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penAI说起:解锁真·先发优势的护城河公司
随想54|再聊先发优势——从OpenAI说起
肥猫的朋友们,又见面了!
还记得去年7月的文章《投资别迷恋当红大饼股,先发优势往往是致命陷阱》的结尾,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彼时,OpenAI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横空出世,声势浩大,那么,OpenAI是否已经赢得了“先发优势”?
图片
如今,一年过去了,我们或许可以给出否定的答案。显然,市面上已经涌现出多家竞争者的大模型,纷纷在细分领域中站稳脚跟,比如谷歌、X(前推特)、 $Meta Platforms, Inc.(META)$ 等。而OpenAI自身也面临高级人才被Meta挖角的挑战。
图片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先发优势”?
在肥猫看来,所谓“先发优势”,是指一家公司率先占据了某个优势生态位,并能有效阻止其他竞争者进入。它常见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
-
客户转换成本高 比如 $新思科技(SNPS)$ (详见《【会员】暴跌后的SNPS,正在给你一次上车的机会》):客户使用其EDA软件进行芯片设计,一旦更换软件可能会造成设计不兼容,同时还需投入大量工程人力重新学习系统。更重要的是,SNPS与台积电等芯片代工厂深度绑定,后者仅接受来自SNPS、Cadence和Siemens三家的设计图纸。这种技术锁定形成了壁垒。过去一个季度,SNPS股价从380涨到560,上涨约44%,也验证了其在动荡市场中的韧性。具备类似高转换成本的还有TMO(参考《【会员】TMO——跌落神坛,还是价值洼地?》)。
-
品牌效应 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只认某些品牌,比如奢侈品里的LVMH、爱马仕(HESAY);情人节送礼就选巴菲特的See’s Candy;喝可乐就只考虑KO或PEP(参考《SPY大跌3%,这4只龙头正在“打折”,飞刀接不接!》);减肥药只信赖LLY或NVO(参考《诺和诺德(NVO)暴跌41%,这个飞刀你敢不敢接!》)
-
网络效应 使用者越多越有价值,如TSLA的自动驾驶数据。有人认为Uber也有网络效应,乘客与司机匹配更高效,听起来没错,但它是否能构成“排他性的先发优势”?恐怕很难——司机通常双平台接单,乘客也只是哪里便宜用哪里。充电桩的生意亦是如此:有网络效应,但不具备牢固的先发优势。
-
门店效应 占据优势地理位置,深入社区。例如 $麦当劳(MCD)$ 、星巴克SBUX。CMG也有类似优势(见《【会员】CMG暴跌16.8%,迎来罕见建仓信号!》)。
-
低价+会员策略 如COST就是“YYDS”。
那么,大语言模型为何难以形成先发优势?
因为它的三大核心资源——训练数据、算法、算力——并不稀缺,至少在技术上可以被复现。要在AI应用中形成壁垒,关键是:数据要是“私有”的,即使别人知道你怎么做,也无法复制出来。
举个例子, $特斯拉(TSLA)$ 的自动驾驶优势,可能来自于其私有的大规模行驶数据;苹果如果能在健康领域取得突破,其Apple Watch $苹果(AAPL)$ 积累的生理数据也将构成“天然护城河”。
再提一句让HIMS投资者不太高兴的事:
《市场上新的“大饼股”》那篇文章里,我提到 $Hims & Hers Health Inc.(HIMS)$ 不值得投资,引起了一些争议。诚然,HIMS确实在某些处方药分发配送场景上做出了用户体验的优化,但我们必须问:它有什么不可被复制的“先发优势”吗?比如专利保护?数据壁垒?很遗憾,看不出来。
它的处境,可能有些类似当年的Zoom:产品体验确实比同行好,在网络质量不佳的场景下依然保持清晰语音,但也正因为缺乏真正的护城河,最终很快被Teams等竞品替代或边缘化,股价大幅回落。
结语:
“先发优势”如果不能体现为持续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那就只是空中楼阁。
BA(波音)的飞机制造行业壁垒高,DIS(迪士尼)品牌无敌,INTC(英特尔)曾经风光无限……但这些企业近年来纷纷在经营管理上“拉胯”,导致原有的“先发优势”没有成功转化为持久的利润,最终要么被后来者追上甚至超越要么股价震荡暴跌。
你会发现,真正有“先发优势”的公司,是那些可以把先发优势变成现金流、变成护城河、变成企业内生增长能力的公司。而不是停留在“我们是最早做这个的”那一步。
让我们一起发掘下一个“真·先发优势”的好股票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