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涨价潮下,全球巧克力市场陷入成本困局?
2024年,可可价格的走势犹如一匹黑马,一骑绝尘。国际可可组织官网数据显示,2024年初可可价格为每吨4826.52美元 ,年末涨至每吨10888.05美元,涨幅超125%,进入2025年,1月21日的价格更是达到每吨1.11万美元,处于历史高位。
可可价格的疯狂上涨,迅速在巧克力行业掀起了惊涛骇浪。毕竟,可可豆作为巧克力的核心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关乎巧克力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利润空间。巧克力制造商们无一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了咽喉。
瑞士莲巧克力公司在2024年业绩新闻稿中提到,公司销售额达到54.7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5.1%。其背后是产品价格的提升,即便如此,仍不足以抵消可可涨价的影响,预计2025年价格将按两位数百分比上调。
而在国内,玛氏、费列罗等品牌纷纷发布涨价通知,玛氏部分单品涨价幅度在4.9%-15%不等,费列罗旗下健达巧克力产品在6月也进行了小幅上调。
面对巧克力价格的不断攀升,曾经亲民的巧克力如今变成了甜蜜的负担。而对于巧克力行业而言,这样的价格波动无疑让其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大挑战,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平衡价格与市场需求,成了摆在众多巧克力企业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可可危机来了?
事实上,可可价格的疯涨并非偶然,这是天灾和人祸共同导致的结果。
西非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可可主产区,科特迪瓦和加纳两国的可可豆产量占全球的60%-70%。然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该地区极端天气愈发频繁,可可树的生长环境变得愈发恶劣。
反季节大雨频繁侵袭,娇嫩的可可树花朵还未来得及绽放成果,就已被雨水无情摧残。据统计,仅在2023-2024产季,科特迪瓦的可可减产幅度就高达25%,从2023年10月1日到2024年7月28日,该地可可出口数量同比下降了29%。
而加纳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许多可可产区降雨水平不稳定,暴雨还加剧了黑荚病和肿芽病等病虫害,使可可树生长环境更为脆弱,数据显示,该国2023至2024年度的可可收成不超过42.5万吨,创下了22年来的新低。
除了天气的影响,可可树自身的老化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种植园里的可可树树龄偏大,生长活力大不如前,结出的果实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及以往。与此同时,多种作物病害也在这片土地上肆虐横行,致使大量可可荚腐烂,原本充满希望的可可种植园,如今一片衰败景象。
由于可可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全球90%的可可种植采用传统方式,对环境依赖程度高,且可可树生长周期漫长,这使得可可产量在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而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加剧了可可供应紧张局面,运输延误、物流成本上升等问题时有发生。
同时,部分企业的囤货行为与投机者的炒作,更是给供应端火上浇油。当可可价格上涨预期强烈时,一些企业大量囤积可可豆,等待价格进一步上涨后出售获利,这导致市场上可可豆流通量减少,价格进一步被推高。而期货市场投机资本的炒作,也使得可可价格波动更为剧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很显然,从当前的市场趋势以及多方面因素来看,可可的涨价已然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而可可作为巧克力生产最为关键且核心的原材料,其价格的持续上扬,对整个巧克力市场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极其巨大的。这不仅会直接导致巧克力生产成本的大幅攀升,还可能使得众多巧克力生产企业面临产品定价的艰难抉择。
巧克力行业的困境与挣扎
面对可可价格的疯狂上涨,巧克力市场仿佛陷入了一片荆棘丛中,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巧克力制造商们为了应对成本困局,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但这些策略在缓解成本压力的同时,也给市场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可可价格的疯涨,给巧克力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成本压力,众多巧克力企业的财务报表亮起了红灯。好时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显示,收入为28.0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2.53亿美元减少13.75%;净利润2.2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7.97亿美元相比,大幅下滑71.89%。
在这场成本危机中,涨价成为了许多巧克力品牌最直接的应对方式。瑞士莲、好时等众多巧克力企业纷纷提高产品价格,试图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据价格比较平台数据显示,不同品牌和规格的巧克力,涨价幅度令人咋舌,巧克力圣诞老人价格上涨了50%,姜饼心上涨了32%,而普通的牛奶巧克力或黑巧克力每块价格也上涨了17%。
然而,涨价这把双刃剑,在短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的同时,也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巧克力作为非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让许多消费者开始望而却步。
可以说,消费者对于巧克力价格的上涨极为敏感,一旦价格超出心理预期,其很容易就会选择放弃购买,或者转向其他性价比更高的产品。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导致品牌消费客群的流失,还可能会加剧消费者对整个巧克力行业的认知偏差,对品牌名誉造成损害,甚至引发恶性循环,让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除了涨价,减量与配方调整也成为了巧克力制造商们无奈的瘦身策略。除了一些品牌选择直接减少产品分量外,还有一些品牌选择通过调整产品配方来适度削减巧克力含量。但这对产品品质和消费者体验也带来了挑战,当产品的巧克力含量减少,或者配方发生改变时,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可能就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其体验下降。长期来看,这同样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损害品牌的市场形象。
可以看出,可可价格的疯涨给巧克力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成本重压、业绩滑坡、消费者抵触等问题接踵而至,行业发展面临困境。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危机之下,巧克力行业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创新活力。
行业破局之路在何方?
就目前的情况下,面对可可危机带来的重重困境,巧克力行业只有积极探寻破局之路,才能在困境中实现突围。
首先,在这场成本危机的倒逼下,巧克力企业纷纷开启了创新求变之路。开发新口味、新包装的产品,成为了众多企业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比如,瑞士莲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海盐焦糖口味巧克力,将咸甜两种风味巧妙融合,试图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味觉冲击。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新鲜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上涨对销售的影响。
除了在产品口味和包装上创新,一些企业还开始积极探索替代可可原料的新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实验室培育可可豆的技术逐渐成为了现实。尽管目前实验室种植可可的成本依然较高,但未来实验室可可有望使巧克力制造商不再依赖自然因素,实现大规模生产并控制成本。
此外,还有巧克力制造商另辟蹊径,试图研究出无可可巧克力,虽然这些对替代原料的探索,仍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成本高昂、消费者接受度低等,但无疑为巧克力行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其次,优化供应链和探索多元化供应渠道,是巧克力企业降低成本以应对可可价格波动的另一重要策略。巧克力制造商们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可可豆能够被稳定供应。同时,还应加大在物流配送环节的投入,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从源头上解决可可供应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行业共识。一些企业开始投资于可可种植园的现代化改造,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可可树的产量和质量。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仅有助于保障可可的长期稳定供应,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再者,可可价格的上涨对巧克力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那些资金雄厚、品牌知名度高的大型巧克力企业来说,虽然成本压力增大,但凭借着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其依然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于一些小型巧克力企业和新兴品牌来说,可可价格的上涨则可能是一场致命的打击。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巧克力市场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在高端巧克力市场,由于消费者对价格相对不敏感,企业可以通过推出限量版、定制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维持较高的利润率。而在中低端巧克力市场,价格将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企业则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巧克力行业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企业只有坚守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化解可可危机,实现从苦到甜的转变,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