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的一周
上个月,我那90多岁的爷爷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到大腿骨骨折。由于老人家年纪已大,医生觉得做手术风险太高,因此采取静养的保守治疗。我因此回国待了一周,看看老人,顺便也见了几位朋友。结束国内行程后,我又连续出差,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回国一周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老同学L是我认识快30年的好友。当年我们在大学里住一个寝室,可谓好基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会计事务所做审计,一做就是20多年。他告诉我,最近他从事务所辞职了,理由很简单:HD事件之后,事务所的处境尴尬,营业额缩减得很厉害,关于公司要裁员的谣言也是满天飞。他觉得再做下去没意思了,恰逢两个孩子都送去国外读书,他就干脆彻底退出,靠前几年攒下的钱,乐得清闲。我们去了一家网红湘菜馆吃饭。我本来以为在饭点需要排队,结果压根不用,馆子里始终没坐满。我们俩点了六七个菜,最后根本吃不完,账单才不到150块人民币,还包饮料。结账时,L抢着买单,并笑着说:“虽然现在没工作,但是100多块还是请的起的。”
另一个朋友M是我的中学同学,他的日子就没那么轻松。他在一家国企上班,但工作时间出奇的长,每天9到8(早上9点到公司,晚上8点离开)。由于路上通勤需要一个多小时,他每天早上7点前就要出门,晚上到家都已经是9点以后,很少能看到自己的女儿。而且他周末还要随时待机,检查微信消息,生怕万一领导有什么事情可能会找他。我说你们不是国企?怎么卷成这样?这工作强度很多民企都比不上。他说:农晓得伐,过去两年公司效益不好,连年亏损,已经裁掉了差不多一半员工了。今年上头领导下命令,说全员减薪,平均每个员工减薪三成到四成。不过我还算是幸运的,虽然减薪,但至少没有被裁员。所以现在工作表现要卖力些,否则接下来优化就轮到我了。
在M身上,我看到的满满都是“不容易”三个字。他的女儿才小学五年级,马上面临小升初,而他们又不愿意女儿去对口的那个比较差的初中,寄望于考那些民办的或者提前招生的中学,因此刚刚过去的那个暑假几乎全程在补课,一周七天,每天都有不同的课,让人感觉暑假比读书的时候还要苦。后来开学了,每个周末又是排满了各种补习,什么小托福,奥数,钢琴啥的,应有尽有。M自己则成了专职司机,每到周末就是接送孩子。难得和我吃顿饭,需要提前做周密的安排,才能挤出时间。我很感激他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我吃顿便饭,同时感慨这位中年人的不易。
在和M吃完饭后,我去医院看爷爷。恰好病房里有个年轻的理疗师,正在给老人做按摩理疗。于是我们就随口瞎聊起来。聊着聊着,我忽然发现她竟然对目前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都挺熟悉,有些甚至是国内看不到的新闻。我问她你怎么知道这些?她笑着说:挂梯子翻墙呀。我说,我靠,翻墙这么容易么?她说,对啊,下个APP就行。平时你不要在群里乱发,群里发了会封号封群。但是私底下一对一还是可以发的。我说真没想到,我本来在说话时都会做“自我审查”,提醒自己不要说错话,没想到其实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涌动,很多人嘴上不说,但他们的消息还是挺灵通的。
如果说上面那些是中产和工薪阶层的日常,那么地方干部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国内的一周,几乎每天都有饭局。有一次饭局是一位民企老板S组的局,他邀请了地方政府里几个小领导,有分管教育的,也有分管招商引资的。他们的职位不算很高,但手里也都有些小权力。聊到孩子,他们几乎清一色都已经把孩子送去了美国或准备送去,有些去读中学,有些去读大学。说实话我有点惊诧,因为一来去美国留学费用不低,每年大几十万总是要的。其次中美都对立成那样了,电视里每天把美国骂的一文不值,他们作为党员骨干怎么反其道而行之,反而把自己孩子送去了呢?因此我有点不合时宜的问他们怎么想的?还没等他们回答,我那组局的朋友S马上打断我,说你问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干啥?我们今天就是交流感情,来来来,我先干为敬,咱们喝酒!
后来饭局结束后,S给每位领导送了点伴手礼,用专车把他们送走,然后我还留下来,我们俩又小酌了两杯。几杯酒下肚,S和我推心置腹:你知道我们这种小微民企有多不容易么?我告诉你,我们公司能不能活下去,不在市场,在政府。合同、补贴、采购,哪一样不得靠他们点头?这几位领导虽然没有签字的权力,但在有些时候帮我说些好话,还是很有分量的。而且你知道要请他们出来多不容易么?没有信得过的熟人引荐,根本不可能。人家缺你一顿饭么?我问他:你每年花那么多钱和时间搞公关,投资收的回么?他掐指一算,说你不提我还没仔细算过,现在回想,可能十个里七、八个都有点浪费,最后没帮上什么忙,但也有一、两个是真管用的。
把那几天的见闻拼凑起来,让我想起一个词:矛盾。我感觉我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各种矛盾。首先是贫富差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中年人拼命“卷”,他们的孩子也被推着“卷”,但是也有一些人不用那么卷,过着舒适的生活。很多人嘴巴上把美国日本骂的体无完肤,但小孩留学首选美国,出国旅游首选日本。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看似市场主体,却又离不开政府输血。
把上面这些零零散散的片段拼凑起来,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个社会的两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人们嘴上喊口号,脚下却走着另一条路;孩子们在补课的漩涡里疲惫不堪,父母却告诉他们“必须坚持”;企业主推杯换盏,投资的是关系而非市场。矛盾不是例外,而是常态。同时,不论是企业主的饭局,国企员工的辛劳,还是理疗师的悄悄话,其实都指向同一个主题:活下去。嘴上说理想,说价值,说方向,但在具体生活里,所有人需要先选择“活下去”,然后才可能去考虑意义。矛盾并不是某些人的虚伪,而是环境的真实写照。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哲理:人在局中时,只能不断卷、不断妥协,像是逆水行舟。而当你试图抽身,却发现身边的人仍在拼命扑腾。人们忙于低头赶路,却很少有机会抬头看天。等到有一天真正停下来,也许才会发现,生存之外我们还需要答案。但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人只能在矛盾中前行。
上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