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交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九地篇)

《孙子兵法·九地篇》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这句话,是将军在战场上,做决策的最终依据。它正是交易者穿越市场迷雾、通往稳定盈利的指南针。

关于“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在战争故事中,最激动人心的往往是关于绝地反击的片段。比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些充满英雄主义的故事,描绘了通过切断所有退路,激发士卒求生本能,从而爆发出超凡战斗力的终极战术。

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固然可嘉。在交易中,我们也时常听到类似的传奇:某位交易员在巨额亏损后,押上全部身家用最后一笔资金,奇迹般反败为胜。这些故事如同兴奋剂,诱惑无数人将希望寄托于一场豪赌。

然而,优秀的将军,从不会轻易让自己和他的军队陷入“死地”。

“投之亡地”是一种战术,但它是一种被逼入绝境后的无奈之举,是下策中的下策。它标志着前期的战略规划、情报收集和战场调度已经遭遇重大失败。真正的善战者,追求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不是在悬崖边上与敌人同归于尽。

“死地”交易

在交易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态,往往是业余和失败的标志。

这是情绪的宣泄,而非理性的策略。当交易者选择ALL IN来博一次翻盘时,驱动他的通常不是严谨的分析,而是复仇的怒火、回本的焦虑和赌徒心理。

这是风险管理的崩溃。走到需要“背水一战”的地步,说明交易者之前的止损、仓位管理已形同虚设。他已经将自己从一名专业的风险管理者,降格为命运的祈祷者。

这是幸存者偏差的陷阱。我们只听到那些九死一生、最终成功的传奇,却没看到成千上万个在同样情境下,账户归零、黯然离场的交易者。将小概率的奇迹,当作可以复制的策略,是认知上的巨大误区。

上将之道

与“死地”求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子推崇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优秀的交易者,追求的正是这种“无危之胜”。

他们从不让自己陷入需要靠勇气和运气才能解脱的困境,他们的胜利,往往看起来“平平无奇”,因为一切尽在掌握。

交易的“利”

什么是交易中的“利”?新手交易者会说,“利”就是盈利。但一两次侥幸的盈利,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也许并非真正的“利”。

真正的“利”,是冷静而客观的数学概念:正期望值。

一个交易策略的数学期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衡量:

期望 = (胜率 × 平均盈利) - (败率 × 平均亏损)

胜率:盈利交易占总交易的百分比。

败率:亏损交易占总交易的百分比(1 - 胜率)。

平均盈利:所有盈利交易的平均利润。

平均亏损:所有亏损交易的平均亏损。

只有当公式计算出的数学期望大于零时,长期下去,真正的“利”才存在。期望为正意味着,从长期来看,平均每笔交易,都能为账户增加净值。只有数学期望为正的策略才是交易者应该追求的和唯一值得行动的“利”。

下面的表格对比三种不同风格的交易策略,三种策略长期看都能盈利,但风格迥异。

策略A需要忍受大量小亏损来换取少数大盈利(低胜率高盈亏比),这种策略一般是趋势跟踪策略;

策略C需要极高的执行纪律来确保胜率,单次利润微薄且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高胜率低盈亏比),这种策略一般是短线剥头皮或高频量化策略。

具体选用何种策略,需要看交易者的性格更适应哪种风格。一般来说,练习一段时间就能知道哪类策略更适合自己。

合于利而动

合于利而动是将所有进攻性兵法,都置于“正期望值”这一最终标准的检验下。

它要求每一次“庙算”,都必须以构建一个正期望值的策略为目标。

它要求我们“避实击虚”,去攻击那些能提供最佳风险回报比(高赔率)的薄弱环节。

它要求我们“其疾如风”,当那个完全符合正期望值的信号出现时,果断出击,毫不犹豫。

“动”,不是因为市场的喧嚣,不是因为内心的冲动,也不是因为虚无的预测。行动的唯一理由,是且仅是:此刻的行动“合于”经过验证的、拥有正期望值的“利”。

不合于利而止

不合于利而止是最高防御心法。它告诉我们,在交易这场游戏中,不做任何事,往往比做错事要好得多。

“止”,体现在交易的每个环节:

  • 止于战前

最高级的“止”。当市场上没有出现符合计划的、有正期望值的机会时,最佳策略就是空仓等待。手持现金,如同“其徐如林”般沉静,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因为它能避开一切“不合于利”的风险。

  • 止于战中

铁的纪律。当一笔交易入场后,市场走势证明入场的前提是错误的,那么止损就是必须执行的“止”。它让交易者在“不合于利”的局面扩大之前,果断撤离。

  • 止于战后

克制的智慧。当一轮趋势进入“穷寇勿迫”的疯狂阶段,交易者必须“止”住贪婪,分批止盈,将胜利果实落袋为安。

结语

交易的精进之路,并非学习更复杂的指标,或打听内幕消息。而是化繁为简,将所有行动都统一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一准则上。

它将交易从充满情绪的赌博,变为理性的概率生意。它让交易者不再被市场波动所迷惑,不再为单次盈亏而烦恼。交易者有了一把可衡量标尺,那就是“利”。

当我们打开交易软件,按下交易按钮前,请在心中反复问自己:

此一战,合于利乎?

【孙子兵法 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所谓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无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馀财,非恶货也;无馀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则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逼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此三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堕。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力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贱墨随敌,以决战争。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声明:大部分内容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建议读者保持独立判断,并自行核实重要信息。若需专业指导,请咨询相关领域合格的专业人士。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