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票机器到IR:一个金融人的价值重塑与精神自救
—10年投资老兵,专注政策红利与风险对冲
前言: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金融人的职业发展和转型问题,本篇是对一位成功转型的小伙伴的采访,在22年的时候,就听过一个银行快退休的高管大哥说,金融业要改革了,要去产能,但是当时没太明白。到了24年,无论是券商,公募,银行,去产能都逐渐明显了,在25年的今天,裁员,降薪水,限薪水基本上已经明牌了。未来资本市场,会同时存在旧时代的老金融人和新时代的新金融人,以到手50万年薪为分界线,新金融人可能是听过没见过。今年大批量的机构又开始校招了,这批孩子应该都是00后,估计从00后的金融人开始,就是即没听过,也没见过了。
其实,95%的金融人,都是因为钱进入这个行业的,大家都是最精英的那批小镇做题家,可能有4%的是为了所谓的成就感进来,只有1%可能是因为兴趣或者爱好。当券商不赚钱后,当身体不足以支撑自己内卷后,当内卷带不来成就感和乐趣之后,很多小伙伴都会选择转型或者其他道路,今天金叔采访了一位从券商研究所成功转型IR的小伙伴Fiona,我认识Fiona的时候她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卖方研究员,推的票非常还不错,逻辑也很清晰,但是整个人看起来有点DOWN,DOWN的感觉,转型IR后她精神状态更好了,以下为第一人称采访稿,“我”即Finoa,希望能给到还在券商迷茫的你一些小小的启示与帮助。
PS:我的公众号不单单是分享一些投资方向的结果,还有一些我对行业的理解和思考,想打造一个90后投资人可以一起交流的地方。
1、为什么入行?
我毕业那会儿,去卖方是个公认的不会出错的选项:“出路广、成长快、待遇可观”。刚毕业的时候总是自信且野心勃勃的嘛,很追求“成长”,也想给未来职业生涯一个比较好的履历和经验基础。而且当时我也觉得做研究很有意思,把整理案头、搭模型、写报告视为创作,署名发表的时候颇有满足感。那这么一合计,卖方可以边做有趣的事情边挣钱,资源还基本沉淀在自己身上,多好的事儿啊,干呗!就努力入行了。
2、我在卖方的工作状态
关于工作,我自己的看法是:打工就是会苦会累的,追求成就感并非必须。最近流行 “你的工资里已经包含了精神损失费“这个梗,很认可,相当符合我的精神状态。
关于成就感:因为卖方的职责就是给客户提供研究服务,我觉得机构客户最大的诉求还是推票(挣钱的票),之后才有路演、调研、专家、课题这些。回顾卖方生涯,成就感和痛苦同源,都来自于推票。初入行时最痛苦的点在于水平不够,不知道怎么判断行情阶段,怎么判断弹性,怎么给估值,怎么应对涨跌。啥也不知道的时候被迫硬着头皮推,自己都不坚定没底气,效果也不好。后面慢慢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知,公司和买方认识的多了,信息渠道多了,推票的时候自己就比较有数,推出给客户大赚的票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这里提一个我个人的建议,仅供参考:入行前可以自己尝试者炒炒股或者期货,对交易有个概念,在二级工作或许会更适应些。
3、为什么决定离开?
卖方是个拔尖的行业,金字塔顶尖之下有大量的苦哈哈的普通从业人员。适应且做得好卖方工作的人,可以继续往上爬;投资能力强的,可以自己发财or转买;二者都不喜欢/不擅长的,不可能做一辈子卖方,那就只能转行了。
在卖方工作中快乐的时刻,肯定有,但大部分时间都是疲惫苟活。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卖方分析师,当年所里某领导批评我进取心不足,说我因为家里条件不错所以不够渴望钱和名声,所以做不好卖方……我当时翻了个白眼并认为这很荒谬。这个推论肯定是很荒谬的,不过从驱动力来说,我认为我努力工作更多是出于责任心和浅浅的虚荣心,再加上确实不错的待遇。我愿意努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但工作没有重要到让我放弃一切生活,成为一个完全的工作机器。而偏偏卖方就是普遍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每个季度都要卷业绩,24小时stand by,随时回消息干活,周末时间都要贡献给写报告、开组会、搞活动。
我并不打心底里认可工作本该如此,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忍受这些去卖命搏一个当首席年薪百万的机会。干到后来,我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脾气日渐暴躁。有一次急性荨麻疹要挂盐水,我爸妈来看我,我当时(据我妈说)面色疲惫苍白浮肿,一边在医院输液厅一只手打着字一边念叨着不想干了。我爸妈就和我讲,实在不想干就不干了吧,下一份咱不干这么苦大仇深的工作了。再加上当时公司奖金拖了一年都没发(摊手),刚好家里人也理解,我就不想忍了,也就决定走了。
4、卖方生涯带给了我什么?
人是经历塑造的,几年卖方做下来软实力确实提升得非常快,逻辑思考能力,高效输入输出的能力,call high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长足的锻炼。同时,关于商业、投资多少也有些心得,了解了很多挣钱的方式,交了很多朋友。但说实话又会有点空虚,因为大部分能力是认知层面的,如果要转行其实挺难让下一任雇主来量化这份认知和能力的价值的。像投行那种项目制,至少有成功的IPO经验那就是有know how,那去甲方拟上市公司是直接对口的。二级的人出了二级很难证明自己的价值,普通从业者最容易的还是在业内岗位转,卖转买/转中后台经验比较匹配。
5、为什么想跳去做IR?
前面也提到,以卖方的能力和经验基础,转买方最匹配,其次就是上市公司对接资本市场的部门了。我就是做了个排除法,买方的升级路径是“管钱——管越来越多的钱”;我不太想管钱,我觉得管别人的钱对我来说精神压力太大了,就去上市公司了。
6、做IR的日子跟做卖方的日子比,有什么差距吗?工作量,成就感,收入等。
各方面差别都挺大的。
首先是在组织架构上,卖方是原子化的,基本各干各的;上市公司再怎么小也肯定有十来个部门大几百人规模的,要面对的内部的同事关系就不一样。其次是和领导的关系上,就我而言汇报对象从首席/所长,变成了上市公司实控人,汇报难度大大提升。首席所长说实话大多数时候只看派点,最多有时候再有点简单的额外利益关系。(民企)上市公司里,实控人的心眼、掌握的资源、背后的利益关系,以及公司内地位的不对等程度,是明显高于在研究所的。所以汇报的时候怎么去理解老板的想法、选择和老板沟通的方式、想清楚要不要/怎么当老板自己人,难度也是高于在研究所的。
工作量肯定少了很多,写材料和路演频率都不可能有卖方时候那么多。不忙的时候下班很早,下了班就不怎么有人找了。我来公司第一周,刚好也不是忙季,5点半一到,同事们瞬间齐齐消失,办公室里马上一个人都没有了。说真的我当时看到这种场景有些恍惚,心里有种不适应不知所措的感觉,硬是又做了点东西过了快一个小时才走。这是在研究所永远也不可能看到的氛围和节奏,我的同事领导是有“上班是有界限的”这个正常的概念的。我转行好一阵后才逐渐习惯,其实到点本来就应该下班,我们签的是劳动合同又不是卖身契。
收入上,和研究所不发奖金的时候差不多。打工现在在哪儿都难挣到大钱,总归足够维持在一线生活了。
7、你怎么看待目前的卖方行业,如何看待卖方降薪下的内卷
大家都是做研究的嘛,周期景气度都是理解的。市场空间收缩叠加政策指引,从业者出清/降薪在所难免。只是即便金融行业待遇下降,横向对比其他行业也未见得差,不必美化未选择的路,我建议想清楚了再选择。
(1)外面的世界并不会更美好。收入:打开招聘软件,搜一搜月薪超过2w的岗位,心里就有数了。工作环境:细节不举例了,哪里都会心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必对非金融行业抱有幻想。Hours:实业工作比卖方还是好很多(互联网我不知道没去过),尤其是周末,除非急事儿不然老板也要休息的。
(2)放过自己。我个人认为只要所内还考核派点,卖方分析师本质上就也是销售,实在不喜欢不适合做销售的人就算了,转行做职能岗放过自己。以大家普遍的学历背景和综合素质有口饭吃是不难的。
洪运的投资笔记 | 系列文章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