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科工(02543)$ 大行科工上市遇冷,折叠自行车龙头能否破局?
83岁科学家韩德玮博士创立的折叠自行车龙头大行科工登陆港交所,虽然上市初期遭遇表现不及预期的困境,但其在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增长仍提供了未来翻盘的可能性。
2025年9月9日,大行科工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这家中国内地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公司上市首日以36.36%的涨幅高开,盘中一度冲高。
然而,相比前一天暗盘交易中暴涨192.93%、盘中最高触及150港元的表现,首日表现被认为不及市场预期。
------
01 市场表现:暗盘火爆与上市表现的差距
大行科工此次上市获得了市场空前追捧。公开发售部分获7558.4倍认购,融资认购总额约2621.94亿港元,超额认购倍数高达6688倍,成为新股史上新的“超购王”。
暗盘交易中,该股表现极为火爆,开盘暴涨192.93%,盘中最高涨幅一度突破200%。然而,正式上市首日的表现虽然以36.36%的涨幅高开,但与暗盘的火爆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这种差距反映了市场对于大行科工存在的诸多隐患的担忧,投资者表现出谨慎态度。
02 核心业务: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
大行科工由83岁科学家韩德玮博士于1982年创立,是国内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公司,被誉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大行科工已成为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龙头。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2024年零售量计,公司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达26.3%,按零售额计更是占据36.5%的份额,双双位居行业首位。
公司凭借专利技术构建了坚固的护城河。截至2025年4月30日,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拥有113项有效专利,同时在美国、欧洲及日本也拥有22项有效专利。
这些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领导地位。公司经典车型P8自2000年代初推出以来累计销量超12万辆,展现出强大的产品号召力。
03 财务表现:增长势头与盈利状况
从财务数据来看,大行科工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前四个月,大行科工的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4.51亿元及1.85亿元;净利润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及2152.8万元。
报告期内,大行科工的研发费用也在持续增长,分别为901.3万元、1066.7万元、1755.3万元及648.1万元。这种研发投入为其产品提供了强劲驱动力。
公司产品定位更偏向中高端,平均售价近3000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中端产品收入贡献占比从2022年的50.6%增长至2025年前4个月的68.4%,且保持波段上升趋势。
04 潜在隐患:公司治理与运营风险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市场担忧的重要因素。IPO前,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掌控90.16%的股权。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高龄管理层,为企业决策连续性和创新活力带来风险。
上市前大额分红引发质疑。自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公司累计派发股息达6150万元,几乎与同期研发投入(4380万元)持平,甚至超过2024年全年净利润。
这种在上市前的大额分红,尤其是在公司有募资扩产需求的背景下,引发了市场对其“分红套现后募资扩产”的质疑。
生产严重依赖代工成为另一风险点。大行科工目前仅有广东惠州一处工厂,年产能仅10万辆。为弥补产能缺口,公司高度依赖OEM代工,2025年前4个月代工比例已升至65.5%。
外包生产成本占据销售成本的比例也从2022年的20.2%飙升至2024年的48.3%,严重吞噬利润空间。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大行自行车的投诉高达1900多条,直指链条脱落、车架异响等质量问题。2024年退换货率已翻倍至3.2%,印证了代工模式带来的品控风险。
05 行业挑战:市场竞争与外部压力
折叠自行车行业虽属小众市场。以零售额及零售量计算,2024年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仅占整体自行车行业5.3%及2.1%。
市场竞争正在加剧。传统自行车巨头如捷安特、美利达加大折叠车市场投入,新兴互联网品牌则通过高性价比策略抢占份额,可能引发价格战侵蚀利润空间。
2024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自行车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供应链库存积压导致品牌降价促销,对毛利率形成压力。
海外市场收缩同样棘手。大行2022年北美及欧洲收入占比22.4%,但2024年已降至6.6%。海外销售占比从2022年的22.1%降至2025年前4个月的5.6%,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
地缘政治与贸易风险考验全球化运营能力。欧盟对华自行车反倾销税率达48.5%,2025年实施的EPR法规预计使出口产品成本增加7%-12%。
各国关税政策变化与技术标准差异增加了市场进入难度与合规成本。
06 未来机遇:市场增长与发展潜力
尽管面临挑战,折叠自行车市场仍有巨大增长潜力。预计到2029年,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零售额将达407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0%。
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于2029年预计将达520万辆,相当于同期复合年增长率为7.3%。
中国市场增长更为迅速。2024年中国折叠自行车销量突破80万辆,达81.14万辆,同比增长15%。
随着居民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及性能,购买中高端折叠自行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单车消费价格从2019年的1221元增长至2024年的2218元。
电助力折叠车(E-Bike)已成为核心增长点。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折叠车市场35%的份额,全球电助力自行车市场规模将达3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2.1%,为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需达到70%的目标。
北京、成都等12个试点城市已投入超7.8亿元用于“轨道+折叠车”接驳设施建设。
07 破局之道:战略调整与发展路径
面对上市表现不及预期的困境,大行科工需要多方面调整战略。
加强自主生产能力是当务之急。公司计划策略性投资或收购已落成生产设施,并在现有惠州工厂附近设立新生产设施,初步年产能预计约为20万辆。该设施预计将在2027年第一季度开始投入运营。
提升产品结构。大行科工计划将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从2024年的8%提升至两年内的30%。公司目前已掌握中轴力矩传感器等核心技术,能实时感应踩踏力矩和踏频,产生与踩踏功率成比例的电助力功率。
拓展多元化渠道。公司正在加强线上渠道建设,2025年1-3月折叠自行车直播带货GMV同比增长217%。线上渠道占比持续提升,有助于降低对传统经销商的依赖。
强化技术创新。此次IPO募资将重点投向四大领域:生产系统现代化、强化经销网络、加强研发能力以及营运资金。
研发投入将聚焦新一代折叠技术、电助力系统(E-Bike)和智能骑行产品开发。
------
大行科工在港交所的表现虽未达预期,但长期来看仍具备投资价值。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预计到2029年将保持12%的年复合增长率,中国市场规模增势明显,2020-2024年增幅始终保持在两位数。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和绿色出行理念普及,折叠自行车作为高效的短途出行工具,其市场潜力正被重新认识。
大行科工若能有效解决治理结构、品控风险和代工依赖等问题,凭借其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仍有望从细分领域龙头向综合性城市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