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高价壁垒难掩傲慢,消费者用脚投票
在水果零售的江湖中,百果园曾凭借 “高端水果专家” 的旗号,一路攻城略地,成为行业内响当当的品牌。然而,如今却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价格贵”“态度傲慢” 等标签如影随形,让消费者对其好感度直线下降。
从诞生之初,百果园便将自己定位为高端水果的代名词,这一定位也决定了其价格走在高位。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的吐槽声不绝于耳:“一个苹果 23.5 元”“一个西瓜 90 元”“六个草莓 25 元”…… 这般价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甚至发出 “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 的感慨。
与普通水果店或超市相比,百果园的水果价格往往高出一大截。以阳光玫瑰为例,在百果园售价可能高达 13.9 元每斤,而邻近社区商超仅售 6.98 元每斤,价格近乎腰斩。再看黄皮哈密瓜,百果园标价 6 元每斤,15 元一个,而商超只要 2.98 元每斤。店员给出的解释是,百果园水果经过严选,品质有保障,且多为 A 级果,还经过检测,由公司统一供货。但消费者却不买账,毕竟价格相差悬殊,而在实际口感和新鲜度上,却难以感知出与价格匹配的巨大差异。
面对消费者对价格的质疑,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一句 “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在消费者看来,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买水果本是日常消费行为,却被商家以 “教育者” 的身份指手画脚,怎能不让人反感?
在如今的消费市场,消费者追求性价比是大势所趋。即便百果园的水果品质确实高于普通水果,但在价格严重超出心理预期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更何况,百果园的品质也并非无懈可击。在网络投诉平台上,涉及百果园的投诉超千条,食品安全问题屡被提及。去年,更有门店被曝光将烂果做成高端果切售卖,这无疑让消费者对其 “高品质” 的宣传大打折扣。
从百果园 2024 年财报来看,实现收入 102.73 亿元,同比下降 9.8%,除所得税前亏损为 3.91 亿元,零售门店数量同比净减少 966 家。市场的反馈已然清晰,单纯依靠价格标签堆砌的高端形象难以持久。在消费更加理性的当下,消费者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品质与合理的价格。百果园若不能放下傲慢,认真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调整价格策略,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水平,恐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逐渐被消费者遗忘,沦为水果零售行业的一个 “过去式”。毕竟,在如今的消费环境下,没有谁能傲慢到让消费者一直买单。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