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个人投资的能力建设
我们之所以在平时的投资决策中总是容易选择相信他人,而不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主要原因在于历史的经验告诉自己,依靠自己的判断做决策难以实现相对稳定的总体盈利。但是时间久了,大家还是会发现,如果只是选择相信他人,也不能在超过5年的周期里,实现相对稳定的总体盈利,最终我们会认识到,投资决策这个事情,最终还得是依靠自己。
既然最终要相信自己,那么自己的投资能力建设就是最为基础重要的工作。我们把投资能力的建设分为三个大的板块,一是经济金融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二是投资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与教训,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三是对自己人性的理解与把控,自己的人性弱点不被市场利用,自己的人性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经济金融知识
根据我们十多年的观察与思考,逐渐认识到投资需要的经济金融知识不仅仅是限定于经济金融理论领域,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都是需要有所了解的,至少大致的框架与演进有所了解。以经济学理论为例,读书时代,我们已经搞明白了,所有的经济学模型都是依赖于一定的假设的,即只有在经济现实符合模型的假设,我们才能够利用模型来解释过去,来预测未来,否则,不顾模型的假设,就随意使用, 很大概率会出现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我们选择相信他人(大佬)来决策,有时候会犯大的错误,主要是他人预测未来所依赖的模型与理论,是存在前提条件的,但是他人在给出判断与建议时,并不会告诉我们他所依赖的理论体系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前提假设。
如何验证自己的经济金融知识储备是否相对足够,一个简单的评判标准是看是否能够有质疑别人思考、逻辑与观点的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两年日本化的叙事一度盛行,如果自己能够写一个数千字、数万字的文章来系统性批判日本化的叙事,那么就能证明自己在理论储备上已经基本过关了,最典型的是1990年至2012年日本银行股的表现,日本企业资产负债中的商业地产的问题。他人一说,自己就完全相信,那么说明书读得不够,且思考亦不够。
如何构建自己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第一步骤是读书,第一遍读不懂是正常的,第一次读《美国货币史》时,磊哥能够读懂的内容占比不到30%,这不重要的,一遍一遍的读就行,遇到读不明白的先记下来,然后找相关的书继续读,直到读的相对明白为止,自己认为能够读懂一本经典巨著,需要3到5年时间,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坚持;读书要读经典,举世公认的经典读几遍再说,亚当斯密、李嘉图、熊彼特、凯恩斯、马歇尔等学者的书先读几遍;第二步是自己尝试构建认识经济世界的模型,自己提出抽象的模型,然后用自己的模型去解释世界,预测未来,看看自己的模型的适用性,尤其是适用边界的识别,这是极为重要的。
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每天阅读2到8个小时,坚持3到5年再说。读了五年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的,之后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了。
投资实践
读书只占投资决策中的10%不到,在重要性视角。一些投资者稍微读一些,更多实践,也是能够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范式。毕竟,实践是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读书是间接途径。
之所以我们中的很多人投资实践,持续10多年,20多年都未能实现盈利,核心原因在于(1)有十年的投资经验与(2)一个投资经验用了十年,是有本质区别的。
用通俗语言的表达,就是投资实践需要培育起的决策迭代系统,同样的亏损不能重复的出现。对每一次投资决策的失误都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我们看到网上有人学习黑神话悟空的打法,是一帧一帧的看自己操作失误的地方,轻攻击的发动时机,重攻击的发动时机等等,然后不断的优化。投资也是如此,要一笔头寸一笔头寸的分析,进入的时点,进入的仓位,为什么搞好了,为什么没有搞好,琢磨如何优化,然后优化后,再进行投资实践,发现了新的问题,再继续优化迭代,永无止境。
在投资实践领域,不要完全模仿任何人,也不要想着有什么捷径,只能是自己慢慢摸索,慢慢总结,不断精进技艺。把所有的错误都系统分析一遍,相信一定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当然,不是脑袋一拍,就下单子,而是基于深度思考来下单子。我们对深度思考的定义是,就一个主题,阅读同行的思考,质疑同行的思考,借鉴同行的思考,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如果让自己讲为什么下一个单子,能够讲个把小时,说明深度思考够了。当然,有些极具天赋的投资者是靠灵感决策的,也能实现稳定盈利,这些人是靠天赋吃饭的,不存在能力建设一说。
理解自己的人性
这是投资中最难的部分。我们搞不好投资,80%是因为这个问题。所谓,一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二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也控制不住的自己的行为。
也有办法做这个事情,从内部来讲,一是选择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写错误决策的分析报告,二是建立一套对自己的奖励惩罚机制,比如重复的错误犯了,就让自己去跑10公里之类的;从外部来讲,最好有几个能够真诚对待自己的朋友和同学,让他们认真仔细的批评自己,并且给出可以执行的建议。
看投资大佬的回忆录,几乎每个大佬都有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达里奥的痛苦+反思=进步,是最简洁的总结与表述,就是这个意思。不经历过人性层面的痛苦的反思,自己是不能把握自己和理解自己的,也很难在投资中实现盈利。
就国内,我们知道的期货大佬,做到上亿级别的,也不是一上来就实现的,而是赚赚亏亏,摸索了几年,十多年,才实现了爆发的。
这种反复的痛苦,一是会让我们树立边界,就是知道什么事情自己是不做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绝对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获得充足的经验与竞争优势;二是让我们对自己有个相对全面的认知,知道什么的投资范式更加适合自己,知道什么样性质的行情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投资的起步不是一个简单幸福的事情,一路走来,酸甜苦辣是必经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要还在市场待着,就要不断的进化自己,没有一劳永逸,市场每年都在变化,自己也要做出适应性的变化,而市场不变的部分,自己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投资起初是为了赚钱,而到最后,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投资本身。
2025年7月17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