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未来首次亮相链博会:锻造共赢链,尽早实现高频、常态化飞行

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获悉,7月16日至20日,低空飞行器整机制造企业御风未来携其自主研发的2吨级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M1首次亮相链博会“先进制造链”专区,展现了其作为研发新型智能化、电动化飞行器的“链主”企业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的关键作用。

 

据介绍,未来用户乘坐这款“空中出租车”,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到大兴国际机场仅需15分钟,将大幅提升出行效率,且票价与出租车相当,引发市民对未来低空出行的浓厚兴趣。

 

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链博会主题为“链接世界,共创未来”,设置了先进制造链、智能汽车链、数字科技链等六大链条和一个供应链服务展区,汇聚了75个国家和地区超650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展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最新成果和经验。

 

「力争2027年取得载人适航证」

 

作为低空经济赛道的头部企业,御风未来致力于打造高安全性、高效经济、绿色智能的eVTOL,以“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为愿景,为未来城市立体交通提供解决方案。

 

此次亮相的M1 eVTOL于2023年10月成功首飞,在动力系统、飞控等核心系统、复合材料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并于 2024年1月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受理。

 

这架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采用复合翼构型,搭载4个前推旋翼和16个垂起旋翼,起飞重量达2.5吨,可以实现智能化全自主飞行,不需要飞行驾驶员,有效降低运营风险和成本。M1使用纯电能源、单次充电可飞行250公里,巡航速度达200公里/小时。未来,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到大兴国际机场,乘坐M1 eVTOL可将原本近2小时的自驾时间缩短至15分钟,极大地提高出行效率。

 

在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M1也展现出卓越性能,多达20个螺旋桨具备足够的安全冗余,任意两个旋翼失效依然能够安全降落。此外,M1采用全电驱动不仅可以实现零排放,低噪音也让乘客无需佩戴降噪耳机,若飞行时速是200公里/小时,M1的噪音只比在高速公路疾驰的轿车高一点点。

 

至于何时能够真正乘坐到M1,工作人员表示,御风未来几年前便已践行最近发改委提出的“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原则,从低风险到高风险场景逐步推进,尽早进入高频次、常态化、低风险运营。

 

公司预计,将于2025年完成M1载货版的适航取证工作,力争2027年取得载人适航证,实现点对点载人航线飞行,形成低空经济“示范样板间”;预计2030年前后实现固定航线客运,逐步构建覆盖城市通勤、城际互联、岛屿速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乘坐成本方面,现场工作人员表示,“M1的乘坐成本早期预计略高于出租车,未来规模化运营后价格将进一步下降,真正实现‘空中出租车’的普惠价值”。

 

锻造「共赢链」,尽早实现高频次、常态化飞行

 

低空经济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个产业链正快速发展,多家机构预测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其中整机制造环节处于核心战略位置,链接低空产业与下游需求场景,并拉动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多个板块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整机制造企业不仅是技术集成者,更是生态构建者。

 

作为eVTOL的整机和“链主”企业,御风未来不仅在研发领域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更通过强大的资源整合与牵引能力,持续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共同进化。公司以上海为核心布局大型载人eVTOL业务,依托上海在大型载人飞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优势,在长三角地区逐步构建起“空中出租车”的产业集群,加速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低空出行方案。

 

目前,御风未来在动力系统、飞行控制系统、机身复合材料这三个核心环节均已实现自主可控。

 

据了解,御风未来M1型号的“智能大脑”飞控等核心系统由公司自主研发;飞机的“心脏”——动力系统利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建立成本优势;同时对飞机的“骨架”机体复合材料开展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使eVTOL变得更轻、更坚固、制造成本更低。一系列创新成果使M1获得广泛关注,商业订单不断。

 

近期,御风未来与国内最大的拥有航空工业背景的融资租赁企业中航租赁就“100架M1 eVTOL”达成了合作意向,这也是国家队中航租赁首次与eVTOL企业签订订单。

 

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表示,要真正实现低空载人出行的大规模应用,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整机制造企业当前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持续提升飞行器的安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推动eVTOL实现高安全性与高效经济的平衡,实现‘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

作者:苏打

编辑:tuya

出品:财经涂鸦(ID:caijingtuya)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