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破解金融职场竞争中的焦虑?

作者|苏文力

看懂经济专栏作家,曾供职于阳光保险、中国工商银行

最近接触了一些金融机构三四十岁的干部。除了看到他们努力进取的一面外,还强烈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焦躁和不安。压力来自于对升职的期待,以及对未来岗位不确定性的担忧。令人震惊的是居然有人要靠药物来缓解一些症状。

图片

金融职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比较满意。这有自己努力的因素,加上遇上了贵人领导,更是因为幸运的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毕业时加入宇宙行,整个总行的IT人员只有十来人。而现在IT条线已经发展到了上万人。

这意味着大批年轻人有机会获得晋升,大量岗位空缺要填补,大把可以出成绩的机会。既能锻炼人,也能成就人。只要肯付出,愿意动脑筋,差不多都能获得提拔。即便工作表现不太出彩,也不用担心生存问题。

这几年金融机构减少了大规模业务扩张,适当精简合并了一些部门组织。导致可晋升的岗位职务变得越来越稀缺。过去高速发展期间招入的大批年轻人,亟待在更高平台上展现锻炼自己,却刚好被拥堵住了。

图片

眼巴巴的盼着上面能空出来位置,却发现周围还有一大堆同样虎视眈眈竞争者。某国有大银行,总行一部门下有三十多个处长。大家拥挤在一起,谁稍有冒头,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拉扯。

大数据和AI的加入,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开展,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让许多现有岗位变得可有可无。有些岗位人员,或许现在还能发挥一些作用,可已经感受到自己将位置不保,引发强烈的危机感。

这导致许多人想上上不去,想躺平又怕被淘汰,处于二头不靠的境地。只能努力表现自己,争取获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可很多表现更像是在表演,没有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价值,自身却付出了极大的身体和精神消耗。

为了获得想要的晋升和稳定的岗位,有人开始动歪脑筋。给领导提供工作业绩以外的情绪价值,或依靠自己的关系资源换取向上发展的机会。那些本分的老实人会感到极不公平,内心倍感受挫。

许多人难以从容应对这种升职渺茫,现有岗位岌岌可危的局面,产生焦虑的症状。伴随失眠、注意力分散或易怒等生理反应。其本质是对失控的恐惧,担心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无法拥有稳定的生存基础。

职场中的升职、业绩达标和岗位调整等,受到行业环境、公司架构、机遇甚至运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个人努力表现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达成目标的概率。

全力押注于不可控的外在结果上,一旦事与愿违,便容易陷入巨大的挫败与迷茫之中。就会越发怀疑自己,加重焦虑的症状。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的表现下滑,处境更差。

这需要我们调整心态,区别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

接纳自己不可控的部分,不做无谓的消耗。将精力更多专注于自己可控的部分。那就是提升自身能力水平,让自己值得拥有所追求的东西。

图片

专注于持续成长

落选或下岗表明人家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说明我们的筹码不够大。这包括我们所能给人家带来的价值,以及不选择咱将会造成的损失。若经过权衡,选择别人更划算,结局也就注定了。

所谓能提供的价值,不仅是你能有所贡献,重要的是要有你能做,别人不能做的独特贡献,拥有不可替代性。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如果与其他产品没太多差别,那显然吸引不了别人更多的注意力,就没太大竞争力。

选择是双向的,如果我们没有其他选择,那就只能等着对方做决定,自己被动接受。当只有这一个机会时,对方往往对你不以为意;但当你有可能被其他人抢走,对方则会对你倍加珍惜。想让自己拥有更多被选择的筹码,就要打造不依附于单一机会的生存能力,凭自己的本事能在其他地方兑现自身价值。

被领导重视的本质,是要在双向选择中占据相对主动的位置。与其专注于向别人证明自己,不如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自己的成长上,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积累起无论行业或公司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带走兑现的“硬通货”。

图片

这要求我们拥有成长思维。不将自身的天赋、智力或能力视为固定不变的,而认为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的。将挑战、失败和不足看作成长的机会,通过持续学习实践,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要努力成为所在领域内的专家。在一次次棘手问题的处理中,锤炼出更成熟心智模式。通过阅读与思考,拓宽认知边界和思维框架,重塑价值观。面对职场变动时,会表现得更从容,当机会来临时更有底气。

当你在某领域小有名气时,就会吸引来更多机会,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允许你从中筛选出更适合自己的机会,集中精力强化自己的核心优势,从而产生复利效应,进一步提升自身被更大机会选择的权重。

成长带来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内心的丰盈。当一个人将目光从外部评价转向自我成长,就会享受到这一过程中的美好体验。即便暂时没有获得升职加薪,这份持续成长的底气,也足以支撑我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保持主动。

当我们将成长作为目标,就不会因短期的挫折而否定自己,而是把每一次经历都视为成长的契机。就会主动承担更大责任,不计较眼前的得失,面对困难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无形中就会增加在领导心中的砝码。

领导更愿意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就如同股票交易市场,投资者更看重未来的价值。随着我们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所期待的升职加薪和稳定工作,反而会作为“副产品”,不经意间悄然降临。

若不能持续成长,即便被领导选中,也干不长。因为只有成长才能适应未来变化的世界。让自己成长,具备相应的条件,当机会来临时,就能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证明领导的眼光,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一个高速学习成长的时期。可随后就会进入到舒适区,忽视了继续学习提高。加上会顾及自己的面子,害怕失败带来的损失,变得不愿意尝试新东西,成长就陷入了停滞。

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有次在快退休的老领导办公室,发现其正在学习市场上新推出的编程技术。我不以为然的表示这应该是程序员该关心的。老领导指出必须不断追踪学习新技术,只有自己搞明白了,才有管理中的发言权。

老领导退休后,很快就被别的公司请去帮忙,持续干了十多年。说明其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市场价值。这次偶然的事件,让我找到了楷模,坚定了持续成长的信念,在后续职业生涯里受益匪浅。

图片

掌握成长的方法

成长不是要成为别人,而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别人的角色已经有人扮演了,咱就没必要再去凑热闹了。在成为更好的自己方面,我们自己才更具优势,是别人无法竞争的,更容易取得成功。

找时间静下来,思考未来将成为谁,所拥有的身份和价值追求,以及相应的路径方法。我们有时太在意他人的评价,担心犯错误而不愿采取行动。其实成长中最大的错误是不敢犯错误,因为错误是最好的老师。

不要强迫自己去补短板,那会让我们感到郁闷,勉强行事而难以坚持。要在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上,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会因此而感到兴奋,激发出强大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更容易取得成果,形成正向反馈。

图片

成长离不开学习。要注意有些学习仅仅是在消磨时间,或是把学习当做了安慰剂。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投资,要让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可兑现的价值。学习之初就要明确最终的成果价值。

学习方法也很重要。面向输出物的学习更有效率。最直接的就是传授给别人,或写篇心得体会。要尽可能多的将所学在工作生活中使用起来,甚至不惜过度使用。以加深对所学的理解,真正使其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一部分。

学习应重点聚焦于可迁移能力的建设,特别是一些底层能力的培养,包括逻辑思维、结构化表达、沟通协同、跨领域学习等能力。我是在职业生涯的末期,才认识到自己在该方面存在差距,造成自己成长出现瓶颈。

幸运的是开启了教练技术的学习实践之旅。坚持了7年,有了很多收获。不仅掌握了新技能,更让自己从思维模式和心态上都得到了升级。活得更加通透和有滋味,更加开放和从容,更容易与人相处合作了。

AI替代人类的工作的进程正在加速。担心也罢,生气也罢,谁都无法阻止这一进程。想不被淘汰,就要学会有效使用AI工具,发挥出人的独特优势,为企业创造出更大价值,争取成为最后的“剩者”。

要主动发现自己手头工作中能用AI替代的部分,尝试用AI工具来做。过程中就会发现你自己目前尚无法被AI替代的,真正拥有的核心能力。可以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过去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做的事情,借助AI尝试做出突破。

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最难被AI所替代。人类最有价值的技能将不再是处理信息,而是处理人际关系、传授知识、组织协调。这本质上是要发挥人类的判断、同理心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努力形成独特优势的方向。

成长需要舞台环境,如果成天做同样单调的事情,没有新任务的挑战,也就很难有机会在学以致用中成长。对此要主动寻求做出改变,在现有工作环境中争取开展新的探索,实在不行就要坚决换个环境。

学习成长离不开总结复盘。把零散的经历、模糊的认知、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可复用的经验、可修正的路径、可升级的能力。这相当于是对自己进行调试,检查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做出改进。

晚上让自己静下来,回顾这一天的情况,问自己: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获得了什么重要的启发?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或借助AI做记录。即使没有新发现也不用纠结。

完成一项任务时,要进行复盘。思考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取得的经验。深入探索当前做法的原因,寻找理论上的支撑,抽象出模型,争取可以举一反三应用到更多场合。将思考内容形成文字,分享给大家。

一开始你可能觉着没啥可记录的,总结不出什么太有价值的东西。这很正常,让自己放松心态。能有多少就整理多少。由于大脑中已经有了要输出内容这根弦,你会变得更敏感和有觉察力,慢慢就会有很多发现。

一段时间后再回顾所有记录和写下来的东西,检视自己发生的变化,增加了哪些可给别人提供的独特价值,有了哪些可以选择的机会。继续保持做得好的部分,改进有瑕疵的部分,停止无效和错误的部分,启动欠缺的部分。

随着这个进程的持续,我们的成长会从随机波动变成持续向上的曲线,看似变化微小但却是在不断迭代升级。坚持时间长了,不仅自己能够感受到,别人同样能够看到。也就拥有了真正的职业安全保障。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