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对日本海产禁令局部解除 港海产代理进出口商可乘势而起?

结业潮成为近期香港热话,有关噩耗接踵而来,由街边小店至连锁酒楼,到连锁餐饮集团都要发盈警。在业界一片哀号中,转身及时、根基扎实的公司才能在这片寒冬中站得住阵脚。从事海产批发及进出口业务的大洋环球(08476) $大洋环球控股(08476)$正是一例,凭借稳定的产品质素,于寒冬中仍保持盈利增长趋势,后续更有望受惠于近期内地恢复部分地区的水产进口,内地业务未来收益增长空间值得留意。

本港零售市场面对的挑战有多大,从零售数据已直接反映。5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升2.4%,才终结了14个月连跌。商户要努力适应消费模式的改变,除了网购更盛行,消费者也更追求「性价比」的产品及服务,而在转型之际,也要维持稳定服务及产品质素才能留得住顾客。

港餐饮寒冬下 须快速转型

提到转型例子,不得不提叙福楼集团(01978) $叙福楼集团(01978)$,早期以经营中式酒楼闻名,随着香港餐饮市场口味变迁,逐步转型到亚洲菜餐厅,以特许经营方之式引入多个海外品牌,包括为人熟悉的「牛角」、「温野菜」等日式餐厅。

面对低迷市况,叙福楼业绩仍要「见红」,2024年叙福楼收入按年减少约17.3%,更录得亏损约3,210万元。但凭借及早转型,叙福楼透过开新店调整策略应对寒冬,从去年初至6月一共关了12间餐厅,同期也开了19间新餐厅。

若果叙福楼是餐饮转型的代表,进口及代理中高端冷冻海产的上市公司大洋环球,则是表现稳定的代表。所说不止是公司产品质素稳定,得以维持客源,而是海产本身也是个稳定长期的消费的趋势,不论于中港两地均有着庞大稳定的需求。

有条件恢复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 势提振内地业务

6月29日,内地海关总署有条件恢复日本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但包括福岛等十个都县除外,是自2023年8月实施禁令后首次局部解除。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2022年日本对华的水产品出口额达到871亿日圆,相当于折合约47亿港元,为最大出口市场,但中方实施进口禁令后出口额几乎降至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从2019年的6480.36万吨增至2024年的736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2.6%。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水产品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研究报告》分析预测,2025年,预计总产量将达7620万吨,增速维持在3.5%左右。消费升级推动人均水产蛋白需求从2019年的14.3kg增至2024年的16.1kg,预计2025年将持续增长。随着消费者对有机认证、地理标志产品的关注度提升,中国水产品消费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变,年增长率约2%至3%,预计未来十年内增长趋势不变。

中国未来十年消费增长趋势不变

事实上,从大洋环球同期年报表现亦可见中国市场对高端水产的需求强劲,公司继截至2023年3月底止财年来自中国的收益同比增长40.6%(即禁令实施前)至约5,783.7万港元,来自中国的收益于截至2024年3月底止财年仍能同比增长67.3%,至约9,674.6万港元;于截至2025年3月底止财年禁令影响才明显浮现,导致公司于中国的收益回落至4,608万港元水平。随着内地对日本水产品进口逐步解禁,令大洋环球可提供的产品组合进一步增加,相信会对大洋环球于中国的销售带来助力。

港人海产消费趋势稳定

香港对海产的喜好同样持续不减。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由2012至2021年间,香港年均海鲜进口量超过350,000公吨。比对过往数字,进口量在二十年并无显著差异,由此反映港人偏爱的海产种类可能有变,例如近年对生蚝质素要求提高,来港品种增加,但对整体海产需求变动不大,自然也有利于海产代理及进口业务。

大洋环球在急冻海产进口及代理行业拥有逾22年经验,供应各式各样的急冻海产产品超过100个品种。公司于港澳地区独家代理不少国际品牌如Clearwater北寄贝寿司片,还有知名产品包括日本熟帆立贝、帝王蟹脚、蒲烧鳗鱼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对比其他餐饮类企业,例如叙福楼去年也要转盈为亏,大洋环球同期在收入减少下仍保持纯利增长,毛利率更是稳定提升,反映出其销售表现亮眼。

若是对比其上市后首年的2018财年纯利约665.4万港元去计算,大洋环球于上市的八年间收纯利更增长了约5.3倍,反映纯利维持稳定增长趋势。而且其每年维持稳定派发股息,积极回馈股东,反映现金流充裕与财务状况稳健。

加上,大洋环球于4月15日已就转至联交所主板上市发表出公告,声明已委任专业人士评估及评价可能转板的可能性。日后在转换主板上市后,公司后续在业务拓展上亦可望有更多想像空间,发展潜力可期。

作者:腓力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