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医疗平权唯一的路径了
文|李意安
这两天,朋友圈满屏都在刷蚂蚁推出的医疗健康新应用“AQ”。说实话这个业务和我日常主业没有太大联系,之所以引发我的表达冲动,是来自于我这两年的亲身经历。
2023年6月,我爸告诉我,他的痛风大半年了都没好,腹股沟的淋巴也肿了,他此前有通风病史,但已多年没有复发,因为每年都有定期体检,没有往大病的方向怀疑。通风复发之后,一直在苏州昆山的一家医院看病。但是久治不愈疼痛难耐,决定换个医院。我带他到了上海瑞金医院,医生说腹股沟淋巴肿,唯一的确诊方式就是做穿刺。
医生有一套SOP流程,穿刺要预约,出报告要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好几个工作日。
我爸穿刺完等到化验结果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但是报告显示有癌症指征,还要进一步化验,化验之后再约Pet-CT,又要预约,在等待的过程中,我爸猝然离世。此时,距离他确诊仅仅只过了16天。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处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中。至亲离世,才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原来一个人走的时候,竟然会如此的匆忙、潦草。没有郑重其事的告别,也没有全力以赴的救治。好像什么都没来得及做,一切就结束了。
我甚至不知道该怪谁。
到下个月的中旬,我爸离开就满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一度谴责自己,为什么他通风一直没好,我会掉以轻心,为什么不带他多看几家医院。我也怨恨过医院,为什么每一次报告出来都要这么久,为什么查出了癌症指征不及时通知家属。
我可能真的,太相信医院了。
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慢慢发现,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对三甲医院的信任产生了松动。
我一个大学同学的母亲,在上海胸科医院和上海肺科医院(均为三甲)检查肺结节,得出了完全南辕北辙的医疗建议。
本来只是有点咳嗽,想起有肺结节就去挂了个专家号检查一下,结果医生说,癌变概率很大,必须、立刻、马上做手术,把病人和家属吓得不轻,于是他们转战另一家医院挂了专家号,医生却说肺结节和三年前的片子没什么变化,随访就行。于是又咨询了几个专家才决定暂不动刀,随访观察。
上周,我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这位朋友供职于北京一家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
我们聊起最近的新闻热点,协和董小姐、长沙罗帅宇,又聊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这位医疗机构的朋友坦言,医保DRG之后,医院营收压力剧增。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克制住营收冲动。
“现在药不是利润了,药是成本。医院内部开会的时候也强调,应检尽检。尽量多做检查多做手术。”
从医疗工作者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心惊之余,我很清楚地知道,她说的都是真的。当我问,医保局不管吗?她和我说了一句非常熟悉的话:“在医院领导的眼里,就算被发现了,罚单和营收比起来,投产比也是划算的。”
是啊,罚单算什么?
从各个地方医保局的年度飞行检查报告来看,因重复收费、过度检查等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并不罕见,罚单比比皆是。
在资本的视角里,罚单不过是违规的过路费罢了。用最小的合规成本撬动最大的收益,经济学的规律在医疗赛道和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别无二致,且更加赤裸。
还记得《我不是药神》里的这帧画面么?
“命就是钱”:《我不是药神》背后的事最让人唏嘘|我不是药神|抗癌药|陆勇_新浪新闻
是的,命就是钱。
以前我曾经深刻信奉“专业的事要相信专业的人”,但现在才发现,世界的草台性其实无处不在。医疗领域,也是一样。“专业的人”很多时候是一个混沌命题。
协和固然有好医生,但也有董小姐,而协和尚且如此,更无论其他地方。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只要做到流程合规,不管是贻误病情还是过度诊疗,医院都不会被追责。作为普通患者,既无法甄别医术,也无法判断医德,这是患者的现实困境。
当我们要寻医问诊的时候,如何不被贻误病情又不成为营收导向下的牺牲品,是关乎每一个人生命、生存的严肃命题。
医疗的种种问题,说到底是因为资源上的极度均衡和信息上的极度不对称。
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其分配注定是不均的:地域上,三甲在一线城市的密集度注定更高;定价上,价格更高国际部和特需一定比普通门诊医疗资源更充沛,问诊时间也更充裕。
此外,医疗的专业性也导致其信息很难对称。传统的线下就医,沟通过程往往十分短暂,医患在医疗知识上的巨大落差是造成信息折损的重要原因。当普通人面对晦涩的医学术语、布满字母数字的检查报告时,多数人既缺乏专业判断力,又难逃权威依赖困境:即便搜索到零散医疗知识,一旦遭遇专家的强势反驳,患者往往仍会本能地服从权威选择妥协。如果是在一号难求的三甲医院,更是如此。
而让人更加无奈的是,哪怕已经对三甲祛魅,我也得承认,三甲已经是作为普通患者能够真实触碰到的顶级医疗资源了。这种无力感似乎是无解的:作为个体,我们既无力评判医疗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也难以穿透信息迷雾去精准识别可信赖的医疗资源。
这种无力感一直持续到今年DeepSeek问世。Deeepseek出现后,我曾多次尝试用它进行医疗咨询与医生资质查询,感受到人工智能在医疗平权上的巨大价值。
至少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获取系统性的答案,而不是单薄的结论。我们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拆解自己的疑问,不再受限于问诊时间和医生的态度。
最近蚂蚁AQ平台发布之后,我尝试了一下AQ上的"名医分身"与报告解读功能,深刻地觉得,医疗平权或许真的要靠科技来实现。
所谓“名医分身”,把科技术语翻译成人话,基本就是AI针对名医给人的既往诊疗案例学习形成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在我看来,这类分身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剥离了医德等人性变量,并且不再受到线下问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病征找到相应的名医分身,可以高效垂询多个名医,没有诊疗的时间限制,如果有进一步线下诊疗的需求,也可以在对比医生建议和医生资历之后再做选择。
医疗的主体性从以医院为中心真正变成了以“人”为本。
由于我不是医疗口的媒体,我不确定市场上有没有其他的智慧医疗平台打造过类似“名医分身”这样的产品(我尝试在deepseek上查了一下,也没查到),但如果有,我非常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补充,甚至建议大家如果审计到寻医问诊,即便是现在没有,以互联网大厂卷的程度,我相信很快也会有类似竞品,大家可以多去各个平台上,多找一些名医参详一下意见。因为这种时候,自己才是第一责任人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责任人。
客观而言,用AI手段来解决信息公平和医疗普惠,这件事并不是蚂蚁的创新,但是蚂蚁的禀赋。从2014年开始探索医疗支付,到如今AQ宣称已经连接了5000家医院与90万医生资源。加之蚂蚁在保险版图的生态布局和十亿级的用户基础,未来,要构建一个强大的商业闭环并非难事。
我相信蚂蚁打造AQ也必然有它的商业诉求。
其实从蚂蚁的产品策略来看,一直都是致力于把支付宝打造成一款国民级生活APP,所以,在独立APP的推出上,蚂蚁一直是比较克制的。在AQ之前,上一款独立APP还是8年前上线的“蚂蚁财富”。可以看出蚂蚁押注健康赛道的决心,此外,将健康服务作为独立APP形式推出,后续在保险和医疗两大模块形成商业闭环的路径也会更短更清晰。
不过,这不是什么坏事,正是因为有明确的商业诉求,在打造流量高地、抢占用户心智的这个阶段,才会用最公允的方式去打磨产品体验。 因为建立用户信任恰恰是医疗AI商业闭环的关键支点。这一刻,科技的的确确是在向善的。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