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WAIC数据爆发看腾讯ima:AI原生应用如何重构知识生产力

上线半年多

环比增长208%

2000万+

……

这是7月2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腾讯信息服务线负责人何毅进发布的ima的成绩单。

丨腾讯信息服务线负责人何毅进在WAIC演讲现场

这份成绩单,不仅印证了“活知识库+大模型”融合路线的爆发力,更揭示了腾讯在AI原生应用战场的布局。从微信搜一搜的"AI搜索"到混元大模型的开源,从四大产品线整合到知识号生态的搭建,腾讯正通过ima这个抓手,试图重新定义信息获取、知识管理与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

一、从工具到生态:ima的进化论

何毅进在演讲中提到ima“三层链路”:底层知识库支持文档、图片、公众号等多元内容形态,用户可自主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中间RAG层确保知识被精准检索调用,解决传统大模型“幻觉”痛点顶层应用层则通过多模态创作、脑图编辑等工作台能力,将静态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不难发现,ima并非孤立的工具,而是腾讯“AI全景战略”的关键一环。在超级应用(微信、QQ)与底层大模型(混元)之间,ima承担了垂直场景的智能中枢角色:向上连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向下整合多模态技术能力。其“三层链路”实质是腾讯对AI时代信息价值链的重新定义。

丨一名观众在WAIC现场体验ima

ima的爆发离不开腾讯生态的"加持"。在内容端,它可以独家索引5000万篇公众号文章,将微信生态的优质内容转化为知识库素材;在工具端,与腾讯文档、腾讯会议联动,会议纪要可自动解析为知识单元,文档创作时能实时调用知识库内容;在算力端,腾讯云智算平台提供从训练到推理的全流程支持,保障千万级知识库的高效运转。这种"产品-内容-算力"的协同,根植于腾讯独有的生态优势,也是ima爆发的深层原因。

二、ima的迭代密码

ima的爆发式增长绝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完成了一场对“知识生产力”的底层重构。它的迭代路径围绕“让知识从静态存储转化为动态生产力”这一命题,实现了知识活化—智能协同—生态共振的三阶质变。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既破解了AI时代知识管理的核心矛盾,也构建了其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1.知识活化:破解“收藏即遗忘”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往往困在“存储≠使用”的魔咒中:我们收藏了无数公众号文章、PDF报告、会议笔记,却在需要时如同大海捞针——不是“知识不够”,而是“知识无法被激活”。ima的第一阶段革命,正是通过知识的“可计算化改造”,让沉睡的信息变成能被AI理解、调用的“活知识”。

其底层逻辑是“非结构化内容→结构化知识单元”的转化。传统笔记工具虽能存储文档,却无法让机器真正“读懂”内容;而ima通过三层架构中的底层知识库,将用户上传的文档、图片、公众号文章甚至截图,经过OCR解析、语义切片后,转化为可被理解和调用的知识单元。例如,上传一份“2025年AI趋势报告”,ima不仅能提取关键数据,还能识别“大模型”“RAG技术”等核心概念的关联,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这相当于给知识装上了“GPS定位”,让AI能随时精准调用。这种“知识活化”能力,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回答准确性。

这一阶段的本质,是将知识从“被动存储介质”转化为“主动响应的智能单元”,为后续的生产力释放打下基础。

丨ima和微信、腾讯元宝、QQ共同作为腾讯AI应用登上《新闻联播》

2.智能协同:双引擎驱动的知识提效

当知识完成“可计算化改造”,如何让其在不同场景下高效协同?ima的第二阶段突破,在于构建了“双引擎+全链路”的智能协同网络:通过模型策略创新和场景渗透,让知识从“单点调用”升级为“全链路赋能”。

在模型层面,ima采取“自研+开源”的双引擎战略:同时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和DeepSeek-R1模型,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根据场景灵活切换。

更关键的是“全链路提效”,知识不再局限于单一工具,而是渗透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在“读”的场景,ima能解析PDF文档生成思维导图,自动标注重点段落;在“问”的场景,用户@知识库即可调用特定领域知识;在“写”的场景,AI创作功能能基于知识库内容生成报告,并自动引用来源。

这一阶段的突破,在于将“知识工具”升级为“知识协同网络”——模型、内容、场景不再孤立,而是形成“调用-反馈-优化”的闭环,让知识生产力实现从“点效率”到“链效率”的跃升。

丨WAIC现场,ima知识库部分展示

3.生态共振:从个人工作台到集体智慧共创

单一用户的知识毕竟有限,如何让千万用户的知识形成合力?ima的第三阶段,通过“私域+公域”的知识网络构建,让个体知识汇入集体智慧,形成“生态共振效应”——这不是简单的“平台化”,而是知识生产力从“个人所有”到“集体共创”的质变。

知识号体系,是生态共振的核心引擎。它允许用户将私域知识库发布至“知识库广场”,单个知识库最高可支持100万人共享,且不占用个人云存储空间。公域知识贡献者能获得认证、流量扶持,甚至通过数据看板查看访问量、问答趋势,优化内容精准度。这种机制不仅激活了多元主体参与,更重要的的是“知识复用机制”的创新:归档内容中的通用模块会被AI提取为“可复用片段”,在新项目创建时自动推荐。这相当于千万用户的“隐性经验”被转化为“显性知识组件”,形成“一人贡献、万人复用”的网络效应。截至2025年7月,ima公域知识库内容超2000万条,私域可分享内容环比增长208%,印证了生态共振的爆发力。

这一阶段的本质,是让知识突破个体边界,通过生态协同产生“1+1>100”的共振效应——ima不再只是个人的“第二大脑”,而是千万用户共同构建的“集体智慧反应堆”。

从知识活化到智能协同,再到生态共振,ima的迭代路径揭示了AI原生应用的核心逻辑: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不是功能叠加,而是重构知识与生产力的关系,用“知识生产力跃迁”重构工作流,让AI从“实验室技术”变成人人可用、好用的“生产力操作系统”。当杭州钱江海关的法规条文能实时匹配群众咨询,当高校教授的讲义能跨校赋能师生,ima证明,真正的AI革命,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能驾驭知识、创造价值——这才是ima的秘密武器。

、从"信息过载"到"智能涌现":ima如何重构知识工作流

ima的真正价值,不止于一款工具的成功,更意味着知识工作流的范式转移。

1.信息获取:从"搜索"到"涌现"

传统搜索模式下,用户需主动输入关键词、筛选结果、整合信息,效率低下且易遗漏。ima通过"主动知识推送"重构这一流程:比如,当用户研究"跨境电商税务政策"时,系统会自动关联海关法规库、税务案例库、行业报告库,生成包含法条引用、实操建议、风险提示的"知识包"。这种"需求触发-知识涌现"的模式,让信息获取从"大海捞针"变成"智能匹配"。

2.知识管理:从"文件夹"到"知识图谱"

多数人管理知识仍停留在"文件夹分类"阶段,难以发现知识间的隐性关联。ima通过知识图谱技术,自动识别内容中的关系:上传一篇"AI大模型发展简史",系统会自动关联"GPT-4""混元""MoE架构"等节点,生成可视化脑图,知识复用率提升大幅提升,知识也得以从“档案柜”变身决策引擎。

3.内容创作:从"从零开始"到"知识生成"

在传统创作流程中,作者需先搜集资料、梳理逻辑、组织语言,耗时耗力。ima将这一过程压缩为"知识调用-结构化生成-个性化编辑"三步:写行业分析时,可直接@"互联网行业数据库"获取最新数据;做PPT时,脑图工具能基于知识库自动生成大纲;甚至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系统也能整合相关研究并标注引用。

ima的“边问边看、边搜边记”,区别于传统“检索-阅读-创作”的线性流程。用户可在同一界面完成:上传百页文献-AI生成脑图-调用案例库写作-自动排版输出,知识工作从“分阶段流水线”进化为“实时交互式创作”。

四、“活”知识的未来

ima知识号生态的爆发仅是开端,何毅进在演讲中的展望“让有用可靠的信息在AI时代流动”大有深意。分析不难发现,ima已在三个维度埋下伏笔:

  • 认证体系构建信任壁垒:首批百家加V知识号(如钱江海关、东吴证券)形成权威性标杆;

  • 商业化机制酝酿价值兑现:留言功能、数据分析工具已为创作者变现铺路;

  • 多端协同扩大生态半径:QQ浏览器QBot、腾讯元器智能体平台与ima共享混元底座,实现B/C端协同覆盖。

丨腾讯在WAIC推出国内首个模块化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

AI时代,知识流动的意义值得重新打量。

WAIC展馆的另一端,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发布的具身智能平台Tairos正尝试为机器人装上“大脑”。不远的未来,AI终将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而ima的探索或许更为深远:当海关法规、投研报告、教学讲义通过知识号流动起来,当2000万篇内容在RAG链路中持续自我更新,知识本身获得了“生命”。这种生命力不体现为机器的肢体运动,而体现为思想的加速碰撞与再生。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