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个人投资的选择

个人投资最大的困境是面临的选择太多,最大的优势也是面临的选择最多。机构投资者,一个职业的投资经理大多数只能买一类或者两类资产,能够涉猎的资产范围十分有限。

在卖方的六年里,接触过很多客户,大家讨论起为什么没有赚钱,最主要的原因是搞了一个头寸,结果亏损非常大,甚至把过去几年赚的钱都亏回   去了。

一直买理财、买债基、买货币,那长期来看,总是要赚一点的。而一直做个股、做期货的个人投资者,长期来看,则盈利的人就少了很多了。为什么呢?

核心就在于波动问题,个股的波动率高,期货自带杠杆, 波动率更高。为什么波动率高,投资就难做了呢。

这与人性有关,大多数人,因为波动问题,都是在不该买的时候买入,在不该卖出的时候卖出,俗称,高买低卖。比如碳酸锂60万一吨时,觉得能涨到100万一吨,而跌到6万一吨时,觉得能跌到5万一吨。60万时卖出时犹豫,而6万卖出时特别坚决。

人性是什么呢?(1)给予历史趋势过高的权重,(2)对未来的思考不多,(3)高估自己的能力,(4)低估对手的能力。

而反过来,就是赚钱的模式,但是格林斯潘说了,3000年了,人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就意味着不管怎么努力,在群体意义上,多数人在个股与期货上的投资是很难盈利的。没有人能够改变这一哲学约束,除非他能够改变人性。

我们看到的做个股与期货赚钱的投资者,终生赚钱的投资者其实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就像筛子一样,一遍一遍的筛选,最后剩下的就是投资大佬了。美国有全球最大体量的资本市场,能有全球影响力的个人投资者也就那么就几个人——我们把赚取盈利,而不是以收取管理费为目的的投资者都称为广义的投资者。

由此,除非认为自己在人性上是少数人,否则,只要选择不做个股与期货的投资,那就在长期的投资业绩上战胜了多数人。

这种认知就是理性定义的一种,即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与经验,认真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选择,把投资当成消费的除外。

简言之,选择不做什么,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如何评估自己的性格特质呢?就是巴菲特说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给出几个案例,在2015年6月,自己特别乐观,在2017年12月,自己特别乐观,在2021年2月自己特别乐观,在2013年6月特别恐惧,在2016年2月特别恐惧,在2024年1月特别悲观,回顾过去,自己总是跟随着市场的情绪,这就说明自己至少在短期内不适合做投资。

一是,短期内尚难以通过自己理性的分析,克服市场普遍的情绪;二是,短期内尚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能力,而这对于投资是最重要的能力。

最具有考验的是2024年1月至9月,所有在这几个月加仓,尤其是重仓、满仓权益资产的投资者,都是适合做投资的。

一是,未来没来,把握未来当然有风险,投资的一个核心特质就是承担风险的勇气;二是,持续性的调整会在心理上击溃很多人,不能被击溃,就证明自己拥有强大的抗压能力;三是在众多大佬都比较悲观的情景下,自己能够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极为稀缺的性格特质。

当然,人的性格特质是动态的。在不具有上述的性格特质之前,就拿点小钱练手,直到自己的性格特质与多数人不同,开始盈利了,再加大仓位。

更为重要的是,在投资这个领域,除了自己,谁也不要信,在把握未来方面,众生平等,千万不要相信某一个大佬的预测,因为做投资,就像我们之前思考的,投资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动态调整,而大佬的讲座都是一锤子买卖。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那么多年,自己投资亏损,或者别人赚了大钱而自己只赚了小钱,多数是听信了一些大佬的预测。比如2024年买股票赚的比买债赚的多得多,但是很多大佬信誓旦旦鼓励大家买债,虽然没错,但是权益资产几年一次的赚大钱机会没有把握住。

最后,认识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然后相信自己,不是相信他人,在投资的领域,从来没有大佬,只有赢家与输家。不盲信,不崇拜,是投资的第一步。

2025年7月13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