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热门IPO项目,FIGMA和中慧生物-B

这周有两个比较热的ipo项目,一个是港股的中慧生物-B,一个是美股的figma。

这俩其实早就在圈子里提了,肯定是要参与的。中慧不急,今天刚招股,具体怎么做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这篇文先重点写下figma,因为今晚就上市了,再不写就来不及了。

这个股大陆用户没法参与认购,要SSN(美国税号,类似咱们身份证)在特定券商参与,比如robinhood,微牛等等。

没有资格参与一级的朋友,重点看下今晚开盘后二级市场捞货的机会。美股开盘时间不固定,晚上10点-凌晨1、2点都有可能。

1、

先简单看下figma是干啥的,用专业术语描述,就是一款端到端的数字设计工具的SaaS平台。

其核心优势在于轻量化、云存储与AI赋能,解决了传统工具 “文件过大、本地加载困难”的痛点,这里的优点相比较传统设计工具而言,比如一般人熟悉的Adobe PS。

像它的核心工具包括Figjam、Slides、Figma Design等等,知道这些工具能覆盖设计全流程就行,我写太多大部分非专业人也看不懂。

非专业人只需知道以下几个重点:

a、目前95%的《财富》500强公司在使用Figma。

b、用户留存率高达96%。换句话理解,就是每25个客户中仅1个客户会在 1 年内流失,用户粘性极强。

c、超强的付费留存率。年度净付费留存率 132%,换句话理解就是每年在Figma上增加的消费客户为32%。

d、而且它的付费客户结构健康,普遍都是高价值客户群体。截至5月底,付费超1万美元的客户达1.1万人,超10万美元的客户约1000多人。

e、占据 41% 的设计软件市场份额,超过两大主要竞争对inVision和Adobe的总和,行业主导地位显著。

f、三分之二的用户为非专业设计师,也就意味着其潜在市场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设计领域,发展空间更广阔。

一句话概括它的行业地位,在设计领域里约等于“AI届的GPT”。这个地位,就不多说了。

2、

再来看下一些IPO的相关信息。

a、由摩根士丹利、高盛等一线投行联席承销,市场关注度极高。

b、采用“拍卖式”ipo机制,要求投资者明确申购数量与价格,市场热度极高。

c、最新消息,已获得40多倍超额认购,美股的ipo机制和港股不一样,这个倍数已经很高了,不能和港股打新公配倍数比。这个倍数已经远超同期其他在美上市的科技公司。

d、原定价区间25-28美元,后上调至30-32美元,最终定在33美元,总估值190多亿美元。22年9月时候,Adobe曾计划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23年12月放弃,这次上市估值已经和上次收购估值差不多了。

一般ipo估值都会低于战略收购价,这次估值和当年收购价差不多,也从侧面反映市场看好程度。

3、

再来聊下上市估值涨幅。

SaaS行业特性,重收入增长和客户质量,短期盈利反而不是那么重要,这个行业大部分都是亏损的。所以估值主要看PS。

Figma的24年营收约7亿美元,25年保守增速为40%,那25年预期收入约10亿美元。

主要业务类似的两家公司做对比,Adobe的PS约8x,未上市的Canva的PS约13x。

而Figma的PS约20x。市场对高增长、高留存率、高毛利率的SaaS公司给予显著溢价。

4、

AI生态圈的几个热门公司,比如PLTR,它的市销率高达125,如果按这个估值给,那FIgma直接1200多亿市值了。还有英伟达,它的市销率也高达30了。

所以,Figma的合理估值真不好具体量化。

但那些很厉害的巨头,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生态系统的设计和建设。

比如微软、英伟达、facebook、谷歌等等,他们构建的生态是“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垄断独食者”。

而Figma的用户群体,从专业设计师、广告从业者,向产品经理、电商从业者、白领、小企业主、学生等更广泛群体渗透。

这种模式很容易形成商业良性循环,通过产品更新与商业服务持续互动,形成 “优质内容吸引用户——用户付费反哺生态” 的闭环。

这也是AI时代的生态优势,当AI应用从 “算力内卷” 转向 “生态共建”,让参与的企业能构建“你赚钱我赚更多”的共生模式,市值便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从这个角度看,Figma的千亿市值之路,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