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白酒不行了,是我们对它的期待该变了
今天,水井坊发布了半年报业绩预告,可以说真实反映了整个白酒行业所面临的真实压力。
政策面的冲击下,白酒行业面临的挑战可以说是2013年以后最大的。根据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毕马威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酒业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今年一季度,全国白酒产量为103.2万千升,同比下降7.2%。部分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已超过900天,动销疲软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过去几年,白酒行业经历了高速增长期,品牌溢价和渠道扩张成为主要驱动力。但今年以来,市场需求端的变化让不少企业措手不及。当前白酒行业面临的挑战,已远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压力交织作用下的结构性调整。
一方面,宏观经济整体处于下行区间,居民收入预期趋于保守,直接抑制了消费意愿,尤其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中高端白酒品类形成明显冲击。传统上依赖的商务宴请、礼品馈赠等高价值消费场景活跃度持续走低,不仅压缩了销量空间,减缓了企业去库存的进程,也削弱了品牌溢价能力。
另一方面,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具有情绪传导效应。当前行业的阶段性波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政策叠加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不少品牌的终端销售节奏明显放缓,库存积压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价格体系也开始松动,部分区域市场价格秩序混乱,窜货、低价抛售等现象频发,进一步压缩了渠道利润空间。水井坊近日就紧急发布的控货公告,即是酒企稳定价值链的努力,也侧面反映了全行业库存走高的压力。
从历史经验来看,白酒行业每轮调整周期平均持续5-7年。无论是2013年的政策导向引发的去泡沫化,还是2018年经济增速换挡带来的消费降级,白酒行业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自我更新与重塑。
这意味着,当前的困难不是短期波动,而是一次系统性调整。面对这一现实,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真正理性的做法,是调整对短期和中期业绩的预期,接受白酒行业已告别持续增长的现实。
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当前环境下,与其死保业绩,继续追逐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更应关注修炼穿越周期的内功。
过去十几年,酒企普遍享受了消费升级的红利,但真正的考验从来不在顺境中,那些能在寒冬中守住现金流,提升组织效率,持续做消费端的品牌教育,强化终端掌控力的企业,才会真正拥有熬过周期,重回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此时,投资者更应关注的是企业是否在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去识别那些“不急着赚钱”的企业。
在当下这个阶段,如果只盯着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去做投资判断,就很容易忽略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信号:是否在持续投入品牌建设,打造超越产品本身的认知价值?是否在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逐步摆脱对单一高价策略的依赖?是否在加强现金流管理,在不确定中筑牢财务安全垫?是否在推动组织变革,提升内部协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这些看似“慢”的布局,才是企业能否穿越周期、逆势成长的关键所在。
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内功,也是短期内难以体现在财报中的“慢变量”,但正是这些“慢动作”,决定了企业在下一轮周期来临时,是被动出局,还是主动领跑。
白酒是一门关于时间、文化和信任的生意,更是中国商业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经历过时代的繁荣,也承受过政策的冲击,始终在曲折和周期中发展。每一次调整,都是行业洗牌的过程;每一次复苏,也都属于那些在低谷中依然坚持底线、坚守战略定力的企业。
如今的白酒行业,正站在一个由粗放走向精细、由规模导向转向消费者导向的路口。与其焦虑于短期的波动,不如静下心来,寻找那些仍在认真修炼内功的企业。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