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完败,老罗完胜 | 9月15日
图片
老罗昨天已经作出了让步,确实他只是发了条微博,然后西贝老贾就自己疯狂扎自己刀,然后还要转头问老罗:服不服?服不服?服不服?
老罗确实看不下去了,直接单方面宣布停战。
只是老贾似乎并不服:
图片
这哪是被打醒了,这是被打懵了吧?
啥回应啊这是,不会说话可以不说……
所以老罗再次宣战:
图片
看到这,已经预感到老贾王自如式的结局了,一旦和罗永浩坐到一个桌上,除非你是郭德纲、赵本山,要不,估计都难以全身而退,老贾,赶紧跑,不要回应,不要回应,不要回应。
还有西贝的公关公司华与华,华老板公开说老罗是网络黑嘴,老罗直接点评道姓要求华与华道歉,并且在直播时候各种直白批评恶搞,说华与华的客户都是乡镇企业家,字字句句非常狠:
估计是华与华确实也扛不住老罗的压力,直接选择了私下道歉,老罗也是选择直接翻篇,挺江湖。
网友也挺有才,给老罗直接P了一个罗与罗:
图片
老罗充分证明了,干啥不一定要懂啥,老罗也不懂制冷啊,不一样干冰箱干冷冻的嘛……
事情到这,老罗已经完胜了!
根本没出手!
而且老贾之前的发言也被人重新拿出来对比羞辱一番:
老贾是不是得了类似阿尔兹海默症的情况,这记性有点让人着急啊。
继华与华认怂之后,西贝下午也认怂了,直接发布了一个道歉信:
图片
要说这道歉信,一点水平都没有,不仅承认了自己使用转基因油,还承认了使用长保质期食材,也坐实了儿童营养餐都是预加工的……
咱不说什么预制菜,这么高的价格,竟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时候给消费者吃转基因大豆油,采访时候后厨还说这是给员工吃的,被曝光后才承认,这就太恶心人了。
而且,这封道歉信看似服软了,但也只是软了一半,「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老贾可能觉得他打油诗写的可好了,他可幽默了。
但是问题的实质是,顾客付费吃饭,虐你什么了?
顾客是你衣食父母,你能明白吗?
下午西贝还撤回了这封道歉信,把「虐」字打上了引号,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甚至,以上改变,还要10月1日之后才能实施,哈哈,预制菜接着按高价卖给你,冤大头,爱吃不吃!
这封道歉信完全不合格,水平为零!
老罗估计是真的心疼老贾了,发了一个决定:
图片
虽然老罗不再追究其他问题,但是答应网友们要提起集体诉讼,这势必是会拉着有关监管部门介入了,之后如果坐实西贝有欺骗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真会面对诉讼的!
老罗这把完胜!
希望老贾真的别再说啥了,管好那张嘴吧,当个哑巴董事长,挂墙上最好,之后好好改造下西贝,洗心革面,重新带领西贝走回消费者吧。
……
1.预制菜板块大涨!
周末会长预测预制菜板块可能会受到影响,大跌,会长猜错了,今天预制菜板块大涨。
出错了咱就得学习,复盘了一下,老罗确实没有针对预制菜,而只是针对西贝对预制菜的不透明,而且昨天会长也说了,预制菜是未来的大趋势,今天股民形成统一意见,预制菜是未来趋势!
这个事件确实本身与预制菜无关,是企业与消费者的之间的问题,对预制菜相反是利好。
所以,这个板块就得到了关注,有了流量!牛市就这样,谁受到关注,就会得到资金的追捧。
尤其是周末说过,国家又在推动统一大市场,预制菜利好物流和部分商业股,尤其最明显利好就是物流板块,所以整个预制菜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反过来再看,西贝这次确实不冤,价格太贵。
市场上一直都存在两套价格:经济上行期价格和经济下行期价格。一杯星巴克的价格还是三四十,从这个角度看,一百多吃顿正餐肯定不算贵。
但是你吃一个塔斯汀四件套,只要12块9,这么比西贝就贵了,西贝从受捧到挨骂,其实就是因为经济环境越来越下行了。
就这么简单。
也不要太寄希望于能吃到啥新鲜肉了。
现在的食材早已经是全球化运行,你日常吃的牛肉,很可能来自巴西、阿根廷、美国等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牛肉,这些牛肉绝大多数是要经过至少一两个月的船运,摆上货架,摆到超市里还需要一系列的过程。
你觉得冰冻牛肉不好?
事实上只有屠宰后最快速的分解封装冰冻,才能保证牛肉不变质,这是真正的最新鲜。大多数城市家门口没有足够的屠宰场,没有足够的养殖基地,很多地方可能一家都没有,而且距离很远,你真以为那些肉是宰完了热乎乎的就送到超市吗?
如果这么做,整个过程中牛肉早就变质了。
事实上高端超市里的肉都是冰冻的,你可以看看保质期是多少。
中国是全世界进口肉类最多的国家。
对于大型连锁饭店而言,最健康最安全的做法,根本不是去菜市场现买鲜肉,其实那些你看上去的鲜,一般也没有冰冻的鲜,因为买完到饭店的过程中,肉都会出现变质的情况,非封装非冷链运输的肉类,腐败是非常快的,无法保证安全。
只有规模化生产,封装并迅速冷冻的牛肉,其检验检疫标准也是最高的。
2.牛市继续,继续捂!
今天两市成交量2.30万亿,缩量2452亿。市场没什么表现,游戏股、商业食品餐饮股、机器人好一点,周末热点半导体芯片表现都一般,市场比较谨慎。
最近波动幅度很小,几乎就是横盘,从技术上说,因为周五市场打了一个高点,有资金偷鸡减仓出发了量化的卖点,所以就开始波动。
其实高位横盘并不是弱势的象征,反而是强势的证明,目前的整理是蓄力,咱们反复说过了,后续还会继续往上走。
那么有没有可能形成向下的「棺材顶」呢?
有,但是可能性极小!
目前,上涨的速度其实是很快的,不要太贪心,我们就跟着市场的节奏,不要给牛市设限,牛市不言顶,接着奏乐,接着捂!
3.机器人继续稳步成长
机器人继续上涨,昨晚会长专门分析了原因,近期海外那边传来不少好消息,叠加国内相关链条的利好,可以继续持有,会有惊喜!
4.模拟芯片很稳!
今天半导体高开低走,如寒武纪、芯原股份、澜起科技等,虽然振幅不大,但是很影响其它芯片个股的走势。
这一点会长昨天已经预料到了,同时,也给各位说了芯片,尤其是模拟芯片是热点,周末发酵最疯狂的是模拟芯片,美国将23家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包括复旦微电等13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企业;同时,咱们商务部13日发布公告,决定自2025年9月13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今天如约上涨,只是还没有那么猛烈,可以继续持有。
5.电池和有色继续疯狂
上周咱们讲过固态电池以及整个电池板块的趋势,本周宁德时代领涨,直接带动了整个新能源方向上涨,如锂电池、锂矿等板块上涨,核心的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天赐材料等个股纷纷跟涨。
上峰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中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6.游戏板块很热闹
最近游戏板块很热闹,可以关注一下了。
完美世界、三七互娱、巨人网络、恺英网络等都在走趋势。
走得最强的依旧是巨人网络,游戏的半年报也还是挺亮眼的,大部分个股的业绩都非常好,所以一部分机构都选择抱团游戏板块。
……
本周会有美联储降息,还会有中美谈判,所以未来几个交易日,不会太平静,可能会有波澜壮阔的市场行情,坐稳扶好,别下车!
今天找会长咨询股票的读者多了,有好几位都是中年失业男性,我观察了一下,周围中年男人失业全职炒股的越来越多了,根本原因在于人生价值感和目标感的丧失,炒股成为他们寻找新的人生挑战,也提供了一种重新证明自我价值的机会。
很多人以为社会大萧条是因为社会没钱了。
而实际上,萧条是贫富差距太大,钱的流动性变差了。
在一个3%的群体占有全社会97%财富的环境下,任何刺激消费的举措都是无用功,因为3%的人消费能力有限,他不可能一天吃20顿饭,也不可能每天买10个LV包包,消费力不足的情况下,印再多的钞票,钱都会流向富人的口袋或者在银行内部系统空转,不能形成有效消费或者投资。
有钱人消费不了那么多,普通人无钱消费,就形成了通缩,就变成了大萧条,结果就是财富更加无法流动。
举个例子,你挣5000,要花5000来生活,他挣1个亿,难道会花1个亿来生活吗?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金融知识而已……
会长并不是在仇富,也顺带说明一下存款的错觉,想积累财富,重视投资,比拼命加班更重要。
在职业早期,你的跳槽、升职,有可能每年能带来20-50%的收入提升。
然而,一旦进入中高收入,通常增速会放缓,比如从15万→20万→25万,达到个人工资的天花板。
所以就要讲究投资收益,在你有的本金不足10万的时候,即使年化10-15%,绝对金额也很有限。
但当你投资本金达到百万以上,年化10%就是每年10万+,超过大多数人的加薪幅度。
而目前炒股的主力是有年龄段的。
25–30岁:工资是主力,投资只是小补充。
35–40岁:资产开始突破几十万,投资回报进入「有感觉」的阶段。
45–50岁:10%年化时投资回报逐渐超过工资,15%年化时远远超越
55–60岁:复利效应爆发,投资回报完全主导,工资显得微不足道。
60岁以上:①6%,每年投资回报仍未超过25万的工资,但已有能支持退休生活的资产。②10%,累积资产接近700万,投资回报已接近70万/年。③15%,累积资产接近2200万,每年投资回报超过300万/年,远超工资。
数据可能会因为是年初或年末投有出入,还没算遇上熊市大回撤的时候,但大致的概念是这样,资产积累多,复利增长会超过工资。
只是,我们普通人没法起步就100万,所以持续投入很关键。哪怕你的起点只有10万,只要每年能稳定追加,复利效果在40岁后会非常明显。关键是时间+复利,即使本金不大,早点开始也能早几年跨过投资超越工资的临界点。
工资在前期能帮你攒下第一桶金,所以也很重要。
然而,只靠工资,增长有天花板。
靠投资,才有机会进入「钱替你打工」的人生阶段。
穷人无法向上成为富人的原因,在于他们会消耗资本本身去消费那些本质上不必要的东西,甚至为此负债,从而永远没有积累资本的可能。
而富人用资本所产生的利息及现金流去消费,永远不会损害到资本本身。
想向上流动,必须把资本保存好,减少一切非必要的资本消耗,重新思考每一个大额支出的必要性,直至无风险利率下的利息能覆盖掉所有普通人认为的「刚需」。
这与大多数普通人的常识是相反的。
花出去的钱,不仅是钱本身,还有这些钱可能带来的收益。
共勉!
……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