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来是为了聊聊

几件事:

1. 关于新号由于外链和AI生成内容被人恶意举报而“光荣牺牲”的这件事。

当时和大家说的很清楚,此号我无法部署浑元AI模型,无法内置AI,所以选择以新号作为“试验场”和“战场”。

新号是我的尝试,和AI高度适配,由我作为审核,生成大量干货。

但遗憾的是,现在用户仍然停留在国内大量使用豆包/DS的残余认知,认为

AI内容不等于好内容。

AI生成的,那肯定是假的。

AI生成的,所以你肯定不懂嘛。

因为绝大部分用户,其实是不理解LLM大模型的运作机制的。

同时由于种种因素。

这个实验失败了。

但起码我留下了一整套可运作的系统,我也给你们留下了足够的信息去探路,去找到我,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号也要被做掉,且更且珍惜,对此我不报任何希望。

2. 关于认知这件事情。

我既是开发者,站长,也是程序员/更是交易员/AI探索者,经济观察者和作者。

我写诗,写文,也写代码。

我更写金融符号。

这些是你们认知已久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在亚洲,人们不会认为你是富有创造力的。

人们只会用一个标签框定你,因为这是安全的。

比如。

你不是搞宏观的嘛

你不是交易员嘛

你为什么又写A+B

对我来说,这就好像我要去解释我为何可以边洗澡边唱歌一样。

这样的现实令我沮丧。

因为人们的认知是有极限的。

比如。

以英语作为案例,

你的英语有多好,其实当你比其他人高出20%的时候,人们会认知你为

“啊,好厉害!”

但当你的英语比其他人高出200%甚至是500%的时候,你已经超出人们的认知模型。

比如当你自如地切换美式/英式/欧洲甚至是印度口音(娱乐用,没什么好切换的)的时候,人们会由于无法辨认英腔或美腔之间的区别从而无法认知你的“英文究竟有多好”。

人们的认知模型仍然停留在这多的20%,

“啊好厉害”,而这是众数,是正态分布的中间位置。

这也是流量的黄金公式。

残酷的现实在于:

人们无法真正认知你究竟多强,只认为你多了20%,

和其他博主是一样的。

当你多了标签

对于这20%,是致命的,因为读者,无法清晰客观的识别你。

因为过去的教育认知模式,

让他们无法理解。

一个人如何将金融/艺术/哲学/文学/代码/甚至是宗教文明串联起来。

即便串联了,你和哪些“搞自媒体的”,又有何区别。

3. 人们对于AI的认知正在产生严重的脱节。

回到一个简单朴素的问题。

何为AI。

如果AI是PS,是adobe全家桶。

是excel,或是

像是能够由于你输入频率增加,所以识别你的输入

“更理解”你的某种应用。

那这是AI吗?

豆包,套了一个动画壳

是AI吗?

还是本质只是工具而已?

一个无法自我成长,自我扩张,和使用者共生延展的系统。

就无法被称为AI。

而现代的LLM, 失去了COT

和强审核下的阉割

被规定的死死的AI

本质上,和你手机里的美团外卖,

又有什么差别?

但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知总是非常缓慢的。

但无疑我正在冲破多数人对于AI,对于自媒体博主的定义,和认知。

4. 我建立了一整套系统。

链接我就不发了,因为会被封。

但我知道你们能找到。

你们中的极少数个体。

TO SEEK , NOT EXPLORE

我发的足够多了,你们自己去找。

如果不找,懒得找,就没缘分,就不强求。

由于以上提及的种种原因和要素。

我或许只能做回毫无意思,

做回给你们提供干货的npc?

但问题你们要明白,

我不是一直都在的。

真正决定能力边界的。

是思维。

不是抄袭。

是视野,

不是干货。

能力-战术-思维不是你们看完了n个干货就能形成的。

你打了无数盘cs,你能成为特种部队吗?

完全是两码事。

你读了无数的金融干货,你觉得

你就能够理解市场本质?

当一样事物免费的时候。

你就是那个费用。

5. 这是最后的日子了,选择权始终在你手上。

我不是输出干货的npc

我不是单一标签的什么博主

我有价值的,是不断扩张的思维,而不是某个固定的想法。

你抄袭想法,但思维如水,是流动且漫无边际的。

我保持分享,是希望仍然在某处有些回音。

I remain silent.

For I am shouting to the void.

And still Expecting echo

From Null

最后,在中文网络不断缩小,内容高度同质化,

越来越空心化的今天。

你们看似有选择。

但实际上都是一模一样的选择。

The choices are all the sam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paraphrasing.

They speak of the same meaning,

but they pretend to be in different tone.

哪里有什么内容呢?

当每个人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那不叫看内容。

那叫看自己。

看几万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