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 | 收到了万科、华润、中海人的“反思信”
前天,董小姐写了一篇文章:董小姐 | 中海修正了投资策略。
文章发出后,后台非常热闹,新老朋友都在call我,感慨良多。
我感受到,如果大家没有被所在公司“格式化”,能够随时以跳出来的视角,聊聊行业和房企共性的话题。
那真是一项非常可爱而稀缺的能力。
房地产需要那些真正信仰并爱护这个行业的人。
过去一个多月,董小姐休假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接下来我最想要做什么,观察房地产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从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我好奇那些龙头型大公司,如何思考战略,怎么调整路线,让自己更轻盈地跑起来。也好奇有趣的小公司,如何开辟新模式。
于是,就有了《中海修正了投资策略》那篇文章。
在文章的后半段,我说,其实更关注的还是地产人的处境、感受与变化。
这两年,很多房企的各个部门都流失了一些人,而新人补给不足,老人承压较大。最终,所有的人事流转,可能都会在项目兑现中,露出马脚。
中海的“高铁”
一位中海的朋友跟我聊,他的读后感:
“现在中海的项目,就像一条一条的高铁车厢。速度不能降,品质和舒适度还要提升。俗话说,火车跑得快,需要车头带。即使现在能调整出来好车头,但是后面几节车厢不行,速度和品质依然会受影响。”
如果把这些车厢,比作各个业务条线的人。
火车头就像是项目总,第2节车厢可能是开发报建部,第3节是设计部,第4节是成本部,第5节是财务,剩下是投资、营销、客服等其他部门,最后一节车厢是工程部,其实也是火车头,因为它也能发力助推。
这位中海的朋友认为,最拉胯的车厢容易出现在设计、工程和成本。
“设计和工程涉及到外部对接,以及资源类的整合和调用,不可控的东西太多了。成本系统,虽然中海的人才池比较深,全国一盘棋可调动,调动即可用。但要是外招的话,想适应中海,就需要很长时间沉淀。如果设计、工程和成本的人不了解中海这辆高铁,或者沿用绿皮车的经验,一定会影响整列车的速度。”
那么,其他车厢呢?
报建条线,地方资源最关键,熟悉城市报建流程的人可以拿来即用;
财务人员,有法律和会计准则约束,相对容易迁移;
营销和投资,上手都比较快,因为他们的能力是通用能力——写ppt和吹嘘;
客服,主要看人的情商和性格,也是基础的通用能力,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这些观点,比较一家之言。但却是中海内部视角下,一个项目能够迅速运转的前提条件。
换句话说,在各个条线,深度理解中海的老人很重要,传承很重要。
从公司内部的精细化管控力度来看,业务部门都有条条框框,“各种要求,各种指引,各种规范”,老人都容易消化不良,更遑论新人。
中海是行业里上进心很强的公司,博采众长,大而全之。
中海的朋友说,有段时间,他们还向地方型龙头公司学习。永威、金沙、滨江都看。学他们做产品的理念,对细节的投入。最后却不了了之。
因为发现,对方这也投钱,那也投钱,中海学不了。
“我们要学那种花少钱就能变好的东西,要那种点石成金的能力。”
华润的“背包”
中海喜欢看同行,同行也喜欢看中海。
据董小姐了解,华润内部最喜欢比照的房企同行之一,就是中海,他们会深度观察中海。
这次中海的投资变化,让华润的朋友也心生感慨。
一位华润置地的朋友说,行业深度调整这几年,人员只出不进,公司只减不增,是不是熬过去了,会好一点?
看到中海希望在全国寻找点状性投资机会,资源不再一味像一线城市倾斜。华润的朋友告诉董小姐,下一轮房企比拼的,就应该是属地化能力。然而,华润置地的“背包文化”,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市场属地化的趋势。
过去,华润置地号召大家背起背包就出发,跟着项目走,一些中基层人员会被派往异地,一个地区公司可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来自外地迁移。
这导致了,深度了解本地需求与板块的人,并没有那么多。
集团总部研判当地数据,很多时候却并不真正了解地方。结构性的机会来自于,属地团队自己就能够判断板块是好是坏,当地需求是否压抑,能否转化出来。
举例来说,一个二线城市某地块,历史成交数据一般,周边环境一般,总部的人看了后,认为没有拿的价值。但是,熟悉当地的人,更了解地缘属性,就能看到板块隐藏的价值,比如断供多年,客户需求积压等等。
这样的项目,最终如果能拿,基本都有不错的结果。
今年上半年,在石家庄、合肥、大连等地,有很多类似的项目,板块断供之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有开发商拿了地,以最快的速度冲出来,抓住窗口期,就变成了销售黑马。
与之对应,在公认的北京热门板块海淀,开盘去化率不到40%的项目也不在少数。
在华润,地方的设计是总部强管控,营销也是外地派驻为主。
“总部的设计大师怎么能理解各地土豪的心理偏好呢?有时候是全国拉通,看哪个户型好,就推哪个户型。”
“我快受不了背包了,工作卷成这样,家庭也顾及不了。图的是什么呢?”
同样是一家之言,个体情绪。董小姐从中看到的是,大家真的在思考,行业、公司、个体的关系。
我们能否用这样的思考,撬开一丝变化的可能?
万科的“戈多”
在今天快要尾声的时候,董小姐接到了一位万科的朋友打来的电话。我们聊了快两个小时。
这通电话,同样是一位老万科人,看到中海变化后的触动。
“原来,从25年二季度开始,也是房地产新一轮周期的开始。一些传统神话被打破了,并不是所有一线城市都安全,并不是所有高端改善都有市场。”
万科是董小姐压抑了很久好奇心的公司,但此时,我不想剧透公司内部的变化,只想讨论万科人的心态。
“我们一直在等待,就像等待戈多那样。等待一种大刀阔斧,或者细水长流的东西。”
万科持续了数年的《目标与行动大会》,在25年这一年,忽然消失了。
以往,这样的大会,都会对未来一年的战略吹吹风。
这一年,有一些万科人不再喜欢业务出圈与协同,大家只想在自己的岗位职能范围内,把事做完。
“在一线,很多人只对自己负责,常规的KPI考核的影响力也下降了。”
在等待中,所有动作都是小心翼翼的。在一线,没有多少人会公开谈论目标与方向。
目前留在万科的人,每一位都有足够的理由。内部的声音说,现在没有离开的人,也基本不会再离开了,无论如何要等到新篇章的开启。
某种程度上,像中海这样,反思并调整业务打法,是让人羡慕的动作。
至于其他有关万科的内容,董小姐先按下不表,留个悬念吧。
我很庆幸,因为一篇文章,收集到这么多业内的声音。
他们就像是来自万科、华润、中海的“反思信”。
对行业、公司、自身职业生涯的反思,让我们得以看到,在2025年第三季度开启时,每一个地产玩家的真实模样。
你所在的公司是什么样呢?正在发生哪些有趣的变化。
欢迎留言告诉董小姐。
我们下篇文章见。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