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外卖补贴大战与小型有产阶级的消失
洪运的投资笔记 | 洞察·穿透·布局
—10年资管老兵,专注政策红利与风险对冲
前言:昨晚京东财报出了,大跌差不多四个点,利润74亿,同比去年145亿减少了50%,主要是因为外卖,砸进去147个亿,商场赚的那点钱全砸进去外卖里面了。这147个亿,换来外卖138亿的营收,15万个骑手兄弟和2500万峰值单量,ceo许总还表示,外卖继续会做要做个10年20年。
市场一看吓一跳,京东都砸了140多个亿进去,你美团和阿里应该也不会小,今天港股开盘也是先跌为敬,蛮有意思的。
我个人其实是很看好外卖这门生意的,同时非常好看好美团这家公司,个人在120的时候捞了一点,打算如果继续跌,还再捞一些,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对外卖大战以及美团的一些看法,欢迎斧正。前段时间有小伙伴私信我,吐槽我说最近怎么都只写宏观热点,不写个股点评,因为不好写啊,写了还会被投诉,且看且珍惜吧。
一.外卖大战的实质是什么?
1)外卖大战的实质是外卖行业的扩容与正规化
这次阿里和京东主动介入美团的外卖领域,大家千万别只是单纯看成一个商业行为或者营销行为。这其实是多家巨头公司参与的,坐大外卖市场,提高餐饮行业垄断度,最后再分蛋糕,吃掉传统老餐饮人的行为。
首先,我们要明白,外卖在今天,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了基础设施的一种,我们可以称他为"新基础设施",在22nian前的时代,美团在外卖这个行业,处于几乎垄断的地位,饿了么被打的溃不成军。
如果对比同样是"新基础设施"的快递业务,外卖这个活,其实有几点先天不足,
一方面是总的盘子不够大,渗透率还不高。一线城市的小伙伴可能没有感受,二三线城市的朋友应该感触最深,其实外卖,在二三线的使用频率和渗透率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一方面是快餐餐饮本身在二三线需求就不强,另一方面是出了餐饮之外的快送的需求还没开发。
另一方面,如果作为一个基础设施来看,玩家实在太少了,22年前选择只有美团和快死了的饿么了,而快递行业有三通一达➕顺丰,百花齐放。
而京东和淘宝下场拼补贴,完全解决了这个新基础设施的两大弱点,一方面把整个盘子撑大了,25年初的时候,整个外卖市场日均1亿单,8月初日均已经2.5亿单了,就算补贴下降,也就是2亿单,相当于整个外卖市场在一年里撑大了一圈。虽然这里面有很多低价单子,但是习惯一旦养成了,很多时候是回不去的。三家进场后,就三足鼎立自然不是美团一家独大了,针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对美团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一个万亿市场的龙头只有美团一家,你相信我,哭的绝对是美团。
2)补贴大战的后果是小型有产阶级的陨灭
当补贴大战打响,你想我,亏的永远不是三家公司,亏的是中小餐饮企业。餐饮企业在今年已经活的很难了,25年上半年北京全部餐饮行业净利润2.5亿,利润下滑70%,主要是大中形餐饮公司。对于小餐饮公司,很多公司是参与不起外卖的补贴大战的,上了活动,意味着增量不增利润。不上活动,意味着要线下门店客流要被狠狠吸血,7月份有跟几家四五十平独立门店的餐饮小老板有聊过,门店客流下滑超过一半以上。线上多出来那日一万多单的外卖单子不是凭空生出来的,是从线下抢来的。叠加这次9月的全民交社保,小店老板很困难。
我做过草根调研,在二三线城市开个雇佣10个人左右的餐饮店的个人老板,除掉所有成本,一个月个人净利润也就在2万-3万之间,给全员交上社保,利润少30%,这次外卖对堂食产生了影响,估计一个月能有1万出头就不错了,说真的,还不如打工了。而餐饮小老板,其实就是中国目前最基础的一帮有产阶级,或者说是最底层的有产阶级(房东除外)。
大家回忆一下,当年网约车大战最惨的是谁?是出租车。而且最惨的不是出租车公司,而是那些当年花20-30万自己买了个牌照承包出租车业务的小个体户,那在当年,也是小有产阶级。今天的外卖补贴大战,跟当年的网约车大战,其实如出一辙,最终倒霉的,都是小老板。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要是哪天混不下去,就去开个小饭店,目前看来也没戏。餐饮,是无数打工人从上班阶级到小老板的第一步转变,目前来看,这个门槛在无限拔高。我等打工狗,还是老老实实打工一辈子吧。
3)为什么巨头要不惜代价的进入低利润的外卖市场?
根据美团自己的年报数据,外卖这个活,利润率其实非常低,美团大概不到3%,而全球最高的有3.5%左右,而京东东子哥说永远不让京东外卖利润率超5%,在外行人看来是仁义,在内行人看来是压力,美团才3%,京东何德何能5%?。 那为啥阿里和京东要挤进来那?为啥在过去快10年的日子里都不挤进来,非要25年挤进来?其实这背后是有故事的。因为大厂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想要下场来提升整个外卖平台的利润率!当然这也是外卖大战的终局。
要想提升利润率,提高单价是很难的,经济下行,外卖再贵就不吃了,那剩下的无非两个路子,要么降出餐成本,要么降骑手成本。
我们先来聊一聊骑手,这块是最大的成本,占美团外卖成本的60%以上,其实目前90%的骑手,在二三线城市,是属于高收入的,虽然大家都会说他们是按件计费,是应得的辛苦钱(当然我也这么认为),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他们的赚的还是多的,但是这种高单价,多劳多得,还没上限的,赚钱的方式,其实已经对标欧美人劳动力的赚钱方式了,这在咱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少见的。随着整个外卖市场空间的打开,外卖员的社保化和员工化。未来骑手的收入一定会降下来的。骑手未来有没有可能不按件计费只按照月给钱那?或者只辅以低廉的提成那?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出餐成本这个事,其实属于东边不亮西边亮,大家回忆下,网约车大战到今天,真正赚钱的地方是谁,是司机吗?并不是,是租车行。这次补贴大战明显利空利空小餐饮,利多连锁餐饮品牌。如果继续这么发展下去,小餐饮逐渐出清,美团,阿里,京东,完全可以靠着供应链优势,一方面自营中央厨房,另一方面往上去做供应链,这利润不就来了。当然我作为个体是很讨厌这样的,我烦死了那些连锁品牌的预制菜了。
所以巨头,在算的是总账,在咱们这个国家,也是要大不要小,要集中不要分散,毕竟分散的不好管理嘛。我其实一开始没有想明白为啥京东要插一脚外卖,后来慢慢想明白了,作为官方的国补平台,上半年销售额增长了20%赚的盆满钵满,真的没有代价嘛?京东这次外卖大战的一号位是东子哥,阿里这次一号位是蒋凡,这两位还是有蛮多共同点的。
二.美团在外卖大战中的不倒地位
好了,既然知道了这次外卖大战的实质,是个好事而不是坏事,接下来再来分析,为啥美团在这个事情里面的身位。
补贴大战打到后面,美团一定是赢的,甚至随着市场空间的扩大,美团的占比会下降,但是绝对值和毛利润甚至会上升。
根据我得到的消息,美团其实是不想打补贴大战的,他25年的重心是出海外卖,海外利润率高,竞争对手都是些弱鸡。但是不得不应战,不得不转移资源和注意力,不过既然转移了,那必然要有结果,这轮补贴打完,很可能市场更干净了,利润更好了,反而是好结果。而且美团是防守方,可以等着对手先出招,必然是更省力,更省补贴经费的。而且开水团的运营效率,也会比其他几家高一些。
当把以上逻辑都梳理完成,我们再来聊聊美团的股价,今天121块,从6月初高点150块跌下来,大概跌了20%,补贴大战还没结束,市场地位还没完全确认,我认为120还不是底部。
在大厂干过的都知道,一个公司的kpi,一般是前一年的12月就差不多制定好了,然后每个季度回顾下进度。前段时间监管发话不要内卷,并不是刹车,只不过让补贴从激进变得温和罢了,该花的钱还是要花,不要年底的kpi谁来完成?赚的净利润可不会进到员工的口袋,但是没完成的单量可会扣年终奖的。
所以从时间维度来看,这轮大战怎么要10月份之后才会平复,然后12月重新审视并制定下一年计划
从估值的维度来看,也是差不多的道理,跌回差不多1.5的ps,才是真的历史底部,对应100块左右的股价,所以美团还有得等。
当然了最终仗打完,赢得一定还是美团,而且可能还是很漂亮的赢,那时候美团的估值,可能又要拉高,这也是现在花大力气分析他的核心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单纯的踩或者捧,而是要看边际变化,提前布局,补贴大战给了我们良好的上车机会,什么时候上车就是个人的艺术了,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只下一个万亿人民币的大牛股吧。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