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 | 中海修正了投资策略
一周前,一位中海高管在内部说:
“现在地产项目少了,大家多多发光发热,眼光不要老局限在地产。”
话很含蓄,方向很明确。
难道中海地产又要开始新一轮人才“活水”吗?
内部设想是,如果一个城市没拿新地,项目减少,当地团队暂时保存,一部分人转移到中海物业或中海管理。后续有项目可做,再把团队召回。
“所谓活水,能流得出去,就能流得回来。”
受影响的人群,覆盖了基层一线、各地区平台管理岗。
截至目前,中海一些地区公司的副总,都去了代建平台中海管理。还有全国上百位一线客服人员,可能要整体转到中海物业。
23年—25年初,中海地产合并了20多个二线城市,大致如下:
广佛(广州+佛山)、西南(云贵+重庆)、西北(新疆+西安)、郑州(郑州+太原)、长哈(长春+哈尔滨)、辽宁(沈阳+大连)、天津(天津+石家庄)、深莞(东莞+深圳)、湘赣(长沙+南昌)、福建(厦门+福州)、海珠(珠海+海南)....
伴随合并,投拓资源向核心城市倾斜,大量人员开始流转。
内部声音说,最近三年,中海个别收缩型地区公司,流转出去的人数可能占到当地团队三四成。
活水计划还在继续,不过最近有点新变化。
根源是,中海对于投资策略的重点,最近有了一个重大调整。
“两条腿走路”
拿地从来都是头等大事。
据董小姐独家了解,中海地产正在内部调整投资策略。从过去的一线城市投资为主,转变为,全国重点把握点状性的投资机会。“全国都要看,投资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对一线城市强倾斜了。”
针对合并而来的地区公司,中海也要求“两条腿走路”。不管当初是谁合并了谁,这类二线城市都要积极拿地。当初因为规模萎缩被合并的地区,现在更要重新考虑结构性机会,积极入场。
中海在行业里的利润标签非常显著,莫非它提前看到了什么?
董小姐发现理由有二。
一是,中海内部对重仓北京做了一场反思。
过去两年,中海变身为一家“一线城市有限公司”,2024年,中海地产的半壁江山都是靠一线城市打下来的。
四个一线城市,加上香港的销售额做到了1640亿元,占到全年总销售额的60%以上。
2024年,中海大部分的地都在一线城市买入。北上广深的权益购地金额占比,摸高到了73.5%。
但去年底开始,中海内部渐渐意识到,回报表现开始击穿它们对一线城市的专注。
状况出现在北京。2024年,中海在北京一口气拿下4个项目,耗费三百多亿。
但是,项目开盘后,遭遇去化难题。
这样的表现,被内部视为一次昂贵的投资失误。
结论很明确,深耕一线并不等于绝对安全。过去一年多,北京的供地节奏非常密集,高端需求开始分散。今年二季度开始,北京一些高端项目的开盘去化率都没到60%。买方市场下,京城的高端客户,已经开始全北京挑房子了。
现在,中海开始重新思考投资安全垫。
二是,敌退我进。
过去几年,二线城市遭遇地产商集体收缩。
今年开始,部分二线城市的性价比地块,开始涌现,高端需求积压。
中海内部下了一个判断:“对手疲软了,这些地方的市场空间缓过来了,中海要重新杀回去,抢占市场份额。”
这个说法似乎有点冒进,毕竟六月以来,全国楼市还在筑底进程中。
但是,中海内部的逻辑在于,不管是保利集团,华润集团,还是招商集团,地产只是主业之一。可是,地产是中海绝对主业,必须老老实实干下去。
许多中海的朋友告诉董小姐,这两年他们合并收缩,精兵简政,拿地更谨慎。但是,合并不代表撤出。如今,很多二线城市包括省会城市的结构性机会,已经出现。
今年上半年,部分二线城市的新盘去化率相当不错,比如合肥,长沙,武汉,大连、天津等。
市场情绪的回暖,也受益于,一些二线城市开始拿出压箱底的尖货,争相甩出优质地块,给出更高的价格诚意和设计空间。
一位中海的朋友说,“从战略上看,中海过去聚焦的要正常聚焦,但是,其他地方绝不能落下,不能丢了阵地。”
真是危机感满满。
现在,拿地的范围开始向更多二线打开,除了曾被合并的地区,即便是存货未出清、项目走势一般的地方,只要有价格合适、位置不错的好地块,都可以迅速上会。
核心思路是,透过新项目,来抹平对冲前期亏损的项目。
董小姐问了不少中海的朋友,今年去库存有什么好办法?
一些回答具备一致性。
大家说,我们不谈论去库存,我们只谈怎么用新货掩盖库存的问题。
套牢与补仓
据董小姐了解,中海最新的投资要求大致如下:
大多数二线城市,项目IRR指标不能低于20%。
少数一线城市,项目IRR指标可以下调到15%以下
做一成一,一事一议。
不争取面积规模,但一定要争取利润规模。
投资要精准,价值要挖掘透。
......
一位朋友告诉董小姐,目前中海的整体拿地测算,比过去颗粒度更细了,投资上报的材料也更丰富。比如一个城市的年去化量,中海内部的货量结构,地块价格是否足够便宜,该地区的运营能力等等。
是否拿地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潜台词:团队要在当地要积淀。
这个说法,让很多在地团队看到了新希望。
既然已经放开了投资的口子,那么,为了保住饭碗,那就积极拿地吧,工作卷起来。
过去两年,中海虽然收缩了诸多二线城市,但是,投资、营销、报建团队都是硬性的保留项,据说目的就是为了保留拿地能力。
每个城市就像一只股票,假如中海在一个二线城市套牢了一年,现在有新的预期和信号,便可以继续补仓。
补仓的动力,除了来自供地质量的变化,也来自资金储备。
这段时间,中海开始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地降价走货,回笼资金。
董小姐打听了一圈,中海集团现在凡开会,最爱强调的就是让大家努力卖。月考核很频繁,一些指标比较激进,条条框框的要求与标准比以前多了不少。
对于这一波各地的降价申请,集团的态度是委婉的,不过,只要能去化,基本都会给支持。
集团内部的焦虑在于,2024年,一线城市的玖序系产品撑起了中海地产销售额的半边天,25年却没有那么多热销的高级别产品了,少了诸多“硬通货”。
因此,必须靠结构性调价,迅速回笼资金,给拿地补充弹药。
那么,机会到底在哪里?
董小姐问了很多地产朋友,有一个答案让我印象深刻:
“现在没有绝对的安全城市和安全产品。只有你足够熟悉当地,能做一个差异化的东西,把之前压抑的客户需求转化出来,你才可能获得结构性机会。”
老兵
投资说到底是冷冰冰的策略,董小姐更在乎,投资风格、策略的变化给人才的流动带来什么。
这个问题更扎心,也更有温度。
房地产公司的核心能力,首先是在起伏的周期中,发现机会、锚定机会的能力。
但是,投资项目的本质还是投人。全国捕捉点状机会的关键,在于属地团队的经验、研判、手感与兑现能力。
有个名言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公司不例外。
只是,过去,中海各地的队形调整并不小,真正了解中海体系的人,流失了一部分。大家各自有看法。比如:
“让人才流动起来,初心是好的,但是目前没看见多少回流。”
“现在中海这个工作强度,要不是已婚已育被拿捏住了,真的熬不住。”
董小姐打听了下,中海很多地区公司都在呼吁内部调岗,对内释放出客研、营销的岗位,希望中海外地城市的人来支援本地,补充兵力。
不过,大家心态却比较复杂。
除非本地没活可干,一般都不太愿意申请异地调配。理由是,这种释放出岗位的地方,很多都是需要去救火的,疑难杂症太多。
多种情绪在公司上下发酵。
中海是地产行业人才梯队堪称最连续、稳固的房企之一。即便如此,一些中海的朋友说,现在公司里就有一股风气,上面的人不相信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也不仰望上面的人。
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地产公司,都已经“中老年化”了。很多房企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一群75—85年的主力人群在竞争。
大多地产公司的平均年龄都超过30岁,向35岁逼近。各地管理层在75—85年这十年的已是青壮派。下边的人,以80后居多,95后都在少数。
表面上看,地产公司都是壮年公司,但从深层次来看,人才已经出现了断层,甚至差了一代人。
行业需要新人,但过往三年,新人流入有限。地产老人之间,加剧竞争,在一个个密闭的集装箱里,卷出天际。
一位地产老兵跟董小姐说:
“外部行业看我们房地产,已经觉得日暮西山。结果,夕阳的余晖之下,一群一群的老兵,还在拿着冷兵器,相互厮杀。”
未来,这一切会变化么?
你怎么看中海这次的投资调整?
欢迎留言告诉董小姐。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