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百亿关” 到 “万亿局”,第三方即配的二次曲线,顺丰同城给行业打了个样
先放结论
“闪电战”补贴停火之后,即时零售进入“持久战”,拼的不再是钱包厚度,而是“履约精度×成本极限×场景宽度”的三重积分。谁能在2万亿的增量市场里率先完成“全域即配网络”的闭环,谁就能拿到下一轮定价权。
顺丰同城上半年营收破百亿、净利翻一倍,既是一次财报秀肌肉,也是一次行业宣言:第三方即配的话语权,不是靠平台施舍,而是靠“中立稀缺性”硬生生啃出来的。
为什么 “中立” 突然值钱了?
过去十年,外卖江湖的逻辑是 “流量 — 补贴 — 订单 — 规模”,平台用资本把需求端一次性打穿;但即时零售的复杂度已指数级上升:
·SKU 从几千扩容到几千万;
·履约半径从 3 公里延伸至 30 公里;
·履约温度从 30℃常温覆盖至 - 18℃冷冻。
与此同时,流量开始碎片化:抖音小时达、微信门店快送、高德秒送、小红书本地买手…… 没有一家平台能独自吃下所有长尾品类。这让品牌方陷入两大核心担忧:
·被单一平台绑架,佣金随规模水涨船高;
·多平台开店后,库存、运力、售后各自为政,协同成本高。
此时,第三方即配的 “中立身份” 成为关键,谁中立,谁就能成为 “平台的平台”,天然具备横向整合价值。例如顺丰同城在抖音做直播电商配送、在微信做门店快送、在阿里做淘鲜达,始终 “一碗水端平”,这种中立性正是当下行业的稀缺资源。
百亿营收背后:三条暗线
1. KA 客户的 “市占率” 其实是 “心智率”
瑞幸、喜茶、优衣库、苹果 APR 等头部 KA 品牌,对 SKU 深度、时效颗粒度、逆向物流的要求极高。顺丰同城将 KA 客户打造成 “行业样板间”,再向下复制到中小商家,实现边际成本递减。
本质上,KA 市占领先 = 高门槛案例库 = 销售漏斗最顶端,为后续规模化扩张奠定心智基础。
2. “驻店 + 商圈 + 全城” 三层运力池
纯驻店模式弹性不足(波谷期运力闲置),纯众包模式稳定性不够(波峰期运力缺口)。顺丰同城通过三层运力池组合:
·驻店运力:保障核心品牌的基础履约需求;
·商圈运力:灵活调度区域内零散订单;
·全城运力:应对跨区域、突发的大额订单。
最终实现 “波峰波谷吃干抹净”,上半年单均配送时长缩短 7.8%,网络效应显著。
3. “最后一公里” 正向 & 逆向一体化
即时零售并非单向送货,还包含退货、换货、以旧换新等逆向需求。顺丰同城打通快递网络的中转场、干支线车辆与同城骑士:例如旧手机经骑士上门质检后,直发华东总仓,相比同行成本降低 12%。
逆向链路跑通后,会反向拉动正向单量(如 “以旧换新” 带动新机配送需求),形成履约闭环。
抢占话语权的四张牌
牌一:标准制定权
当行业还在争论 “30 分钟达还是 1 小时达” 时,顺丰同城已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即时配送冷链温控标准》,将履约标准写入行业白皮书。
谁定标准,谁就握住了 KA 客户招标书的 “评分表”,从 “被动接单” 转向 “主动定义服务”。
牌二:数据议价权
平台最怕 “数据黑箱”(无法掌握履约全链路信息)。顺丰同城将履约数据拆解至 “骑士 — 商圈 —SKU— 温控” 四级,反向输出给品牌:例如通过 SKU 配送频次指导选品,通过商圈订单密度指导门店选址。
数据越用越增值,平台与品牌对其依赖度越高,议价权自然提升。
牌三:金融杠杆权
KA 客户账期通常长达 60 天,而中小骑士需日结收入(保障运力稳定性)。顺丰同城通过 “应收账款 ABS” 融资,资金成本仅 3.8%,再为骑士提供 “秒提” 服务(当日收入当日到账)。
此举既赚得利差,又绑定骑士黏性,金融成为运力网络的润滑剂,更是话语权放大器。
牌四:绿色豁免权
上海、北京等城市已陆续对即时配送车辆提出 “碳排配额” 要求。顺丰同城提前一年布局:将 90% 的商圈运力替换为电动两轮车 + 换电柜,拿到“绿色通行证”。
当政策红利释放时,对手需先淘汰燃油车(沉没成本高),而顺丰同城已抢占时间窗口。
未来三年,行业会怎么卷?
1. 从 “分钟级” 到 “秒级”
无人机、无人车会在郊区承担接驳功能,但核心商圈仍依赖骑士。竞争焦点将转向 “调度系统秒级响应”,谁能把骑士的下一单提前 10 秒派单,就能减少一辆车的运力投入,降低边际成本。
2. “仓配一体” 下沉到社区
前置仓面积将从 300㎡压缩至 80㎡,通过 “动态仓 + 即时补货” 保障 SKU 深度。顺丰同城已测试 “移动前置仓”(改装冷链轻卡):在商圈停留 4 小时,卖完即走,灵活覆盖社区零散需求。
3. “平台佣金” 变 “履约分成”
当第三方即配成本占比超过平台抽佣时,议价权将反转。顺丰同城正与某头部短视频平台试点 “履约分成”:平台仅收取流量费,履约毛利与品牌方按单分成。
若该模式跑通,平台将退居流量入口,第三方即配成为价值链主导者。
估值怎么给?
快递行业看 PE(市盈率),即时配送行业看 PS(市销率),核心差异在于即时配送的 SKU 密度与场景延展性更强:
·美国 DoorDash 2024 年 PS 约 4.8 倍;
·美团闪购 PS 达 7.2 倍(SKU 宽度与密度更高);
·顺丰同城当前 PS 不到 2 倍,但具备三大优势:快递网络协同、KA 壁垒、标准输出,合理 PS 区间应为 4-5 倍。
按此测算:
·百亿营收对应 400-500 亿市值,向上空间超 1 倍;
·长期看,2030 年即时零售行业 GMV 预计达 2 万亿,第三方即配抽佣率按 8% 算,收入池达 1600 亿;若顺丰同城拿下 30% 份额,收入将达 480 亿,估值空间清晰。
风险提示
政策风险:若地方对电动两轮车 “一刀切”(如限制通行),短期运力将受冲击;
技术风险:无人机大规模落地不及预期,或与竞品的秒级调度算法差距拉大;
竞争风险:美团闪购、菜鸟半日达加码直营运力,可能引发价格战。
写在最后
即时零售的终极战场,不是 “谁送得更快”,而是 “谁能把‘无限 SKU + 分钟级履约’做成可持续赚钱的生意”。顺丰同城用百亿营收证明:中立、专业、全场景,是打开 2 万亿市场的钥匙。
下一轮竞赛,拼的不再是单量,而是 “标准 + 数据 + 金融 + 绿色” 的四位一体。谁能把这套体系跑成闭环,谁就真正握住了行业定价权。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