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红酒上市公司半年利润,为何不及茅台1/300?

图片

张裕、威龙、王朝、中信尼雅业绩“苦涩”,国产葡萄酒没人喝了?

本文为食品研报原创

文/乌苏

图片来源:网络

葡萄酒企的业绩充满“苦涩”。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总收入约为24.8亿元,净利润只有1.2亿元,和贵州茅台同期454.03亿元的净利润相比,不及后者1/300。

具体来说,这半年,营收在10亿元以上的葡萄酒企只有1家,4家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5家不足1亿元。

就算是行业几个“带头大哥”,也都坐上了滑梯,一路下滑:张裕半年营收14.7亿元,同比下降3.4%,归母净利润为1.9亿元,同比下降16.1%;威龙股份营收1.8亿元,同比下降15.27%,归母净利润为-240万元;王朝酒业营收1.2亿港元,同比减少9.3%,归母净利润817万港元,同比锐减55.9%;中信尼雅营收0.7亿元,归母净利润只有67万元。

行业一片惨淡,看上去,国产葡萄酒真的没人喝了。

一个例证是,前几天,“吴晓波频道”发起了一项小调查,主题是“你经常喝红酒吗?”结果显示,选择“几乎不怎么喝红酒”的用户占比达63%,选择“爱喝,一个月好几次”的用户占比仅有11%。

葡萄酒为什么始终上不了大多数国人的餐桌?这背后,藏着一个行业的结构性困境。

01

教育消费者?结果成了“劝退”

葡萄酒行业的结构性困境,和葡萄酒本身密切相关。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在国内,喜欢喝酒的人在饭局上讲究“三中全会”,意思是白酒、红酒、啤酒三种酒都要喝。

但是,和白酒、啤酒拿起来就喝不同,葡萄酒喝起来特别麻烦,要有专门的开瓶器,要有高脚杯,要摇晃,要细品,得有情调和仪式感。酒,一般被视为人际关系“润滑剂”,从使用的便捷度来说,红酒的“润滑度”不如白酒和啤酒。

此外,中餐高油、高盐,容易和葡萄酒中的核心成分“单宁”产生冲突,使酒的涩感更突出,口感更粗糙。

中餐调味也更丰富,常使用酱油、辣椒、花椒、醋、八角等重口味调料,会掩盖红酒本身的果香、花香或橡木桶香气。

葡萄酒和中餐,天生八字不合。正因如此,要喝得“懂”葡萄酒,从品酒到菜品搭配,再到生活方式,都要尽量西方化。

为了帮助消费者“跨”过门槛,酒企、进口商、培训机构等各路人马联手展开市场教育,希望“教”中国消费者喝葡萄酒,爱上喝葡萄酒。

比如,酒企之中,张裕曾在广告语中强调,“品酒,犹如艺术品鉴赏,依赖的是独特眼光,更多的是生活品位——始终追求更好的”。

喝葡萄酒,准确地说,喝张裕解百纳葡萄酒,不只是独特眼光的体现,更是生活品位的彰显,张裕以此来激发消费者需求。

进口商之中,ASC精品酒业不仅进口葡萄酒到国内售卖,还砸钱做葡萄酒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葡萄酒知识传授”。

培训机构之中,逸香是个典型案例。早在2004年,逸香就已成立,官网显示,它在海内外拥有170多家培训中心及教育合作伙伴,开设在线品酒等课程,学员累计达17万。

客观来说,这些市场教育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让一部分消费者懂得喝葡萄酒,推动了葡萄酒行业的发展。

但前面所说的特殊开瓶工具、特殊酒具、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多重因素限制了葡萄酒在国内大规模普及。即使进行了小范围的市场教育,也不能完全“扫除”这些障碍。反倒是在少数人“考核”、攀比和虚荣的作用下,不断抬高消费门槛,使葡萄酒离更广大的消费者越发遥远。

业内“老炮”张海啸直指,主流葡萄酒消费教育把原本该进入厨房、聚餐、小酒馆的葡萄酒,硬生生变成了一场葡萄酒“高考”,“把体验变成了知识点的掌握、背诵,把消费者逼得越来越远”。

张海啸感叹:“行业教错了!”他甚至将这一原因视为“生意越来越差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行业的部分现实——市场培育失败,长期“水土不服”,没有吸引、留住、沉淀更多消费者,反而“劝退”了消费者。

02

假高端化,最大的bug

可能有人会说,前些年,国产葡萄酒不是挺“风光”吗?

风光,的确风光。但是,此前国产葡萄酒的发展,最强动力不是来自市场教育,而是由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据酒业专家吴勇观察,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消费升级,葡萄酒市场需求呈现增长态势,以张裕、长城、王朝等为代表的国产葡萄酒快速崛起。以张裕为例,2000年,营收8.7亿元,到2011年时,达到60.28亿元,增长了近6倍。

但是,到了2016年,我国GDP增速破7,下滑至6%,葡萄酒行业显现颓势。从国产葡萄酒企发布的财报看,营收从2016年上半年的50.99亿元,滑落至今年上半年的24.8亿元。

国产葡萄酒的抗风险、抗周期能力之所以这么差,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一是前面所涉及的,饮食文化不同,酒文化也不同,中国人更习惯喝白酒、啤酒,各路人马展开市场教育,也无法扭转消费习惯,没有培育出大的红酒消费群体,反被其它烈酒或者啤酒“截流”。

二是葡萄酒高度依赖社交场景,张裕葡萄酒总经理孙健曾公开表示,在中国葡萄酒市场,社交场景和家庭场景的消费比例大约为9:1。

也就是说,白酒、啤酒都可以独酌,但红酒常用于社交场合,大家习惯在外出聚餐时饮用。

图片

正因为这一“痛点”,前几年,葡萄酒所依赖的社交场景受到限制,销售雪上加霜。2020年一季度,因为出行受阻,葡萄酒餐饮渠道销量暴跌78%,就是最有力的注解。

后来限制解除,社交也没有变得更多更频繁,在消费环境的影响下,还有所收缩,这相当于给葡萄酒消费复苏“补了一刀”。

第三点,也是最致命的一点——高端化名不副实。

近些年,头部国产葡萄酒品牌沿用了国外高端打法,不管是定价,还是“犹如艺术品鉴赏”那样的品牌叙事,抑或是包装、酒具、餐桌礼仪等,都指向高端。

2021年,张裕推出“龙谕”系列高端品牌,还进驻米其林、黑珍珠高端餐厅。2023年,威龙也推出全新高端战略品牌“龙阙”,成立事业部,相关产品售价在千元以上。中信尼雅也有“西域”等高端品牌,去年提升了高端酒的平均售价。

但整体而言,对于国产葡萄酒企的高端化,消费者不大买账,越来越倾向于进口酒。吴勇撰文时提到,70%的消费者认为“进口酒品质优于国产”,消费者正是基于这种认知购买进口酒。

从进口酒整体看,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32%,到2020年已过半。

其中,澳大利亚葡萄酒犹如一面能照出国产葡萄酒“原形”的镜子。

2021年3月,我国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三年时间,自澳大利亚进口的葡萄酒数量累计下降99.63%,其它进口葡萄酒“补缺”之余,国产葡萄酒也获得了一些发展空间。

2024年3月,“双反”措施被取消,澳大利亚葡萄酒强势回归。几小时后,拥有沙普酒庄等品牌的兰德尔葡萄酒集团收到约15.6万瓶的订单,富邑集团则宣布提高旗下奔富系列超高端葡萄酒的价格。

今年1-6月,2L及以下瓶装葡萄酒TOP15进口来源地之中,澳大利亚葡萄酒的进口量、进口额均位列第一,其中,进口额比张裕半年营收高出约3亿元。

这说明,在没有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澳大利亚葡萄酒相当能打,国产酒不是它的对手。遗憾的是,除了澳大利亚,法国、智利、美国等也都在瓜分中国高端红酒市场。

相比之下,假高端化,消费需求错配,堪称国产红酒最大的bug。

打不过“洋牌”,高端化“失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性价比路线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吗?

03

国产红酒性价比疑云

在白酒、啤酒行业,性价比路线屡试不爽,在葡萄酒行业,国产酒走性价比路线要难得多。

首先,受到进口葡萄酒的全面挤压。

正如前文写到的,进口葡萄酒表现强势,还通过澳大利亚、法国、智利、美国等来源地,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分层结构。

在这一结构的影响下,从高端到中端,乃至低端,都有进口葡萄酒争夺市场需求。在高端市场,进口酒要么处于核心地位,要么直接垄断,留给国产酒的空间有限,国产酒只得在中低端市场“血拼”。

正如业内人士所看到的,来自智利的葡萄酒曾疯狂“走量”,主打一个薄利多销,但在宁夏产区起势后,更多国产酒冲向低端市场,智利酒进口量开始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与多个国家签订自贸协定,进口酒的关税逐步降低至零,比如新西兰、智利,对方还有性价比优势,低端厮杀仍会持续。

其次,国产葡萄酒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机械化率低,人力成本占比超过30%,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葡萄酒企仅10%。生产成本较高,自然影响国产酒的终端价格。

更关键在于,国产酒没能建立信任机制,消费者也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性价比成了一笔“糊涂账”。

一个底层原因是,喝水啤、精酿,大多数人都能喝出不同,但对于葡萄酒,如果没有经过品酒培训,很难喝出不同,更别说对品质娓娓道来。

消费者不容易弄清楚,国产葡萄酒对品质的把控也不够严,它们耗费更多资源和精力的地方,是营销,而非品质。

数日前,《食品研报》与河南一家葡萄酒公司相关人士交流,对方坦承自家葡萄酒是技术人员调制的。此外,还有工业方法进行勾兑,以形成符合需求的口感,最终目的是拉低价格。

除了调制、勾兑,假酒、山寨酒也加深了消费者的不信任。这样一来,国产酒的价格和品质的关系不是那么强,所谓的“性价比”也就没有了基础。

对此,贺兰峰酒业董事长王明星说得比较直接:“成本100块钱以内,有的企业可能卖3000多,有的可能卖不到200,不同的企业或者品牌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定价更像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与品质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具有标准化的正相关性。有时候消费者花1000也未必买得到真正的好品质葡萄酒。”

相比之下,进口葡萄酒的特点是,在某个价位上,品质是相对应的,二者有着“强绑定”的关系,“性价比非常高”。

在去年的进博会上,瑞士唐伯里尼葡萄酒一位代理商苑月明表示,他所售200多元的产品与市面上600多元的产品品质相当,售价800多元的产品可与市面上2000多元产品品质相媲美。

这不是个例,同样是两三百元的葡萄酒,进口酒有很多选择,且由代理商、进口商筛选过,更受消费者青睐。

《食品研报》注意到,在天猫“200元以下红酒热销榜”上,排名前5的红酒中,4种属于进口酒,占到八成。位列榜首的是长城解百纳干红,也是前5唯一的国产酒,6瓶券后价119.45元,一瓶不到20元,妥妥的低价冲量,能让消费者“信服”?

图片

在美团“葡萄酒人气榜”上,排名前5的红酒均属于进口酒,价格从29.9元到199元不等,而在抖音热卖榜单上,排名前5的红酒中,前4种都是进口酒,张裕赤霞珠葡萄酒位居第5。

不难看出,消费者已经用购买“投了票”,反过来说,国产葡萄酒被诟病性价比低,属实“不冤”。

04

全方位调整势在必行

遭遇四面夹击,发展形势严峻,国产葡萄酒急需全方位调整。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国产酒品牌进行了探索和布局。

从产品看,加码白葡萄酒、鲜葡萄酿造酒等产品。

在白葡萄酒方面,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白葡萄酒市场占比为49.3%,红葡萄酒份额下降25%。

这是因为,相比于红酒,白葡萄酒喝起来更清爽,适合女性消费者饮用,在小红书等平台的助推下,消费热度进一步提升。

图片

广州一名葡萄酒网商表示,其网店所售白葡萄酒,今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加超4成。她还透露,“这些产品消费者都是自酌或者朋友聚会时喝,比较能满足消费者的微醺需求”。

前文提到葡萄酒高度依赖社交场景,也许,白葡萄酒贴近悦己、独酌的消费需求,会是个“例外”。

为此,张裕的“长尾猫”干白、华东葡萄酒公司的透骨新鲜干白等,都瞄准这个细分赛道,且将价格聚焦在百元上下。去年,王朝酒业白葡萄酒收入占比56%,超红酒15个百分点。

在鲜葡萄酿造酒方面,中国酒业协会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7月,2升及以下容器的鲜葡萄酿造酒累计出口1894千升,出口额2.05亿元,占葡萄酒类累计出口额的93.2%,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从国产葡萄酒企的角度看,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力点。

另外,国产酒企还在向无醇、果味、低度酒、气泡酒等方向拓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客观来说,这些拓展,也不是国产酒企独自创新的结果,而是摸着欧美“过河”。

以无醇葡萄酒为例,在德国、美国等市场,无醇酒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占比。不过,“脱醇”技术存在壁垒,如果搞不好,去除了酒精,香味也消失了。和《食品研报》关注过的白酒低度酒有相似之处。

对于国产葡萄酒企来说,相关技术是可以攻克的。

比如,宁夏西夏王酒业今年推出了中殊无醇葡萄酒,媒体报道称其“通过低温真空脱醇技术精准去除酒精,同时借助分子锁香工艺保留葡萄原生果香与单宁风味”。中信尼雅则采用特种膜分离技术,打造出赤霞珠脱醇葡萄酒。

而在低度酒领域,常与气泡酒做“搭子”:张裕推出“小萄”系列,是一款专为年轻消费者打造的低度微汽泡酒;威龙推出lookup甜型气泡酒,酒精度10度;通葡股份推出“山”葡萄微气泡酒,酒精度7度。

产品之外,还需要调整打法,不是一味聚焦高端,而是分层承接消费需求,且需要进一步拓展渠道,打破渠道依赖。数据显示,国产葡萄酒60%以上销量依赖餐饮渠道,零售、电商渗透不足。

拓展渠道,微博、小红书、B站等社媒平台的渗透也必不可少。

这方面,网红品牌“醉鹅娘”提供了一个过犹不及的案例。前些年,“醉鹅娘”因发力全媒体营销,在各个平台积累粉丝,推高了销量,但后来,团队给同行刷差评,品控引起消费者反弹,还被质疑通过“7级会员+私域复购”进行双重收割,以至于整个品牌被弃用,给行业带来警示。

无论是从产品看,还是从渠道、营销看,国产葡萄酒生意要做长久,要打响品牌,得仰仗品质、真正的性价比和消费者信任,否则,将会把消费者“赶”向进口酒,让自身走得更加艰难。

显然,这是国产酒不想看到的局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