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耶鲁都嫌难,私募股权还是好生意吗?

在投资圈里,耶鲁模式一直是个神话。上世纪八十年代,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在大卫·斯文森的带领下,把大量资金投向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房地产这些当时还冷冷清清的另类资产。结果呢?三十多年下来,年化回报率高达13.1%1】。别人还在股债之间来回徘徊,耶鲁已经用私募股权赚得盆满钵满。于是,这套打法成了各大高校、养老基金竞相模仿的圣经。

可惜,圣经不是谁翻一翻都能成神,如今连耶鲁自己都开始感到吃力了。问题不在于斯文森离开耶鲁,耶鲁就不行了,而是整个环境变了。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耶鲁大学基金会目前有将近40%的资产投在私募股权上,而现金、债券和对冲基金加起来不到30%2】。这和斯文森当年反复强调的保险资产完全不一样。过去三年,私募股权的回报连续输给标普500指数。更要命的是,分红现金大幅下降:2024财年,耶鲁从私募基金里拿到的现金只有16亿美元,比两年前的32亿整整少了一半【2】。换句话说,账面上看着挺热闹,真要掏钱的时候,口袋空空。

再看收益。十几年前,中等水平的美国私募基金还能比标普高出5—6个百分点,如今新基金也就高出1—2个点【2】。这里还没算上天价的管理费和业绩提成。耶鲁每年光是给基金经理的过路费就要花7亿美元。无论基金赚钱还是亏钱,基金经理都是旱涝保收;至于投资人嘛,多半成了冤大头

用通俗的大白话来讲,过去耶鲁像是找到了个小馆子,花小钱吃大餐。现在这馆子火了,食客排队,价格翻番,菜量却缩水。吃得饱不饱先不说,性价比早就没了。

更大的麻烦来自利率环境。斯文森时代,30年的利率下降送了一路顺风车。低利率让融资便宜,资产估值也高企。可如今利率上升,整个私募股权的逻辑被改写:融资难、退出难、估值撑不住。基金经理想高价卖资产,买家一脸冷漠。于是耶鲁只好把份额打折甩到二级市场,类似于割肉套现。这可是斯文森在世时从未干过的事。

流动性风险也在放大。大家都知道,私募股权的锁定期长,短则5-7年,长则10年以上,但只要回报高也就认了。可现在分红慢、退出难,捐赠基金的现金流开始吃紧。更糟的是,美国国会还提高了大学基金的投资所得税。有的学校不得不提前抛售私募份额交税,哪怕打折也得卖【2】。这就像存了个十年定期,原本打算到期再取,如今被迫中途解约,不光利息没了,还要交罚金。

有些读者可能会说,那就多放点债券和对冲基金对冲风险不就好了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耶鲁的债券配置从2020年的10%掉到2024年的4%2】。对冲基金呢?按理说应该是对冲,结果高盛2023年的研究发现,不少基金的持仓集中在七大科技股【3】。涨的时候跟着大盘一起嗨,跌的时候也一头栽下去,哪里还有什么对冲效果?

归根到底,耶鲁模式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私募失灵了,而是它赖以成功的条件早就不存在了。低利率的红利没了,私募市场从小众暗角落膨胀成7万亿美元的红海【2】,优质资产早被抢光。就像老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的偏门,如今早已成了红海。

那投资者该怎么办?答案绝不是照抄耶鲁。第一,要认清私募股权的流动性陷阱:账面数字再漂亮,真要用钱的时候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出来。第二,要调整对收益的幻想。过去那种年年跑赢标普好几个点的光景,早已不存在。第三,更要看清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基金公司收费刚性,投资人风险全担,这种结构决定了旱涝保收都能挣钱的只有基金经理。

当然,这并不是说私募股权就一无是处。长期来看,它依然能对抗通胀,提供一定分散化。但更现实的态度应该是:把它当调味料,而不是主食。与此同时,别忘了适度回归传统资产配置,比如债券和房地产。在股市和私募一起掉链子的时候,至少能有点缓冲。

耶鲁模式的神话,其实提醒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投资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圣杯,只有因时制宜的权衡。回顾过去三十年,全球利率一路走低,融资成本便宜,再加上当时鲜有人涉足私募股权,优质项目没那么拥挤,耶鲁能在暗角落里先人一步捡到便宜货。可以说,那段时间的高回报里,既有眼光和能力的成分,也有大环境的顺风车因素。可如今利率抬头,市场参与者蜂拥而至,私募股权早已不再是小众产品。再照搬老套路,只会落得刻舟求剑,空耗精力。真正聪明的投资者,要懂得穷则变,变则通,因时制宜,才能在新环境里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WSJ. Yale’s Trendsetting Private-Equity Strategy Is Getting Harder to Pull Off (Aug 31, 2025). 2Wilshire Trust Universe Comparison Service.3Goldman Sachs. Hedge Fund Monitor (2023) — Concentration in Mega-Cap Tech.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