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尖叫成“理财产品”,农夫山泉要不要趁热“返场”?

近期,中国饮料市场见证了一场出人意料的投机热潮。一款原价仅为5元人民币的饮料,农夫山泉旗下的红色包装“尖叫”,在停产多年后,于二手交易平台突然重现,并被迅速炒作至令人咋舌的高价。

根据封面新闻的报道,单瓶售价普遍在66元至88元之间,溢价超过十余倍 。更为极端的是,有卖家挂出了一箱(15瓶)8900元的天价,并附言“升值的想象空间很大”,将一款快消品彻底变为为投机者眼中的“理财产品”。

这一现象迅速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热议,其背后复杂的商业逻辑与市场动因,远非简单的“物以稀为贵”所能概括。

味道没变,价值涨疯了

当前,围绕红色“尖叫”的二级市场已经演变为一场高度投机性的买卖游戏,其核心标的物却是一款即将到达保质期的快消品,这构成了整个事件中最具张力的矛盾。市场参与者,包括普通消费者、投机者乃至黄牛,共同构建了一个短暂而狂热的交易生态。

市场的价格谱系展现出巨大的波动性和投机色彩。在各大二手平台上,单瓶红色“尖叫”的标价区间极为宽泛,从相对“温和”的48元,到普遍的66元至88元,甚至出现了128元甚至188元的高报价。卖家们普遍采用“绝版”、“限量”、“收藏品”等标签来包装商品,试图为这些明显脱离实际的高价包装出合理性与‘收藏逻辑’。

他们的目标客户并非寻求解渴的消费者,而是那些相信其“收藏价值”或“升值潜力”的买家。然而,这场投机的核心矛盾在于,这些被冠以“收藏品”之名的饮料,实际上是临期产品。

据多个卖家信息及媒体核实,市面上流通的这批红色“尖叫”大多生产于2024年7月31日前后,保质期为12个月,意味着它们将在2025年7月底过期。这一保质期的现实,直接击穿了其作为长期收藏品的价值基础,也揭示了这场交易的本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收藏,而是一种高风险、短周期的“击鼓传花”游戏。

封面新闻记者采访的一位卖家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这场炒作周期的微观视角。该卖家透露,他本人最初也是出于好奇,在去年8月红色“尖叫”限量复售时,以每瓶15元的溢价购入,当时官方渠道已无法抢到。如今,他将手中剩余的8瓶挂在网上“玩”,标价50元。他观察到有黄牛买家,直接标价88元一瓶,甚至有饮料公司主动联系他,提出以1000元收购10瓶的报价,但他予以拒绝。

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市场预期的快速自我强化过程,从好奇心驱动的初步溢价购买,到专业黄牛的介入拉高价格,再到潜在的商业收购传闻进一步点燃市场情绪,整个链条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价值的指数级放大。

面对二级市场的混乱与投机,品牌方农夫山泉展现出一种审慎而克制的姿态。通过其官方客服热线及对媒体的回应,公司传递了几个关键信息,首先,确认红色包装的“尖叫”目前确实已经停产;其次,对于二手平台上的价格炒作行为,公司表示会向相关部门反馈核实,表明了其不鼓励投机的立场;最后,关于未来是否会重新销售这款产品,农夫山泉的口径始终保持模糊,统一为“需以实际销售情况为准”。

这种官方层面的战略性模糊,避免了过早地为市场降温或火上浇油,为公司保留了观察市场反应和未来决策的最大灵活性。

怀旧、稀缺与品牌势能的三重共振

红色“尖叫”的投机狂潮,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怀旧情绪的心理引力、刻意制造的稀缺性,以及农夫山泉强大品牌势能三者交织的结果。

首先是怀旧情绪的驱动。作为2004年首次上市的产品,早已超越了普通饮料的范畴,它将独特的味觉记忆烙印在一代人的青春里,成为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时代符号。

这款饮料并非因“好喝”而流行,恰恰相反,它因“难喝”而广为人知。诸如“腐烂草根味”“酸烟灰水”等极具冲击力的负面评价,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反而为它塑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反英雄”品牌形象。

喝过并吐槽红色“尖叫”,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带有自嘲意味的共享体验。在时间的沉淀下,这种负面记忆反而被重新赋予意义,转化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怀旧吸引力。

如果说怀旧提供了情绪基础,那么“稀缺性”则是点燃市场的火种。红色“尖叫”因市场表现分化于早年停产,为“绝版”身份埋下伏笔。

而在2024年9月,为庆祝“尖叫”品牌上市20周年,农夫山泉限量发售了1万箱复刻版红色“尖叫”,并迅速在3天内售罄。这一动作不仅精准激活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记忆,更通过限量属性与平台认证,精准地赋予了产品“特殊”与“纪念”双重标签。

这1万箱产品,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流入二级市场,为后续的炒作提供了最初的“弹药”。停产叠加限量复刻的操作,使产品具备‘绝版’话题性,而售罄效应则在无形中强化了其市场想象力。

更深层的推力来自品牌势能。功能饮料赛道本就处于高增长、高竞争的状态。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2024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收入达137.04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246.73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4%。行业内既有红牛、东鹏特饮、乐虎等传统强者,也有新消费品牌持续试图破圈。

而在此背景下,农夫山泉作为行业龙头地位稳固,连续多年占据包装饮用水市场份额第一,并在茶饮料、功能饮料及果汁饮料等多个品类中稳居头部阵营,整体饮料矩阵竞争力突出。

财务数据也印证了其饮料业务的战略地位,农夫山泉2024年收入排第一的业务是茶饮料产品,实现167.45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从2023年的29.7%提升至39%,超过包装饮用水的营收占比;包装饮用水2024年的收入为159.5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37.2%。

功能饮料产品去年的收入为49.32亿元,营收占比为11.5%;果汁饮料产品去年的收入为40.85亿元,营收占比为9.5%;其他产品去年收入11.82亿元,营收占比为2.8%。饮料产品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重为62%。

因此,必须认识到,这场投机溢价并非仅仅支付给了一款味道奇特的怀旧饮料,而是支付给了一款“农夫山泉出品”的怀旧饮料。这背后是农夫山泉数十年如一日积累的品牌资产在发挥作用。其强大的品牌形象、卓越的营销能力以及无可撼动的市场地位,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品牌光环”。

这个光环为红色“尖叫”提供了基础的信任背书和价值锚点,使得一款小众、停产的产品得以跨越品类界限,成为具备金融属性的投机特征。换言之,若非出自农夫山泉之手,任何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都几乎不可能掀起如此规模的波澜。

泡沫之下的战略机遇

这场投机泡沫的最终破裂几乎是确定无疑的。其根本命门在于产品的物理属性——保质期。随着2025年7月底的临近,这批流通的红色“尖叫”将失去其最基本的使用价值,即作为饮料被饮用。届时,其作为投机资产的价值也将随之归零。

这个明确的“死亡日期”为整个市场设定了一个硬性终点,任何理性的投机者都会在此之前寻求退出。因此,可以预见,随着到期日的临近,抛售压力将急剧增加,价格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断崖式下跌,最终回归其应有的价值。

然而,这场泡沫的破裂对农夫山泉非但无损,反而在品牌战略层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场自发的市场狂热,为农夫山泉提供了一次真实的需求测试。它生动地揭示了“尖叫”品牌,特别是其复古产品线,在消费者心中仍然拥有强大的情感号召力和品牌忠诚度。这些通过真实交易行为反映出的数据,其价值远超任何传统市场调研问卷所能提供的洞察。

与此同时,它在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引发了大规模关注,覆盖范围广泛,形成了显著的品牌曝光效应。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尖叫”整个产品系列的知名度和话题性,更在公众心智中强化了农夫山泉作为市场潮流引领者的品牌形象。

基于此,农夫山泉在后续的战略选择上拥有了极大的主动权。

一种可能是顺应热度,全面恢复红色“尖叫”的常规生产并大规模铺货。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这样做可以直接满足市场被验证的需求,实现短期销售额的增长,但风险同样巨大。

首先,其两极分化的口味可能难以被大众市场广泛接受,导致动销不畅;其次,也是更致命的,大规模铺货将彻底打破其“稀缺、神秘”的魅力光环,使其从一个“传说”沦为一款普通的货架商品,从而摧毁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资本。

另一种做法则是维持现状,即让红色“尖叫”的传说继续流传,不再进行任何官方干预。这种做法最为稳妥,可以利用此次事件的“光环效应”,间接提振在售的其他“尖叫”产品的销量。但这种被动的策略可能意味着放弃了将这股巨大的品牌势能直接变现的机会。

相较之下,将红色“尖叫”打造成周期性、限量发售的文化产品,是一种更具可持续性、也更契合品牌调性的策略路径。农夫山泉可以在每年特定纪念日,或通过会员体系等专属渠道,定向推出小批量、带有纪念包装的复刻版本。这种“快闪式”模式一方面维持了产品的稀缺性与话题性,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核心粉丝群体的高溢价精准转化,同时具备制造周期性传播节点的能力,有助于不断为整个“尖叫”品牌注入声量与文化张力。

总而言之,这场事件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二级市场那些令人瞠目的标价,而在于其品牌资产通过此次传播,获得了一次真实、高覆盖、几乎零投入的市场验证。

这场突如其来的市场波动,为这家行业头部企业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实战样本,一个传统品牌如何通过唤醒自身历史资产,在存量市场中创造出新的增量兴奋点,并与新一代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最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进一步稳固自身的领先地位。

红色“尖叫”的故事也再次证明,沉睡在品牌体系中的历史资产,一旦在对的时间节点被激活,足以释放出远超想象的市场动能。对农夫山泉来说,如今真正的问题已不再是“是否要利用”这波情绪红利,而是如何以更成熟、更可控的方式策划下一次更高质量的“返场”。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