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数智化”,浦发银行重塑发展逻辑
文|李意安
八月末,浦发银行交出了2025年中期业绩答卷。
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总资产规模达9.6万亿,存贷款总额分别增长8.71%和4.51%,负债结构持续优化;营业收入905.59亿元,同比增长2.62%;实现归母净利润297.37亿元,同比增速达10.19%,利润增速大幅领先于营收,经营质效显著提升。
而半年报中最大的亮点,则是资产质量全面向好:不良贷款率降至1.31%,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93.97%,双双达到近十年最优水平。
这与浦发近年来坚定推进的“数智化"转型不无关系。
2023年,浦发银行正式启动"数智化"战略,并于2024年进一步将其作为全行核心战略贯彻落实。这份中报或许可以作为一份系统性报告,成为外界观察浦发银行转型进程的一个重要参照。
01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
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入、金融脱媒加剧以及科技公司跨界竞争的多重压力下,银行业的传统增长模式遭遇严峻挑战。净息差持续收窄、资产质量承压、客户需求日趋多元,要想实现逆风翻盘、重塑内在竞争力,唯有押注科技。
浦发银行对“数智化”战略聚焦并持续加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行业变局之下的必然选择。
在银行大面积开启科技转型的过去十年里,真正能够实现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银行却是凤毛麟角。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不仅仅是科技侧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从全行架构层面进行深入且具体的布局。需要穿透组织阻力、打通数据孤岛,甚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原本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也是传统银行科技转型的真正难点。
不破不立。在这场比拼中,较量的是前瞻性的判断和押注未来的魄力。如果我们将浦发银行放到整个银行业科技转型中观察,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本。
与早期的数字化不同,“数智化”不再局限于业务流程线上化或单一功能优化,而是将数据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银行前中后台所有核心决策与流程。浦发银行将“数智化”战略锚定于“五数”能力体系与“五大赛道”的核心框架,构建了数字基建、产品、运营、风控和生态五大能力,聚焦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和财资金融五大领域。这种“能力+场景”的双轮驱动模式,全面推动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
从浦发银行的战略沿革来看,从“科技赋能”到“数智驱动”,其对科技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入。技术从一种赋能工具,变成了重塑业务发展逻辑的核心力量。
尽管全面启动“数智化”转型仅一年半,但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势能与人才储备,浦发持续在基础设施、研发创新、生态合作等领域发力,重点布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通过持续的数据治理与组织架构调整,逐步打通内部数据隔阂,为智能化应用扫清障碍。
以“浦银智启”大模型为例,该系统已在风控与营销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可实时处理海量数据并输出精准决策,使数据从事后分析工具转变为驱动业务的前台引擎。
在技术设施层面,浦发建成“算力、算法、平台、知识”四位一体的企业级数智基座,构建全栈国产化算力平台与开源大模型金融应用,形成“浦银智启”模型矩阵,并初步建成千万级企业知识库。分布式架构也已基本成型,“一云多芯”金融云平台具备大规模资源并发和弹性伸缩能力。
技术团队的角色发生深刻转变,从传统支持转向与业务部门共创。例如在“浦链通”供应链平台开发中,科技与业务团队深度融合,共同设计架构与流程。总行设立模型管理委员会,并在重要业务赛道设立领导小组,总分协同的管控架构确保数智战略有效落地和战略的连续性。
02
重塑内在增长逻辑
历经一年半的全面推进,浦发银行的“数智化”转型已进入回报期,多项经营数据开始释放积极信号。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不良数据的全面压降。银行做的是顺周期生意,很难完全规避系统性风险,真正的能力体现在如何平滑风险。经过一年多的实战检验,浦发在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不良率均已控制在极低水平。
其中智能风控系统的突破尤为关键。浦发银行的智能风控系统通过对政务、税务、社保等多维数据的交叉验证,将不良贷款预警准确率大幅提升40%。这背后,其实是浦发多年来持续推动数据治理、与政府部门共建合作机制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
当然,不良数据的压降,不能仅靠“止血”,还得会“造血”。
造血第一步,是夯实自身基本盘。区域而言,浦发银行发挥上海腹地的区位优势,加强对长三角基本盘的深耕,2025年中报显示,浦发银行长三角地区贷款余额1.98万亿元,占全行35%;行业来看,对公业务一直是浦发银行的基本盘,截至6月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11.11%,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夯实优势领域的同时,“数智化”重点布局的五大赛道,也在逐渐成长为新的业绩引擎。
中报显示,科技金融方面,服务覆盖70%以上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在股份行中遥遥领先;供应链金融平台“浦链通”已连接2.7万家企业,业务规模3582亿元,同比爆发式增长382.82%,真正实现了“科技—生态—增长”的正向循环;跨境金融借势人民币国际化,结算量2.06万亿元、同比增长33%,FT账户存款余额585亿元持续领跑市场,此间当然得益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红利,但也离不开浦发自身在产品体验上的持续迭代;绿色金融余额6719亿元,增速17.75%,工业低碳转型贷款等创新产品既符合“双碳”方向,也贡献了可观溢价。
利润能力的稳步提升,不仅反映在营收与净利润的持续增长上,也切实提升了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对浦发而言,“数智化”早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其破局的关键一步,它已经内化为一种深刻的竞争力,正在切实重塑银行增长的内在逻辑。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