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投资何必自作聪明?
在投资这个行当里,人类往往高估了自己的预测能力。无论是华尔街顶级对冲基金经理,还是普通散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喜欢折腾,总觉得复杂的东西更“聪明”、更“高端”。但问题在于,复杂真的能带来更好的回报吗?
最近《华尔街日报》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比较【1】,把经典的“60/40组合”(60%股票+40%债券)拉出来,与几个看上去更花哨的“替代方案”对比。结果让人哭笑不得:过去25年,60/40的年化回报是 6.89%,而桥水基金引以为豪的“全天候组合”只拿到 6.49%。换句话说,付出了更多费用,搞得更复杂,最后还不如一个最简单的配置。
再看看其他方案。比如“永久组合”,把资产均分成四份(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现金),长周期的年化回报只有 4.45%。而那些强调“安全”的30/70组合(30%股票+70%债券),25年的年化回报也才 5.55%【1】。不管包装得多漂亮,结果摆在那儿:60/40反而成了赢家。
这让我想起一个比喻。复杂的投资组合,就像是一桌满汉全席,山珍海味齐上阵,光菜单就能写一大本。但真要论吃饱、管用,一碗热气腾腾的家常面往往更实在。投资也是一样,关键不是把菜式弄得多花哨,而是能不能长期稳定地满足投资者最根本的需求:稳健的回报。
别以为只有普通投资者才会被复杂配置“忽悠”。一些大机构,比如美国的公共养老金和大学捐赠基金,其实也是“受害者”。有研究追踪了它们在 2008–2023年的长期表现【2】发现:公共养老金平均年化回报 6.88%,但与其风险敞口相匹配的市场指数组合能带来7.84%的年回报;大学捐赠基金年回报也在6.88%左右,而同期市场指数组合则有9.27%。差别看似只有每年1–2个百分点,但拉长到十几二十年,就是天壤之别。研究者算过,如果这些机构一开始就乖乖跟着低成本指数走,现在的资产规模大约是现实中的1.5倍。换句话说,那些所谓的“复杂资产配置”和“顶级经理”,不但没能创造超额收益,反而成了长期回报的“拖油瓶”。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市场本身已经够复杂了,充满了噪音和不确定性。人类的预测能力有限,越是想靠模型、算法、另类资产来“看穿未来”,最后往往越容易自欺欺人。结果是,折腾得越多,付出的成本越高,回报反而越差。
60/40看似“朴素”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资产配置哲理。股票负责长期增长,债券提供稳定和缓冲,两者互为补充。几十年来,这个搭配体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平衡。即便有些年份股票和债券双双下跌,比如2022年的高通胀周期,但拉长周期看,它依旧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方案。
有人可能会说,市场环境变了,未来通胀、利率和地缘风险更复杂,是不是60/40就过时了?这个担心听上去合理,但别忘了:养老金和捐赠基金这些“复杂玩家”,早就尝试过更花哨的玩法,结果依旧不如“傻瓜方案”。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60/40是否“老土”,而是人类对预测未来这件事,到底有多不靠谱。
换句话说,投资的核心,不是把棋下得多精妙,而是承认我们无法算尽所有变化。既然如此,何必自作聪明?与其追求花里胡哨的配置,不如老老实实坚持几条最重要的投资原则:控制成本,多元分散,通过有效系统来降低人为错误,长期坚持。
归根结底,投资世界里最危险的三个字就是:“我知道”。很少有基金经理愿意承认“我不知道”,但这往往才是最符合现实的答案。我们知道的太少,未知的太多。与其假装能预测,不如接受不确定性,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事情坚持做下去。大道至简,才是投资的最高智慧。
本文首发于FT中文网。
参考资料:
【1】WSJ. What Percentage of Stocks and Bonds Works Best? Sept 6, 2025.
【2】Ennis, R. The Demise of Alternative Investment. SSRN, 2024.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