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亏损赴港上市,万兴科技为何焦急?
图片
2025年,A股赴港二次上市浪潮涌动,上半年就有近50家A股企业发布公告计划发行H股股票或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近日,被称为"中国版Adobe"的数字创意软件企业——万兴科技 $万兴科技(300624)$ 也宣布了加入这一阵列。这是继MiniMax、智谱等之后的又一国内知名AI公司谋划登陆港股。
然而,与其他多数AI创业公司陷入“技术投入高,收入变现弱”的困境循环一样,盛名之下的万兴科技赴港上市背后,底色并不算得上靓丽——销售费用大增却难换营收大增长,业绩持续亏损,还要持续大量烧钱搞研发与同行内卷,发展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在这种业绩背景下,在AI巨头和AI独角兽遍布的港股市场上市,想要获得比A股更高的估值认可,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通过登陆港股,能再融一笔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多一个低成本融资和资本运作的途径,或许才是万兴科技比较在意的目的。
只是,它当下及未来所要面临的发展压力,并不会少多少。
01
亏损赴港上市的背后
公开资料显示,万兴科技成立于2003年,公司从最初的单一VCD刻录软件积累第一桶金,并逐渐成长为全球性数字创意解决方案提供商,并于2018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目前该公司主要从事视频创意、绘图创意、文档创意、实用工具类软件产品与服务的研发、销售和运营,并打造了万兴喵影、万兴播爆、亿图脑图、亿图图示、SelfyzAI等明星产品,业务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用户超15亿。
其中,视频创意类是公司核心业务板块,旗舰产品万兴喵影(Filmora)是一款面向新生代用户的视频编辑软件,它功能丰富,既包含基础剪辑功能,支持AI自动剪辑、智能配乐、绿幕抠像等创新功能,以及多机位编辑、平面追踪、关键帧路径曲线、主轨磁吸剪辑模式等高阶操作,在市场上有不小的知名度,一度被外界称为“中国版Adobe”。
于2024年初,万兴科技推出国内首个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万兴天幕”,并接入DeepSeek、OpenAI等第三方大模型。该大模型具备近百项音视频原子能力,可实现文生视频、图生视频、视频续写,以及文生音乐、文生语音、智能配乐等音频生成功能。
2025年7月17日,万兴科技在AI产品榜2周年大会上,正式上线旗下首款AIAgent产品万兴超媒Agent。基于万兴天幕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2.0,这款智能体能给创作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支持智能脚本策划、智能分镜拆解、智能画面提示、视频配音与配乐等AI功能。
三方榜单显示,万兴科技旗下多款产品一度入围全球AI应用及出海榜单,获得了不小的口碑。
然而,万兴科技在经营业绩上,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
2024年度,公司营收降至14.40亿元,同比下降2.78%,归母净利润转亏至-1.6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89.61%。其中,第四季度亏损大幅扩大,主要源于全年费用的集中确认以及对子公司杭州格像计提商誉减值5906万元。
分业务来看,视频创意/实用工具/绘图创意/文档创意类工具收入9.61/2.34/1.21/1.17亿元,同比分别+0.06%/-8.7%/-5.88%/-10.13%。可见,视频创意作为最近被寄予厚望的核心业务,仍没有迎来期待中的迅猛增长,其他业务板块更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到了2025年一季度,万兴科技实现营收3.8亿元,虽实现正增长但涨幅仅有6.06%,净利润也继续亏损3281万元,同比下跌227.93%。
这显然是与市场对AI应用市场井喷式发展,很多AI公司吃到大蛋糕的认知有较大落差。
究其原因,问题出在近年来持续高昂的营销、研发费用开支上。
万兴科技的销售费用从2020年的4.41亿元,飞速飙涨至2024年的8.49亿元,销售费用比增长至58.96%,较2023年同比增长高达17.42%。
与销售费用形成对比的是研发投入,2024年万兴科技研发费用为4.42亿元,同比上年度的4.03亿元增长9.7%,研发费用率达30.69%。这在中小型公司中算是较为舍得投入,但相比高额的销售费用显著不如。
图片
然而这些努力也没有换来相应的业绩增长,反而严重拖累的公司的利润,陷入了市场所说的“技术投入高,收入变现弱”的死循环。
更要紧的是,当下AIGC产业都在飞速迭代,同行之间的同类产品卷价格、卷能力、卷流量越发激烈,万兴科技也只能被竞争裹挟着紧跟趋势继续高额投入维持产品竞争力。
但这样一来,其目前面临的现金流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已经出现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为了应对压力,公司在一季度还新增了借款8500万元,但即使如此,其当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合计也仅有约4.28亿元。
相比持续高增的开支,这点现金虽然短期无碍,但也难免显得有点捉襟见肘。
所以万兴科技趁着A股赴港二次上市热潮,亏损也要赴港上市,以获得募资解决燃眉之急,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02
股民信心再度动摇
就在万兴科技宣布该通过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议案的当日(8月8日),其股价大跌11.53%,随后几天继续震荡下跌,与所在的创业板指数大涨走势明显背离。
图片
这说明投资者对其赴港上市,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告赴港上市的同时,万兴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还透露了一则消息:已完成OpenAI最新模型GPT-5的接入。
对于此消息,如果放在其他公司,按照以往节奏,肯定免不了一波股价热炒,但消息传出后,市场却反应平淡,截至8月14日收盘,公司股价收跌2.84%。
有分析认为,这或许是股民在历经多次被消息“套路”后变得更加理性。
在这个方面,股民对于万兴科技的过去也是有“前车之鉴”的。
2023年初,随着AI大模型浪潮井喷,A股市场AI概念股应声大涨,万兴科技也紧跟热点,很快宣布公司旗下视频创意软件新版本全新接入OpenAI相关服务,此后,公司持续在发力,频发新品,吸引了大量关注。
受此刺激,其股价在短短半年内股价也飙升近5倍,成为红遍一时的概念龙头。彼时,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关注,甚至还引来了深交所的关注函,要求万兴科技说明公司是否存在蹭热点、炒概念及配合股东减持的情形。
没想到,深交所发布关注函之后三个月,股民等来的是一份减持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吴太兵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06万股”。
据统计,2023年,万兴科技主要股东减持涉及金额总计约8.3亿,其中,吴太兵累计减持公司股份206万股,同时吴太兵的一致行动人宿迁家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宿迁兴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累计减持了332.28万股。
图片
在期间,万兴科技的股价从最高172元一路震荡跌至73元附近,累计最大跌幅超过50%。此后其股价几经沉浮,再也没有回到当日的高点。
如今,近两月来,随着股票市场AI概念重新火爆,万兴科技也再度大动作频频高光,不断发布新品、新合作甚至赴港上市的重大利好,投资者的曾经记忆似乎也再一次被激起了。
03
面临难以抗衡的对手
AI大爆发时代,所带的市场红利无疑是极巨大的。
据机构研报,全球AI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通道,2019-2023年,市场规模从19170亿美元增长至47327亿美元,2024-2027年预计增长进一步加速,2027年预计规模超过11.6万亿美元。
其中,艾瑞咨询预测认为,中国AIGC市场也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2023年中国AIGC市场规模约为17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万亿元。
这说明,万兴科技核心产品所在的视频剪辑赛道,也确实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这个AI时代的红利看得见,但很难摸得到。
事实上,万兴科技如今面临问题,也是近两年来众多中小创业企业面临的困境,甚至有的比万兴处境还要艰难得多。
近两年来,市场关注较多的中国AI“六小龙”中的智谱AI、MiniMax已经在筹备IPO阶段,它们同样出于与万兴科技存在同样的业务困境和资金压力问题。
还有很多之前风头很盛的明星AI公司,已经悄然倒闭,或者面临倒闭的边缘。
钛媒体在去年透露过一组数据:自2022年ChatGPT发布至2024年7月,国内78612家新注册AI企业已注销倒闭,相当于每天有近百家公司从市场消失。
这些倒闭公司中,产品最为普遍的类型是写作类、图片和应用类工具,至于倒闭的原因,基本都是由于无法闭环造血、缺乏真实用户价值的产品,终将被淘汰。
很多倒闭的AI企业中,甚至不乏一些获得数轮融资,估值几十上百亿的明星AI创业公司。
去年,完成了千万级Pre-A轮融资的AI创业公司波形智能,其产品“蛙蛙写作”覆盖小说、剧本、视频等全链路内容创作,应用上线一年注册用户超30万,生成近200亿字的文本,然而仅半年后就出现重大变动,团队解散,公司被卖给了OPPO;
TiamatAI,一家位于上海的AI绘画平台,属于国内第一批入局生成式AI和AI绘画领域的创业团队,曾完成了多轮融资。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无法在产品功能、用户体验或商业模式上形成闭环,最终在2024年6月宣告关闭。
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AI风口全世界最活跃的美国市场。
2022年10月,AI文生图模型Stable Diffusion凭借开源模型掀起图像生成革命,其幕后开发公司Stability AI宣布获得1.01亿美元融资,市值飙升到10亿美元。然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该公司的营收还不到500万美元,亏损却超过3000万美元,还欠其他公司1个亿美元债务,最终团队解散,创始人更是被逼下了台。
图片
(近两年一些陷入困境的明星AI应用,来源:“Morketing”微信公众号)
可见,即使抓住了大风口飞上天,如果自身能力不足,依旧避免不了跌落的命运。
不同于面向B端的其他垂类应用,万兴科技所在的视频剪辑工具的竞争环境更加复杂。
虽然从技术层面来看,万兴科技的产品确实有一些独特的亮点,并且价格分级上相对大厂或者有一定的优势,能吸引到一批忠实的拥趸。
但这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于局部的优势,更在于整体的技术、流量生态的竞争。
从平台生态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大厂凭借其强大的社交平台优势,构建起了天然的流量护城河。同时抖音、快手、阿里等大厂也拥有各自的视频剪辑工具,这些工具的优势,其实像一张细密的网,渗透在从技术到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远不止表面看到的流量和功能。
从商业化的闭环能力来看,大厂的视频工具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电商、直播、广告这些业务拧成一股绳。
以抖音的剪映和快手的快剪为例,它们与各自的短视频平台深度绑定。用户在剪映或快剪中完成视频剪辑后,能够一键分享至抖音或快手,借助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活跃的社交氛围,迅速获得曝光与互动。这种“创作-分享-传播”的闭环生态,不仅吸引了大量用户,还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粘性,让用户自然而然地留在了平台生态内。
2024年,剪映和CapCut实现了超三位数的收入增长,总收入直逼百亿元,全球月活用户合计超8亿,其中CapCut月活跃用户超3亿,在移动视频编辑总活跃用户中占比达81%。
相比之下,万兴喵影和超媒Agent缺乏这样强大的自有流量平台作为支撑,天然处在劣势,需要持续依赖外部公域平台进行广告投放和搜索引擎优化来获取用户。
这意味着万兴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成本,且在公域平台上,竞争异常激烈,流量获取难度日益增大。每一次用户点击广告的背后,都是高昂的成本支出,而这些成本最终都增加了万兴产品获取流量的负担。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它需要每年投入大量营销费用来吸引用户的关键原因。
但高昂的营销成本之下,无论收入规模,还是收入增速,收效都难言满意。
另外,在技术层面,大厂的视频工具产品力优势就更明显了。毕竟从技术团队规模、对资本投入方面,与中小企业完全是“降维打击”式的碾压。
字节跳动2024年在AI领域的资本开支达800亿元,2025年字节跳动资本开支有望达到1600亿元。
相对来说,没自有流量平台支撑、年研究开支仅4亿出头的万兴科技,产品力根本难以与大厂抗衡。
而可以肯定是,将来AI视频图像模型技术必将朝着多模态融合(能够同时理解文本、图像、语音、3D模型)、高效化(响应速度、畅通设计、发布全流程)等方向发展,由于技术研发难度大、迭代快、对算力数据需求等原因,将越来越需要技术资源和资本的投入。第三方小厂与大厂的AI技术差距的鸿沟,由此带来的产品力差距,也很可能会越来越大。
甚至长时间发展下去,面向C端非定制的第三方视频工具想要“平替”可能都会有难度。
04
尾声
不可否认的是,AIGC的市场太大,且在飞速发展,中小企业肯定也是能从大厂夹缝中分到一部分蛋糕。
万兴科技的策略是尽力在竞争中维持产品力的同时,也在加快选择与大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同时面向C端用户不断响应需求推出有吸引力的产品,试图如adobe一样以另一种方式打造自己的生态链。
不过这肯定需要长期持续高强度的资本投入,用更多的耐心和更长的时间去培育。
在未来几年,如何在“烧钱”与“盈利”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将是摆在万兴科技面前感到焦虑的考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