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Weave到底是干嘛的?不是租GPU,是帮AI公司建算力工厂

在刚结束的高盛 Communacopia 科技大会上, $CoreWeave, Inc.(CRWV)$ CoreWeave 管理层做了一场信息量爆炸的分享。结合他们上市以来的爆发性走势,市场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但很多人还是把它看成是“另一家租GPU的公司”。如果你还这么理解它,那就真的低估了这家公司。

CoreWeave 干的不是“云计算”,而是为 AI 打地基。传统的云厂商,比如AWS、Azure,是为“串行计算”优化的,适合网页托管、存储服务,但在面对 AI 模型训练这样需要海量 GPU 并行调度的任务时,就捉襟见肘了。CoreWeave从第一天起就把自己定义为“并行计算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它不是补丁型产品,而是重新设计了一套适用于 AI 的“超级工地”。

这家公司有什么过人之处?

首先,它从软件栈就开始重构,没有传统业务的包袱,可以纯粹从 AI 的需求出发,围绕 workload 做深度优化。客户用起来的评价很直接:“这是 CoreWeave 的集群,不一样,就是特别顺”。这些不是营销术语,而是真实跑出来的性能差异。

其次,它敢重投入。在很多互联网公司“轻资产”流行的时代,CoreWeave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建数据中心、自己搞电力接入、自己运营交付。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只是拼租赁、拼代运营,根本拼不过亚马逊、微软,但在“自己盖工地”这件事上,大厂反而步伐慢了下来,这就成了创业公司的机会。

第三点更特别。他们玩得转资本。AI 基建是重资本的生意,硅谷 VC 那套“看增长不看利润”的逻辑行不通。CoreWeave 的做法是去华尔街找“只认现金流、不认故事”的资金,把 Take-or-pay 合同打包进 SPV,再去发债融资。他们在过去 18 个月里已经拿下 250 亿美元融资,这种打法堪比工业企业,而不是科技创业公司。

为什么股价这么猛?

很多人担心它的债太高,但管理层解释得很清楚,这些债并不是“烧钱亏损”的债,而是背后有合同、有现金流、有风控模型的工程融资。这就像建一座电厂一样,有人提前锁定10年的购电合同,自然可以拿到银行的钱。

AI需求在爆发,但算力供应跟不上,所有模型厂商都在找GPU、抢数据中心——谁能最快供货、谁能提供更稳定的服务,就能拿下客户。而CoreWeave,就是那个提前2年铺好电网、建好数据中心、拉好光纤的人。

今年底他们会有 900MW 实际上线产能,全年规划 2.2GW,在GPU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这种产能是绝对的稀缺资源。更关键的是:客户愿意签 5–6年期的锁量合同,这种合约稳定性,哪怕放在传统电信行业、能源行业,都是“梦中情合约”。

所以别用传统SaaS估值来看它,这是一家“高频现金流 + 高杠杆”运营的工业级AI基础设施公司,商业模式反而像能源、电信这些“重资产高复利”的老经济行业。

市场对CoreWeave的最大误解,就是还没看清它的商业模式。它不是轻盈的科技公司,而是沉稳的“基础设施工程师”。但它赚的是科技的钱,跑的是高复利模型。不是所有公司都能跑成“AI世界的电厂”,但CoreWeave正在试图成为第一个。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3

  • 推荐
  • 最新
  • 这家公司运作方式太有意思了,确实别低估了他们
    回复
    举报
  • 得失缘
    ·09-10
    确实,这种重资产模式很有前景,值得关注
    回复
    举报
  • Lydia758
    ·09-11 04:56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