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向前一步,中国印尼支付互联互通双向试运营落地
文|李意安
2025年9月11日,由中国与印尼两国央行举办的“中国印尼双边交易本币结算框架和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项目启动活动”在北京和雅加达同步举行。在两国央行行长和大使的见证下,银联国际携手各方合作伙伴正式宣布,中国印尼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项目启动双向试点运行。
试点运行期间,中国境内受邀用户可通过云闪付APP和支付宝,在超过3900万家印尼统一二维码(QRIS)商户进行扫码支付;同时,MyBCA、ShopeePay、DANA、Mandiri、GOPAY等33款印尼主流电子钱包的用户,也可在中国境内的试点商户直接扫码消费。
这一项目是两国以政府间合作模式(G2G)推进的重大合作成果。从年初签署合作备忘录到进入试运行,仅用了短短9个月时间。据悉,试点运行完成后,项目将于年内全面正式投产。
今年以来,银联在跨境互联互通方面持续提速。自1月起,已陆续在印尼、泰国、日本、越南等市场落地相关业务。截至目前,银联已在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与当地支付网络达成或正在推进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
图片
01
美税压境,中国印尼加速支付互联
在美国对印尼加征19%的关税后,印尼正积极转向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作为华人数量最多的东南亚近地市场,印尼从来是中国产业出海的首选地。截至2024年底的数据显示,印尼人口已达2.82亿,年龄中位数仅为29岁,人口结构年轻,预计将在长期内持续享有人口红利。印尼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往印尼旅游、工作、学习和交流的中国公民达到150万人,是2023年的两倍。
中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印尼市场。
2017年起印尼的二维码支付自进入高速发展期。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在此之前,截至2015年,印尼成年人银行开户率仅为14%。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的不足,反而为新兴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自2017年起,受中国市场影响,二维码支付在印尼迅速普及。2018年,印尼央行联合本地支付机构及转接网络推出本地统一的二维码支付标准QRIS。
此次跨境互联互通落地之前,电子钱包已经成为印尼市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且依旧处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截至2024年底,印尼可受理国际卡的商户约35万家、ATM终端约9.8万台,而QRIS受理点已超过3500万个,全年QRIS交易量达345亿笔,同比增长175%,用户数超过5500万。
然而,由于当地央行的深度管控,外资很难介入这一领域。直到2025年初,中国和印尼两国央行的达成共识,二维码跨境支付互联互通才实现了有效推进。
而银联,作为产业枢纽的角色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在传统“四方模式”(商户-收单机构-卡组织/清算机构-发卡行)的基础上,创新提出“新四方模式”:将发卡侧扩展为泛账户侧,可纳入钱包机构、行业类机构等;将收单侧扩展为泛受理侧,可纳入新型收单机构、聚合支付服务商等。
在印尼案例中,蚂蚁国际作为技术服务方,为银联和印尼转接网络提供技术改造、信息交互和网络对接等服务,并在中国境内为境外钱包提供受理资源;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作为清算行,在银联完成清算后实现资金划拨。产业链各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在这一模式创新下,中国支付产业得以作为一个整体,向外输出完整的生态能力。对产业链各类机构而言,仅需通过协议即可明确多方权责,无需成为对方的成员机构,同时根据贡献比例科学分润,最大程度平衡各方利益,实现产业各方的共赢。
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市场,在规模、发展阶段、语言文化及监管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开拓每一个市场都是一场攻坚战。G2G(政府间合作)模式也与单纯以商业谈判为主导的N2N模式(网络间合作)形成了有效互补,“双轨并行”的模式,让跨境支付互联互通的出海方式,有了更灵活的选择。
02
本币结算,互利共赢
央行出马亲率市场机构开疆拓土,跨境支付互联互通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层视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在印尼、越南等跨境市场的互联互通合作中,明确提到了“根据两国央行约定使用本币结算”。所谓“本币结算”,即绕过第三方汇兑货币——说白了,就是绕过美元,直接使用人民币与合作市场的本地货币进行结算。
而本币结算,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路径。
有三方数据显示,2024年底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是18.4%,是第二名美国的两倍有余。除了制造业,中国产业外溢的需求已经延伸到了服务贸易、基建投资等各个领域。货是币之锚,如果以货币的功能性出发,当中国输出渗透到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可以说,绕开美元,实现本币结算是贸易场景下的天然需求。
而随着跨境合作不断深入、贸易往来的持续渗透,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补齐C端支付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
设想一个最实际的场景:如果你要去拉美或非洲国家,刷卡时可能会担心商户的受理覆盖率;携带大量现金,则须考虑人身安全。如果二维码互联互通能在这些市场落地,移动支付无疑将成为更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
不过这种心智建设,注定是一个长期工程。
抛开美元霸权的问题不谈,仅仅从使用场景来看,货币也是有使用惯性和结算惯性的。印尼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事实上,早在2021年,两国央行就已经启动了双边本币结算合作框架。但直到2024年,两国才进一步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将拓宽双向贸易和投资规模,扩大本币使用;到2025年,才在本币清算的模式上叠加了网络互通。
与中国合作深入、双向开放程度较高的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周边国家,已显著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产业升级、就业增加、贸易深化及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等切实利益。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正在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显著的示范效应。
只有在合作过程中真切感受过和中国做生意的好处,感受到本币结算在兑换成本上的优势,才会逐渐愿意接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融资、外汇储备等领域的应用。这必然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推广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联所承载的使命,说一句大国重器并不为过。
03
一点感想
今年,我们已经三次聊到互联互通这个话题。
之前,我们论证了二维码跨境支付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从打破美元霸权体系的道和术这方面展开过探讨,此处就不做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戳(你也许低估了支付跨境互联互通的意义)。
今天还有一点感想想多说两句,是基于刚刚过去的93大阅兵。
很多人都知道,美元能主宰世界的金融秩序几十年,挂钩石油资源只是表象,但更重要的是美利坚制裁八方的能力。从上世纪的海湾战争到本世纪的伊拉克、利比亚、伊朗、委内瑞拉,美利坚的铁拳就从未停止挥舞。可以说,我们这代人从开眼看世界,就对美元产生了不可战胜的思想钢印。
但是,这合理吗?如果规则不合理,就有必要推倒重来。
当然,客观来说,现在的美元秩序依旧坚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摧枯拉朽,但趋势同样不可忽视。谁会是美元秩序的破壁人?
美元之所以成为全球通行货币,是因为全球各国都喜欢美元、信任美元吗?迫于霸权淫威而已。
以SWIFT系统为例,其公信力已严重受损。作为全球金融动脉,本应保持中立,却频繁被用作金融制裁工具。
今年7月,欧盟第18轮制裁将俄罗斯22家银行踢出SWIFT系统,这是自2022年以来持续升级的金融围剿中的最新一环,几乎可说是将其从全球金融体系中连根拔起。以俄罗斯的实力尚且这样被骑脸卡脖,其他国家的处境可想而知。
“自主可控”四个字的含金量,没有人比中国人更懂。从手搓原子弹、氢弹到如今的“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中国人从来就不吃“卡脖子”这一套。
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结算体系是美元霸权的抓手: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美元支付系统CHIPS控盘了全世界80%的贸易结算和支付;大家熟悉的Visa、万事达卡则获取了高粘性的全球零售客群。
如果是对标这个体系,人民币的产品矩阵已经完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有CIPS,银行卡组织则有银联,还有很多专注于跨境场景的支付机构。其实,就系统性能而言,无论是CIPS3.0版本还是跨境支付机构的结算效率都可以做到实时全额结算、秒级到账,而SWIFT清算系统则根据中转行情况不同,需2-3个工作日 。此外,前者的手续费成本与 SWIFT 相较,仅为后者的10%-50%。
刚刚结束的93阅兵,我们看到了东风、红旗、惊雷、鹰击、霹雳、巨浪、长缨、长剑……海陆空战备眼花缭乱,不止是明晃晃地秀肌肉,更是直接把“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气魄摆在了桌面上。
只有真正拥有了掀桌子的能力,我们心平气和坐下来与人讲道理、谈发展时,对方才愿意洗耳恭听。
世界格局已经陷入了不可逆转的深度演变。
从今年4月中国对美国毫不犹豫的对等反制,到5月阵风对战歼十铩羽败北,再到93大阅兵秀肌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突破美元主导的金融秩序,重塑世界货币格局并非妄言。
一直以来,中国都在通过贸易、通过商业,基于“本币互换”的逻辑,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和共赢的价值观在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因此,从他国角度而言,哪怕是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角度,人民币清结算系统也可以作为一个灾备选择,国际局势一旦出现风险,西方不亮良东方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变终将引发质变,人民币国际化从近海驶向深蓝的宏大叙事注定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非朝夕之争,但争在朝夕。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