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杨磊:我们要把100万台Robotaxi开上路,不打“玩具仗”
作者 ┃李楠
哈啰Robotaxi蓝图更清晰了……
外滩大会用四天时间描绘了一幅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展现了科技如何从宏大叙事走向日常生活。如果要说这其中给速途网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哈啰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Hello Robot1)的全球首发亮相,绝对是一个值得定格的画面。
当然,哈啰在外滩大会带来的不仅仅是“HR1”,还正式对外发布Robotaxi战略规划。据悉,哈啰计划于2026年实现量产下线,2027年部署超5万辆Robotaxi车型。哈啰还分别与启辰汽车、阿里云、地平线、禾赛等生态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Robotaxi技术研发、整车制造与商业化落地。
从官宣入局Robotaxi,到如今发布战略规划,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哈啰Robotaxi已在湖南株洲启动商业化试点运营,那么此次发布战略规划后,哈啰定下的目标将如何实现?速途网与多家媒体在外滩大会期间对哈啰集团联合创始人、CEO杨磊进行了采访。
做Robotaxi没有陌生感,哈啰第一天就在思考100万台Robotaxi在路上
今年以来,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先后IPO成功,以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正式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Robotaxi的热度也逐步走高。而对于哈啰入局Robotaxi来说,无论是媒体还是行业内最关心的问题一定是“哈啰为什么选择在此时入局”,“现在入局晚不晚”。
“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哈啰集团联合创始人、CEO杨磊解释到,当下整个硬件具备开发L4的基础,同时AI算力的成本也不断下降,模型的进化速度也非常快。“现在是比较好、比较合适的时间点”。
速途网注意到,区别于传统Robotaxi分模块技术架构,哈啰Robotaxi采用端到端一体式技术架构,摒弃传统模块化方案中感知、预测、规划、控制各环节割裂的局限,直接将多传感器输入映射为车辆控制指令,显著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与决策一致性。
而随着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的发布,哈啰也发现此前提出的聚合平台模式有很多问题,而最核心的便是运营商与智驾基础开发者很难建立100%的信任,进而存在很多合作上的矛盾。“行业很多玩家不让你聚合”,杨磊介绍到,现在哈啰会走两条路线,其一是以哈啰全栈自研的技术方案推出产品,其二则是和地平线联合开发的L4的产品。
他判断,最终胜出者大概率是把运营和技术都做到极致的人,而且是把运营技术、Robotaxi技术更深入的做好。“我觉得它和共享出行特别像,和共享单车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生意”,他表示,入局Robotaxi没有陌生感,单纯从商业模式本身来看,Robotaxi和共享单车可以视为一类生意。
目前,哈啰正在积极与各地政府展开深度沟通和合作,已在湖南株洲启动商业化试点运营,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前装车型的SOP量产,覆盖超10个城市、国际首城规模落地、达到万辆规模,2027年部署超5万辆正向定义面向全球的Robotaxi车型。
“我们做Robotaxi第一天开始就在思考,什么时候能做到100万台Robotaxi在路上”,杨磊说到,我们对于在上海某个地区弄20台车天天跑着玩没兴趣,我们在思考干到100万台车在路上需要多少年。在他看来,明年头部玩家在路上跑的Robotaxi数量都应该要达到1万台,否则大概率在后年要掉队,而后年可能要有5万台的规模。
“我们是会打仗的团队”,哈啰要在Robotaxi上少犯错
可以感受到哈啰在Robotaxi这笔生意上是认真的,并且有着非常明确的业务增长目标,那么,哈啰何以去实现这些计划?相比于传统Robotaxi玩家,哈啰又存在哪些优势?
杨磊在采访中直言,我们是打过仗、会打仗的团队,不是没经历过激烈的商业竞争。“竞争教会我们最宝贵的经验是要克制自己,做好自己,等待对手去犯错,当你越想要击败对手,越容易犯错,你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理性务实的,把自己该做的事一点一点做好”。
过往的经验,让哈啰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新行业的竞争,但在杨磊看来,哈啰在Robotaxi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他谈到,哈啰入局的时间点比较好,没有历史包袱(有的企业烧了上百亿,今天全面切到端到端还需要融资),哈啰在AI和端到端技术体系成熟的阶段入局,可以快速组建团队开发。
同时,哈啰对于共享出行的理解非常深刻,运营过2000万台在路上跑的智能硬件,几万人的团队在国内500个城市运营,同时申请牌照、写标书、申请规范,与各地政府部门共同推进Robotaxi落地。
“愿意干苦活的公司不多了”,杨磊感叹到,哈啰是一个出行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公司,其他的行业玩家在出行领域并没有太多的经验。“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定的把握,在这件事当中成为名列前茅的玩家”。
如果说Robotaxi如今还处于技术的阶段,那么长期来看,运营将是行业的难点,而这正是哈啰擅长的。
杨磊在采访中举了一个例子,当有10万、100万台车在路上的时候,每天如果可以将车内空调时间开启时间减少20%,一年就可以省出极高的费用。而哈啰希望用一种新的AI模型,从现在车子一启动空调就打开,变为没有乘客的时候空调可以停下来,这样或许可以降低40%-50%。
哈啰之所以思考节省电费,还是源于此前在小哈换电上积累的经验。杨磊直言,长期都是靠技术来抠细节,精细化运营能力决定了毛利与净利,尽管短期来看智驾技术是难点,但两到三年就会平权掉。
写在最后
相比于几个月前速途网采访哈啰Robotaxi业务首席科学家,此次与哈啰集团联合创始人、CEO杨磊的对话更加贴近商业,也让速途网更加看清哈啰在Robotaxi领域的优势以及发展蓝图。
在此次采访中,速途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哈啰天生就是为了商业化的,天生就是为了规模化。商业化与规模化是Robotaxi玩家永远不能回避的“灵魂拷问”,就目前来看,哈啰或许具备将Robotaxi“遍地开花”的能力,但这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