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程控股机器人业务占比或超50%,营收破10亿,应用落地进入兑现期  

过去市场对首程控股(0697.HK)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投资公司”的层面,认为它只是依靠资本平台、生态资源和产业基金投一些优质企业,然后等回报兑现。但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投资只是起点,首程真正的价值在于应用。通过这些年的布局,首程已经在机器人产业链上形成了从本体、零部件到应用的完整资源网络,更重要的是,它有别人没有的落地场景。无论是交通枢纽、园区还是医院,首程手里握着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营资源,这是机器人企业梦寐以求的“真实土壤”。再加上北京国资背景和政策支持,首程具备了“有钱、有地、有场景”的稀缺优势。换句话说,别人还在实验室里调试,首程已经能把机器人直接拉到应用场景里去跑。

 

而这一次与阿尔特的战略合作,正是把“投资+应用”的逻辑真正打通的关键环节。首程过往投资布局的机器人企业只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正在从0到1,把机器人应用落到实处!今天咱们就来算一算这笔经济账。

 

一、阿尔特客户就是“现金奶牛”

阿尔特的客户都是谁?丰田、本田、理想汽车!这些都是动辄千亿市值的主机厂,产线一条下来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未来机器人要进入他们的研发、装配、测试环节,就是一个刚需市场,产线环节天然需要大量机器人来替代人工,提升效率和精度。

 

合作协议里明确了“优先采购机制”,在同等条件下,阿尔特将优先采购首程的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对首程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签约,而是订单的锁定,是将机器人直接送进产线的通道。同时,双方还将开展二次开发,结合阿尔特的工程化能力和首程的场景资源,把机器人做得更稳定、更实用,确保它们在汽车研发、装配和检测环节长期运行。这意味着,首程不再只是资本参与者,而是成为应用落地的推动者和价值创造者,完成了从“投资平台”到“产业应用加速器”的转变。

 

假设阿尔特的客户群体对应的机器人产线市场规模每年50亿元,首程有“优先采购机制”,哪怕只吃下10%,就是5亿元。按30%毛利,净利润就是 1.5亿元/年。

 

此外,还有阿尔特还有电力产线,别忘了,阿尔特不仅做汽车,还在新能源电力产线上有布局。巡检机器人、装配机器人,这些都是标配。这块市场规模保守算10亿元,首程吃10%,营收就是1亿元/年。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是每年至少6亿元的营收了。

 

二、机器人“4S店”+投资收益

大家熟悉新能源车都有体验店吧?机器人以后也要有展示、销售、服务的渠道。首程的机器人4S店就是干这个的。假设每年销售和服务规模做到5亿,净利率20%,就是 1亿元/年净利润。

 

此外,首程布局的超额投资回报还没算,宇树科技未来IPO后市值一定会超千亿,首程是C轮领投方之一,后续又在多轮加码,这里面的潜在回报能有多大?随便退出一点就是几十亿。云鲸科技、银河通用、云深处都在IPO的路上,未来一旦上市,首程账面投资收益又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所以总体来看,到2025年,首程的机器人应用相关收入就能达到10亿左右,到2027年能轻松突破20亿大关。而且这是保守估算,还没把投资收益算进去。也就是说,未来几年,首程在机器人领域的收入占比可能超过 50%,从投资平台彻底变成“机器人应用第一股”。

 

首程年初不到1块钱,现在1.9元横盘,最高冲过2.12。很多人说2块是压力位,但你要明白:

 

别忘了,A股机器人概念动辄五六十倍PE,首程在港股按25–30倍PE估算,合理估值就已经远超现在的市值。市场之前给它贴的是“投资公司”的标签,一旦认知切换到“机器人应用”,估值逻辑就要重构了。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