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骑手的社保破冰:从"算法囚徒"到"职业人"的时代跃迁
1200万外卖骑手大多数人或许并不清楚,他们的命运将在9月1日开始发生转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下称《解释二》)将在这一天正式生效。从"自愿放弃社保"协议的无效化,到兼职、临时工社保责任的全覆盖,这场变革将不仅让骑手们从"算法囚徒"的身份桎梏中挣脱,更让2亿灵活就业者看到了"职业人"应有的尊严与保障。
回溯平台经济狂飙突进的十年,骑手群体始终处于"高速运转却无安全气囊"的尴尬境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灵活就业群体规模已超2.4亿人,其中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但社保参保率很低。这种"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既源于平台企业对"轻资产模式"的极致追求,也受制于传统劳动法对新型劳动关系的适配不足。《解释二》的出台,恰如在混沌的劳动关系图谱中划下清晰坐标,其影响将远超外卖行业本身,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向新经济形态妥协与进化的里程碑。
当算法里长出"劳动关系"的根
劳动关系的"去模糊化",是《解释二》刺向新就业形态痛点的精准一剑。
长期以来,外卖平台的"避责术"层出不穷:用众包模式给骑手贴上"自由职业者"标签,借劳务外包将责任转嫁给第三方,甚至诱导骑手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明明骑手的每一分钟都被平台算法调度,每一笔收入都依赖平台派单,每一次迟到都会被系统自动罚款,却在法律上成了"没老板的劳动者"。
《解释二》的出现,直接撕破了这层伪装:只要平台存在"支配性管理"——无论是派单的强制推送、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算法的绩效考核——即构成劳动关系。这意味着,骑手们再不必为"证明自己被雇佣"而奔波,手机里的接单记录、平台发的奖惩通知,就是最有力的权益凭证。
工伤保险的"不可豁免",则为骑手的安全装上了"防护网"。过去,算法催单下的超速事故里,平台总以"非员工"为由转身离去;如今,这样的推诿在新规面前彻底失效。
从"避责竞赛"到"责任长跑"
社保强规之下,平台企业的应对之策,正勾勒出行业新的竞争逻辑。
京东的"直营化"路径,走得坚定且彻底。作为首个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平台,它给15万全职骑手许下"双百承诺":100%签劳动合同,100%缴齐五险一金。每人每月约2000元的社保费用全由公司承担,骑手到手收入分文不少。这份"硬核保障"换来了显著回报:北上广深骑手月均收入近1.3万元,单量增长50%,骑手流失率从38%降至12%。在成都,京东站点的骑手王磊甚至通过社保缴纳记录,成功申请到贷款,在城市买下了首套房。
美团的"分层试点",则是一种不和骑手签订劳动合同的渐进式改革。部分骑手率先拿到养老保险补贴(缴费金额的50%),骑手以灵活就业劳动者身份自行缴纳。骑手李建国算了一笔账:按泉州最低工资标准2030元计算,个人每月需缴162元,平台补贴162元。但美团只有部分骑手能获得补贴,并且不涉及医疗、失业等其他险种,被网友称为“最低成本维稳”。
饿了么则更为保守,目前仍未提出落地性骑手社保方案。
成本阵痛难免,但行业洗牌已现。据测算,单名骑手年均社保支出约3万元,对大平台影响不大。真正的考验在中小平台,某区域性外卖平台负责人透露,社保支出已占其运营成本的很大比例,正考虑退出市场。这也倒逼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京东用免佣金吸引优质商家,美团靠智能调度优化路线,合规能力正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头部平台足以撑起社保担当
从行业现实来看,美团、京东、饿了么三大头部平台,均具备为骑手上社保的经济实力,其当前的差异化应对,更多源于战略选择而非能力局限。
京东的社保投入早已验证其承载能力。作为以自营物流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京东2023年营收超1.2万亿元,其中物流及相关服务收入近2000亿元。按15万骑手计算,每月社保支出约3亿元,仅占其物流板块月营收的1.5%左右。这种成本占比,对现金流稳定的京东而言完全可控,甚至通过骑手稳定性提升带来的单量增长,已实现"成本-效率"的正向循环。
美团的规模效应足以支撑全面社保覆盖。作为外卖市场份额超60%的龙头企业,美团2023年外卖业务交易金额达9000亿元,营收超2200亿元,净利润近200亿元。即便按其注册骑手超600万人(活跃骑手约300万)计算,若全面覆盖社保,年均支出约900亿元,占其年营收的40%左右——但实际操作中,骑手并非全时段全职工作,按日均活跃骑手100万计算,年均支出可降至300亿元,仅为净利润的1.5倍。通过优化佣金结构(如从商家端适度提升0.5%佣金率)、削减营销冗余成本(2023年美团营销费用超400亿元),完全可消化社保支出。
饿了么背靠阿里生态,资金实力同样充足。阿里2023财年营收超8000亿元,净利润超1500亿元。饿了么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但阿里每年均会投入数十亿元支持其运营。若为饿了么约300万注册骑手(活跃骑手约100万)缴纳社保,年均支出约300亿元,仅占阿里年净利润的20%,完全在可承受范围内。其当前的保守态度,更多是在观望行业竞争格局,而非受制于成本压力。
在公平与效率中寻找新平衡
要让千万骑手真正握住社保的"钥匙",还需跨越三道关。
劳动关系认定需要更细的"标尺"。"全职"与"稳定兼职"的边界在哪?管理到什么程度算"支配性"?人社部门需尽快出台操作指南,让平台无法再钻分类的空子。学界专家建议,可借鉴"控制程度测试法",从工作时间、工具提供、奖惩权等8个维度量化劳动关系,避免"一刀切"。
从京东已有数千名快递员领取养老金,到美团受困于“系统”舆论终于推出防疲劳算法让骑手获得喘息,这场始于社保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平台经济的底色。对骑手而言,社保是生病敢看病的底气,是孩子上学的积分,是在城市扎根的凭证;对企业而言,短期的成本阵痛,终将转化为员工忠诚与品牌价值的长期回报;对社会而言,将2亿灵活就业者纳入保障网,是应对老龄化、筑牢安全网的必答题。
平台作为新经济形态的主导者,不仅有能力,更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保障劳动者权益。从法律层面看,《解释二》已明确平台对骑手的劳动关系责任,社保缴纳本就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而非可选项;从道义层面讲,骑手的每一次配送都在为平台创造价值——2023年美团外卖骑手人均年配送单量超3万单,为平台贡献的佣金收入超万元,平台理应将部分收益反哺给劳动者,形成"价值创造-合理分配"的良性循环;从行业可持续性来看,缺乏保障的劳动力注定是不稳定的,高流失率带来的招聘、培训成本,实则比社保支出更高。京东的实践已证明,给骑手稳定的保障,能换来更低的流失率、更高的服务质量,最终推动平台与骑手形成"共生关系"。
当1200万骑手的社保账户开始有了余额,当算法里长出了"人的温度",平台经济终于从"野蛮生长"迈向"责任竞逐"。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就在于证明,数字时代的进步,从来不是效率对公平的碾压,而是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技术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尊严与位置。正如一位骑手在采访中所说:"现在看到社保缴费记录,才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一份子。"这朴素的心声,正是这场变革最珍贵的注脚。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