述
一勺言 | 贝壳董事长的超级决定
董小姐 | 地产进入新一轮换帅周期
董小姐 | 眼前一亮2024:地产值得重做一遍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