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上调多家中国科技公司目标价,阿里腾讯商汤等在列

作者 ┃龙翔

近日,国际投行高盛对多家中国科技巨公司的目标价进行了大规模上调,其中阿里巴巴、腾讯、商汤科技、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成为此次调整的重点对象。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反映了外资机构对中国科技企业基本面改善的认可,更凸显了全球资本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前景的重新评估。

高盛此轮上调激进且果断

高盛在9月17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将阿里巴巴美股目标价从163美元上调至179美元,港股目标价从158港元上调至174港元,维持”买入”评级。这一调整主要基于对阿里云业务估值的提升,其估值从每股ADS36美元升至43美元,反映出市场对AI驱动下云计算增长潜力的乐观预期。值得注意的是,高盛将阿里云2026财年第二至第四季度的增长预期上调至30%至32%,显著高于此前28%至30%的预测区间。

在AI领域,高盛对商汤科技的评级调整更为激进。短短一个月内,商汤目标价经历两次上调:从8月的1.83港元升至9月中旬的2.72港元,随后又在9月18日进一步上调至3.09港元,累计涨幅达69%,评级跃升至”买入”。基于对商汤ToC AI产品的收入贡献预期,高盛同时调整了对商汤的盈利预测,将2026及27年净亏损预测分别下调至9.64亿及1.98亿元人民币,并将2028至30年盈利预测分别上调2%、2%及3%。

半导体领域,高盛表示对华虹半导体的看法积极,主要驱动力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增长机遇(数据中心用PMIC、边缘AI设备用成熟节点IC)、过去几个季度高利用率支撑的定价改善、国内客户增长及“中国为中国”生产趋势带来的可持续长期需求扩张,以及随着技术节点迁移(2027年进入28nm)带来的持续产能扩张。

对于腾讯,高盛发布研报称,对腾讯控股前景信心增强,认为腾讯通过投资,护城河不断加深,凭借其独特微信生态及全球游戏资产,可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最能受惠于AI应用发展的企业之一,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701港元

上调逻辑:政策、需求与产品力共振

高盛此次大规模上调目标价的核心逻辑建立在”政策+需求+产品力”的三重共振之上。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重点行业AI Agent渗透率要达到70%的目标,为头部AI企业创造了制度性红利。

从企业基本面看,三家公司的业务表现成为估值上调的坚实基础。阿里巴巴云端AI相关收入已连续6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其47%的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为AI商业化提供了广阔场景。商汤科技2025年中期业绩呈现”三连击”:营收24亿元同比增长36%,生成式AI收入激增73%占比达77%,经调整净亏损同比收窄50%,经营现金流净流出收窄八成以上,展现出从技术驱动向商业变现的成功转型。

产品竞争力方面,高盛特别强调了企业级解决方案的全栈能力。阿里凭借覆盖模型、算力和应用的完整生态,为高盛看中;商汤通过SenseCore2.0算力平台、SenseNova6.5大模型及多行业应用矩阵,形成”交钥匙”式解决方案,显著提升客户粘性;腾讯则在游戏、社交等场景中展现出AI技术的快速落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国际机构近期也纷纷跟进上调评级。星展银行将商汤目标价从2.1港元上调至2.5港元;杰富瑞等机构对阿里的目标价调升至150-170美元区间,形成外资集体看多的市场共识。这种一致性预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科技资产正在经历从”风险折价”到”成长溢价”的估值切换

展望未来,有机构认为中国科技行业的增长将围绕三个核心变量展开:政策落地节奏、技术迭代速度和商业化能力。在政策端,”人工智能+”行动的具体实施细则将成为重要催化剂;技术端,商汤大模型迭代、阿里芯片适配进度和腾讯多模态应用创新值得关注;市场端,企业级AI、C端用户付费意愿的持续提升将决定增长斜率。

在AI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背景下,阿里巴巴、腾讯和商汤科技等领军企业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科技资产的估值锚点,为全球资本配置提供新坐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