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两种理念
在后工业化时期,企业国际化经营有两种理念,一种理念是核心技术,尤其是根技术,自己研发,以获得全球竞争优势,下文称第一种模式/研发模式;一种理念是以供应链整合和劳动力相对低成本为基础,通过低成本获取全球竞争优势,主要的核心技术以模仿和采购为主,下文称第二种模式/组装模式。
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我的研究方向是对外经济贸易与产业国际化,对企业经营理念/战略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过较为系统的思考,15年过去了,想再梳理一下不同理念/战略选择对一个经济体的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念不同,企业分配制度的设计就不同。企业收入扣掉资本开支(折旧)、原材料投入、设备投入之后,剩余的钱是更多分配给(1)劳动力群体,包括职业经理人、技术研发人员、中后台人员、营销和销售人员等,还是更多分配给(2)企业股权的持有者,技术研发人员持有的股权除外,由企业经营理念所决定。如果把核心技术/根技术当成企业的最核心竞争力,那么在分配上就需要向技术研发人员和核心管理成员倾斜;如果要把低成本作为最核心的竞争力,那么在分配的结果是股权持有者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而不用给技术研发人员和核心管理成员更高的分配比例。因为在全球视角下,具有核心技术/根技术的研发人员是全球流动的,所以采取第一种模式(研发模式)的国际化企业会获得和培育全球最顶级的技术研发人员——多数人是,谁给的钱多,最顶级的人才就去谁哪里。
在人类社会中,价值观驱动的个人选择是较少的。
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第一种模式(研发模式)的国际化经营企业拥有更高的劳动力薪酬,第二种模式(组装模式)在产品差异化情境下拥有比第一种模式(研发模式)相对低一些的劳动力薪酬。第一种模式(研发模式)的结果呈现是更高的劳动力工资,更高的产品价格,全球顶级的产品质量与产品体验。第二种模式(组装模式)的结果呈现是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工资,相对较低的产品价格,全球次顶级的产品质量与产品体验。
尽管第一种模式(研发模式)的劳动工资更高,但是其产品定价往往行业内最高,因此分配给股权所有者的总回报往往也是较高的。简单的说,拉长时期来看,采取第一种理念/战略选择(研发模式)的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资本投入回报,投资者更愿意买入并且持有此类企业的股权。其逻辑在于,尽管给劳动力的分配比例更高,但是由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更高,所以第一种模式企业(研发模式)的股权总体回报是高于第二种模式(组装模式)的。
我们设想两个经济体,第一个经济体以第一种模式企业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即经济体中采取第一种模式的企业具有成千上万家,研发模式;第二个经济体以第二种模式企业为主,即采取第二种模式的企业具有成千上万家,而第一种模式的企业为数很少,组装模式。
组装模式为主:第二个经济体的产品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在全球视角,往往具有较高的产品销量,根据马太效应,全球每个经济体的收入都是不平衡分布的,中低收入者占据90%的群体,因此第二个经济体在总量上体现为非常强的出口竞争力,很容易积累贸易顺差,但是缺乏核心技术/跟技术的企业很难再长期排他竞争,所以维持产品相对低价才是其不得已的战略选择,由此,也就压低了第二个经济体的总体的资本回报,股市总体表现趋于世界第二流。
研发模式为主:第一个经济体的产品具有最高产品质量和最佳产品体验,不管是生产力工具的投入品还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最终产品,高价高利润高劳动薪酬的模式使得第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股权回报率较高,但是全球的高收入者占比较低,所以第一个经济体的产品出口总量是有限的,即产品虽然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很难上量。
第二个经济体(组装模式)容易获得大量的产能,而第二个经济体(研发模式)容易获得或者控制全球最优质的产能。其核心区别之一就是第一个经济体(研发模式)拥有相对更高的某一群体的劳动力超高薪酬,并且拥有相对更高的股权投资回报率。
这是直接的经济影响,其社会影响是,第一种模式企业(研发模式)需要大量技术研发人员,就对高校和高校老师产生非常强的高要求。第一个经济体(研发模式)在需求牵引下,就会产生最高的理工科与社会科学教育。乔布斯说,顶级的产品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因此,在产品设计与产品研发领域,社会科学的理解,即人性的理解,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由此,总体来看,第一个经济体(研发模式)拥有(1)核心技术/跟技术的批量国际化经营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高薪酬,股权的高回报率,(2)全球最顶级的教育,包括理工科与社会科学两个方向,高校老师具有非常强的基础地位。相对而言,第二个经济体(组装模式)在上述方向就相对弱一点点。
从国际资本流动与汇率逻辑来看,第二个经济体(组装模式)的劳动力与股权所有者也会通过贸易顺差获得全球储备货币,人都想资产保值增值,所以第二个经济体(组装模式)的理性人,有两个选择,(1)第一选择是买入第一个经济体(研发模式)的股权,因为它的长期回报率更高,(2)第二个选择是把子女送到第一个经济体(研发模式)的高校上学,以跟随全球科研领域的最前沿。
由此,通过经常项目的贸易顺差与资本项目的资本流动,综合来看,尽管第二个经济体(组装模式)的贸易顺差较大,但是其对第一个经济体(研发模式)的汇率很难升值。
当然,第二个经济体(组装模式)的演变是动态的,随着愿意采取第一种模式的国际化经营企业(研发模式)越来也多,愿意培育核心技术/根技术的企业越来越多,那么第二个经济体(组装模式)的技术研发人员工资就会有持续攀升的态势,股权回报率在边际上也会逐渐抬升,这会牵引高校更加重视老师的贡献,尤其是超高研发能力的高校老师的贡献。
在后工业化时期,一般来说,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理念,当基本的物质条件具备之后,年轻人总是希望能够在核心技术/跟技术上,有所突破,而贫穷出身的第一代人的理念往往是快速积累财富,外购技术,利用低成本劳动力,短平快的快速积累财富。即,在哲学与人性上,我们认为,企业家的理念与自己的出身/原始条件在群体意义上有关系的。
在过去两年里,研究了德国工业史,德国技术史,日本经济史,日本产业结构变迁、美国经济史(尤其是1800年至1914年阶段)、美国产业结构变迁,我发现这些发达经济体在工业化初期都属于第二个经济体的模型(组装模式),国家化企业在初期都是以模仿为主,以短平快的产能投资为主,技术绝大多数来自于从当时的更发达的经济体获取,有些是采用的国家间谍的方式(比如美国建国{组装模式}初期从英国{研发模式}获得纺织技术),美国真正开始大规模的研发核心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了;德国同样如此,在工业化初期,就是从英国尽量获取技术,在蒂森克虏伯出现之后,德国公司才是逐渐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与根技术。
由此,这两种理念,是两个发展阶段的产物,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是做大,快速积累产能,第二个阶段的任务是做强,不断积累核心技术与根技术。从全球范围来看,拥有核心技术与根技术最多的经济体,就拥有储备货币地位,也拥有最强大的资本市场,全球最强的教育体系,当然,这是动态的。
在逻辑的起点,则取决于企业家的选择,所以,德鲁克说,当代社会的本质是企业家社会。比如,在中国经济积累财富阶段,就有企业开始培育核心技术与根技术,明显领先了中国经济的进程。过去那么多年,磊哥的消费是内嵌价值观的,一般来说,只要还能支付的起,都会选择愿意研发核心技术与根技术的中国产品,哪怕初期的质量并不是全球顶级的。这是磊哥对第一种理念国际化经营中国企业的认可、赞赏与支持。
终究的终究,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是由价值观驱动的,一个经济体亦如此。
2025年7月3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