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手机“链主”被央视直播连线,OPPO做对了什么?
作者:顺安
7月的丹格朗,雨季湿热的午后,OPPO的印尼丹格朗的工厂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流水线上,一部部Find X8手机正以惊人的高效周转速度完成组装、测试。
经过测试的成品,一部分会被发往东南亚各地,也有部分会被运往几十公里外的雅加达核心高端商圈Pacific Place Mall,这里有OPPO打造的旗舰级标杆门店。用户来到这里除了可以体验最新潮的手机科技,还可以在这里喝咖啡、阅读、办公、社交放松,或者只是静静待上一个下午。在当地人看来,这不单是一个手机旗舰体验店,更是一个优雅有格调的“城市第三空间”。
据canalys公布的数据,2024年印尼手机市场销量前四的品牌都是中国品牌,合计占据接近80%的市场份额。
这背后是以OPPO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品牌因地制宜,以当地消费者需求为出点的商业制胜密码。从2013年进入印尼市场到现在,OPPO已彻底在印尼市场扎根:联合本地供应商优化热带气候下的电池性能,培训印尼工程师掌握SMT贴片技术,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优势,将印尼基地打造成全球第二大生产基地,为自身的全球市场拓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OPPO海外负责人一句话道出了成功经验。当其他企业还在讨论如何“出海”时,OPPO已用印尼12年证明:真正的“链主”不是订单分配者,而是生态共建者。从雅加达的工厂到巴厘岛的旗舰店,从热带优化的防水手机到斋月公益送餐,以OPPO为代表中国企业通过“链主”带动优势,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向更深更广处融合,真正实现从供应链发展成共赢链,成为全球化2.0时代的最佳注脚。
向上成长,向下扎根
在雅加达市中心最大的商场里,OPPO手机的旗舰店格外显眼。店内人来人往,在这里读书、喝茶,或者办公,还能在店里深度体验OPPO最新款手机。7月19日,2025年链博会公众开放日,央视新闻将OPPO作为案例,详细展示了OPPO等中国手机品牌出海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以OPPO为代表的“链主”企业持续深耕本地化,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如果将时间拉回到2013年,当OPPO带着第一款高端机型Find5进入印尼时,这个品牌还只是众多“中国制造”中的普通一员。12年过去,OPPO不仅连续多年稳居印尼市场第一,更将这里打造成了其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支点。
OPPO开拓印尼市场的故事更像一场豪赌。彼时,印尼智能手机渗透率仅为24%,且大部分市场被三星和黑莓垄断,二者合计占比高达70%左右。与多数中国品牌出海选择以低价切入的策略不同,OPPO直接对标三星旗舰,以Find5和N1两款高端机型叩开市场大门。这一策略看似冒险,却精准击中了印尼消费者“崇洋但不排外”的心理,OPPO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后,通过本土明星代言和密集的广告,快速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5年。当时,印尼强制要求外资手机厂商必须在当地设厂,否则面临禁售风险。OPPO反应迅速,成为第一个在印尼投产的中国品牌。这座工厂便是开头位于丹格朗的OPPO印尼工厂。
工厂的建成投产,不仅让OPPO解决了售后配件等待时间过长以及短缺的痛点,成为了OPPO开拓海外市场时进行“本土化”战略的象征,也为其继续开拓包括印尼在内海外市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如果说工厂是OPPO的“硬实力”,那么对当地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则展示了其深厚的“软实力”。印尼人爱自拍、爱社交,OPPO就推出“自拍专家”F系列;当地年轻人追逐潮流,OPPO就每年邀请数十位本土明星代言;甚至针对伊斯兰市场,还开发了“祈祷时间提醒”功能。这种“比你更懂你”的策略,让OPPO逐渐从“手机品牌”变成了“生活方式符号”。
而经过12年的发展,OPPO在印尼的团队也从最初的几人扩大到数千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本地员工。这种深度本土化不仅体现在人事上,更渗透到渠道网络。从首都的高端商场到偏远岛屿的小镇店铺,OPPO销售点随处可见,方便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这种“毛细血管式”的渗透,成为OPPO接连打败三星、黑莓,并从中国品牌出海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
从1.0到3.0,OPPO的供应链进化论
雅加达郊外数十公里的丹格朗工厂,可以说是OPPO在印尼发展从小到大,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的战略跃迁的最佳见证。
初到印尼时,OPPO和其他中国品牌一样,从国内运来零部件,然后在当地组装和出售。这种模式在出货量较小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消费者越来越多,弊端逐渐显现。比如,由于零配件生产工厂在国内,当地市场传言屏幕碎了要排队几个月才能拿到换屏,这将许多潜在消费者挡在门外,更影响了OPPO市场上的口碑。
随着销量的快速上涨,在当地建厂便被提上日程,尤其是2015年印尼政府发布“本地含量须达35%”的硬性要求,OPPO没有像部分品牌那样退缩,而是顺势而为,果断投资建厂,将单纯组装升级为涵盖研发、测试的完整生产线。这不仅解决了印尼市场准时发货的难题,还充分利用东盟内部的关税优惠政策,将产品出口至整个东盟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其市场覆盖范围。
随着OPPO在印尼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围绕OPPO这个产业链“链主”,不仅吸引了电池、适配器、数据线等多家一级供应商在印尼设厂,也促使当地诞生了更多围绕OPPO,以及一级供应商为核心的二级、三级供应商,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品研发创新,进而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集群。
如果说最开始的零部件组装是1.0时代,与各级供应商形成产业集群是2.0时代,那么当前OPPO正在坚定迈向推动产业链持续进化的3.0时代。即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强化本地化制造和高效供应链管理,提升OPPO在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市场竞争力,为当地消费者带去产品力更强,更符合当地人消费习惯的优质产品。
从“链主”破局,到产业成圈
OPPO深知,只有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才能打造出真正受欢迎的产品。为此,OPPO在打造以丹格朗工厂为核心产业集群的同时,也在印尼设立了研发中心,与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针对本地消费环境的差异进行创新,推出更符合本地市场特点和用户习惯的产品。
比如,针对印尼长达半年为雨季的气候,OPPO在打造面向印尼的新产品时进行防水优化处理,为用户提供更安心的产品。面对印尼的网络环境,OPPO加快了网络连接速度和增强了稳定性,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再以拍照为例,为适应海外消费者需求,开发能清晰拍摄水下美景的功能,OPPO派出团队,携手关键零部件供应厂商,历时上百次实地实景测试,在高强度防水基础上,攻克了色彩、影调等几十个技术痛点,产品一经投放就引爆当地市场。
通过这些携手创新,不仅让OPPO进一步巩固了自身“链主”的地位,提升了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也有利于自身开拓包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在内的东南亚市场,以及美洲、中东非等其他地区市场。与此同时,OPPO的海量订单又会转化为这些供应商的订单,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共赢。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以OPPO作为“链主”的供应链体系中,供应商不再只是采购订单的执行者,而是能参与产品定义的伙伴,双方共同针对消费者的需求痛点迭代升级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更让供应链企业自身在研发设计、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实力有大幅提升,构建了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良性发展循环。
重新定义全球化的“OPPO范式”
从最开始直接摒弃中国企业“低价换市场”的主流策略,直接用强大产品力的Find5对标苹果、三星,瞄准中高端市场,再到深耕当地消费市场,实现本地化运营,可以看出,OPPO的出海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并且取得了亮眼成绩。
公开数据显示,在人均GDP 8万多美元的新加坡,OPPO 2024年以11%的市场份额排行第三,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在其他东南亚的高端市场,据Canalys数据,600美元以上价位段的手机,OPPO在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市场均排前三。
在东南亚市场成功之后,OPPO又将目光瞄准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尤其是对以巴西为核心的拉美市场,OPPO也在加快拓展速度,其从2023年立项到确定合作工厂,再到2024年4月第一部手机下线,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欧洲市场也是OPPO重点开拓的市场。2024年年初,伴随着专利纠纷被解决,OPPO重拾对欧洲市场的规划和布局,并重建了欧洲团队,以长期深耕的姿态积极拓展欧洲市场。“OPPO会坚持深耕欧洲市场,坚定并长期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当前全球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OPPO看到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意识到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独善其身”。于是,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也在持续打造一个由众多合作伙伴组成的“朋友圈”,通过积极建立本地化伙伴关系拓展自身的组织能力以应对复杂市场带来的挑战,从而实现了以本地化伙伴形成生态协作,以生态协作积蓄生态势能,以生态势能对抗复杂环境的良性循环。
结语:
从最初单纯保障交付到如今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赋能,OPPO作为“链主”在印尼的十多年深耕,充分揭示了一条硬道理:“链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订单规模,更是能否让伙伴共享技术红利。在2025链博会的聚光灯下,OPPO这种生态共建、共生共赢的供应链模式,或将成为中国智造全球化进程中极具研究价值的新范式。
注: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及网络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