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巴菲特难?普通人这样做价值投资

随想58:学巴菲特难?普通人这样做价值投资

肥猫的朋友们,又见面了!

最近又有一些新朋友关注肥猫,我觉得这正好是一个合适的机会,系统地再聊一聊肥猫的投资逻辑。老朋友们也能借此复习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理解。

从投资流派来看,肥猫一直想做的就是——价值投资。提到价值投资,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巴菲特。但问题在于,巴菲特的方法普通人很难复制(原因我会在下文解释)。所以,肥猫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总结出了一套普通投资者也能上手的价值投资框架。

简单来说,我们和巴菲特的目标是一致的:以合理甚至便宜的价格,买入优质公司。重点在“优质”和“便宜”,这两步缺一不可。与巴菲特的不同点,则主要在执行的细节。

第一步:如何判断公司是否优质?

肥猫的判断逻辑主要看四个方面:

1. 盈利能力和稳定性

重点看过去10年的净利润率和自由现金流(FCF)净利润率。

  • 优秀的标准:大约20%左右。

  • 稳定的标准:每年差不多,最好还能有一定的增长。

在增长初期可以对利润率要求放宽;若ROE长期大于20%或者ROIC长期大于10%,也可以适度放宽要求。(比如CMG,参考《【会员】CMG暴跌16.8%,迎来罕见建仓信号》)

但稳定性不能打折扣。

一个警示信号:FCF远小于净利润(比如航空公司,参考《美股必须规避这七大亏钱陷阱,尤其是最后一条》)。不同人计算FCF的方法不同,肥猫直接用 stockanalysis.com 的定义:Operating FCF - CapEx。

如果发现净利润异常,还要交叉检查毛利率、运营利润率、税前利润率,确保它们依次递减,否则就是非运营因素(如退税)在作祟。参考《投资者如何避免一买就跌,一卖就涨?【一文读懂关键财务指标】

2. 债务健康度

  • Debt/Equity:越小越好,最好 < 0.8。没有负债就不会破产。

  • Debt/FCF:最好 < 5,表示几年能还清债务,越小越安全。

  • 如果这两个指标都偏高,那至少 利息覆盖率(Interest Coverage)要 > 5,也就是一年的息税前收入能还多少年的利息,越大越好。

3. 资产效率

  • ROE:巴菲特最爱的指标。希望过去10年稳定且大于20%。

  • 但要注意:如果 Debt/Equity > 0.8,财务杠杆可能扭曲ROE。

举例: $苹果(AAPL)$ 的ROE高达150%,很多YouTuber就大喊“太优秀了”,但其实苹果的Debt/Equity在1.5~2.6之间。换句话说,ROE被杠杆放大了。参考《1个ROE公式告诉你,什么飞刀值得接

这种情况下可以用 ROIC(苹果49%,依然亮眼),一般 >10%就不错。

若公司“资不抵债”,只能看 ROA。比如麦当劳( $麦当劳(MCD)$ )Debt/Equity为-20.3,看似资不抵债,但在低估时依然是可投的标的。

4. 增长率

  • 看5年/10年的营收、净利润、FCF增长率。

  • 稳定增长最好,4%以上就能接受。

  • 即使不增长也可以,但如果持续下滑,就要格外小心。

很多股评人过于迷信 PEG<1,但这并不合理。一家没有增长的公司,在无风险利率5%的情况下,合理PE依然可以是20倍;若此时只有10倍PE,就有很大安全边际。而PEG会变成无穷大,显然失真。

当然,巴菲特在判断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时,会参考更多维度的指标,详细内容可见《泼天富贵的第一步,跟着巴菲特看透美股财报!》。

此外,还需要对公司所处的行业有个大致判断。虽然不必深究细节,但至少要明白自己投的是成长型行业,而不是夕阳产业。与此同时,对公司本身也要有基本的了解以建立一定的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住,耐心等待股价反转。凡是心里没底的公司,就别投。

管理层因素

巴菲特有资源接触管理层、听取内部评价,但散户没有,所以只能“避雷为主”。这也是普通人难以模仿巴菲特的原因之一。

第二步:估值要合理

巴菲特可能用DCF(现金流折现模型),但它要求对未来的增长和周期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这正是散户最欠缺的能力。

所以,肥猫的方法更简单实用:用历史中位数PE(或EV/EBIT)来估值。

  • 取过去10年的PE中位值作为合理区间。

  • 假设市场情绪忽高忽低,但统计平均下来,中位值仍然可靠的。

  • 如果当前PE低于历史中位值,股价很可能被低估。

  • 注意排除极端异常值,否则会干扰判断。

为什么敢逆势抄底?

假设你在第一步已经挑中了某家公司,那么当估值收缩(PE下跌)时,往往伴随着各种利空消息:产品出问题、面临高额诉讼或赔偿、管理层动荡,或者竞争压力骤增。这时候,普通投资者最难的就是稳住心态,在别人一致唱衰时依然敢于逆势买入。

关键要记住一个原则——强者恒强。

你挑中的能长期保持高质量盈利的公司,绝不是靠运气,而是产品、销售、品牌、团队、资金和研发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短期冲击可能导致财报不达预期,但优秀企业往往能消化这些冲击,重新恢复增长。

比如,当年在关税冲击下的半导体公司 $新思科技(SNPS)$ 、TSM,就是典型例子。

投资周期与退出逻辑

从结果来看,我们是在股价下行、被低估时买入,然后等待估值回归。这段等待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取决于买入价格和运气。有时候,这意味着价值投资需要长期持有。

但肥猫并不执着于“必须长持”。如果几个月就能拿到30%~50%的收益,我也会选择卖出,哪怕事后被证明“卖飞”,我也心甘情愿。为什么?因为如果账面浮盈30%~50%,结果两个月后回落甚至转亏,心态会被严重打击。散户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像股神一样长持几十年。

这里要特别强调:长期投资 ≠ 价值投资。价值投资并不意味着非要无限期持有。有些人把两者混为一谈,高位追入好公司,长期被套,只能安慰自己是在“长期价值投资”。这是误区。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有人说如果是长期投资,买入价格高一点第一点并不重要。但事实是,如果你长期处于浮亏状态,很难真正做到心态稳定,可能还没等到股价爆发,自己就已经扛不住割肉出局了。

为什么要用肥猫这套逻辑?

很多人会说,股价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业绩的预期,你这不就是在看“后视镜”吗?

确实有道理,但问题是,市场对未来的预测大多数都不可靠,而且经常朝令夕改——上周还在看空,这周又转头看多。很多所谓的分析,不过是对已发生事件的事后解释,预测能力几乎为零。

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反复打脸的文章上,不如踏实去研究企业已经发生的业绩。因此肥猫对一家公司的判断逻辑往往能保持较长时间,不会轻易动摇。

如果把投资比作开车,更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前方的路往往模糊不清,好在车本身还有一定的“自动驾驶”功能。而通过后视镜,你至少能判断自己是否大致在正确的轨道上。既然前路难测,后视镜就成了我们最可靠的参考。

如果对肥猫使用这套逻辑的成果感兴趣,可以参考以下实战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1

  • 推荐
  • 最新
  • 仟陆枫
    ·09-08
    巴菲特的方法确实有难度,不过你总结的框架很实用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