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个人投资的系统化
个人投资要处理两个问题,一是投资的边界问题,二是投资与生活、人生的关系。
关于投资的边界问题,在之前的思考中,提到过,不过,是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去考虑的。个人投资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是有差异的,这个大家是清楚的。
所谓投资的边界,就是只做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下面解释为什么要树立这一个原则。
买入一个资产只是投资的起步,决策占比不到整个决策体系的三分之一,真正占有核心地位的是后续的仓位调整与离场。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
影响一个资产价格的因素几十个,这些因素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都发生剧烈的重大变化,所以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因素来主导价格,这就要求我们对几十个因素都有深刻的理解。
比如做铜期货,在2020年3月时,判断美元的流动性危机能不能缓解,会不会演化为大萧条,2025年4月,特朗普加征关税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到底会不会引发全球收缩,2011年7月市场传言的铜巨头逼仓,到底能不能改变大的趋势,2012年8月的QE的预期能不能改变铜的供求格局,2014年3月19日前后的多空博弈,在当时的基本面下,哪方更有胜算,2015年4月的政策扭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铜的供需格局,2016年的棚改能起到多大的影响,2018年的资管新规能够紧缩总体信用的程度,2022年中国地产回落与新能源车对铜需求的综合影响如何估计,2025年美联储降息预期对铜价的影响机制,2025年特朗普对铜价加征50%关税的持续性以及对美国铜产量的影响程度估计。
上述提到的,只是影响铜价格的一部分因素。
仅是大致搞清楚上述的因素,就需要数年的经济金融知识的积累。宏观经济是一个系统,相应地,铜价就是一个系统。铜价研究看似是一个行业研究,其实质是一个全球宏观研究,需要的经济金融知识要略高于对美国财政部长与美联储主席的要求,如果目标是在铜期货交易上实现三十年维度的相对稳定的盈利。
因此,我们也看到,美国财政部长中一些是从金融机构出来的,保尔森、贝森特,盖特纳干了6年的纽约联储主席,大家都知道纽约联储的交易功能,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外管局,
做一个铜的研究员,与,做铜期货交易并且长期能够盈利,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之前提过,做研究,只用在一个细类领域做扎实,也是全球顶级的研究员,比如只研究铜矿的供应,但是做铜期货交易不是这样的,需要精通所有影响铜价的主要经济因素。
铜如此,大部分工业品都是如此。
在投资过程上,仓位建立后,就得(1)跟踪每天发生了什么,(2)每天发生的事情对铜价有何影响,(3)评估要不要调整头寸。就这么三个活,需要的知识量就得数年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持续学习,终生学习。
从2009年11月19日开始实习接触期货,在交易上,只碰过豆油、豆粕、棕榈油、螺纹钢、铜这几个品种,尽管焦煤、焦炭和铁矿石跟螺纹钢价格相关性比较高,也不敢碰,其他品种更是不敢碰。主要是因为,根本不清楚未来发生的诸多事件,公布的诸多数据,对其他的品种到底有何影响,影响机制如此,影响程度如何,影响持续性如何;没法评估,就没有办法调仓。不评估,就做交易,变成赌博了。
个人投资与个人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能够实现一夜暴富的投资者很多,但是持续暴富的投资者凤毛麟角,期货圈子,即便是做上亿规模的几个顶级大佬,也没有实现持续暴富,一些大佬,听说也还是吐了不少回去。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人生最难是永远不犯大的错误。
基于历史,我们对投资的理解是,多数资金还是追求稳稳的幸福,毕竟,人生幸福与否,不是非要家缠万贯,而是要调整预期一直略略低于自己现实所拥有的。有一份稳定现金流的投资组合是很重要的。
磊哥从2013年摸索大类资产投资至今,就是想通过债券、股票、商品的多资产投资,实现不管在任何周期里都能获得一份收益的目标。股票牛市做股票,债券牛市做债券,商品牛市做商品,股债商都不行,就放回购。覆盖的品种主要是沪深300ETF,60万亿的规模,利率债,100多万亿的规模,铜,全球产量2000多万吨,大豆,全球产量4亿多吨,所以,万亿级别的资金也是能够轻松容纳的,有生之年不用考虑策略容量限制的问题。
换句话说,过去十多年,整的东西就是守江山的模式,即,在券商自营的7年里,就琢磨这么一件事。
人性如此,大家都是追求幸福的,而贫贱夫妻百事哀,因此,幸福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个人投资的终极目标是相对稳定的盈利,而不是总坐过山车。相对稳定的盈利,就需要一套相对稳定且不断迭代进步的投资决策系统。
由此,个人投资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是高于机构投资的。
2025年7月10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