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最新评级:比亚迪目标价下调仍喊 “买”


汇丰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深度研究报告中,重点关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头部公司比亚迪,深度报告给出了明确信号:尽管下调目标价,但仍维持比亚迪A 股、港股 “买入” 评级。

短期 “以退为进”:反内卷下的销量与利润承压

汇丰认为,比亚迪刚经历了一轮明显的盈利收缩,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消费低迷期定价疲软,渠道补贴增加;二是公司自行承担了部分自动驾驶技术的新增成本。

为了跳出 “价格战泥潭”,比亚迪主动转向 “反内卷”:放弃销量驱动的折扣策略,转而推行价格自律,聚焦价值竞争。但问题在于,国内竞争对手一边效仿比亚迪的成本控制能力,一边用更激进的新车定价抢市场。

面对这种短期压力,汇丰判断比亚迪将在 2025 年下半年采取 “以退为进” 策略,主动放缓销量增速 —— 将全年销量预期从 540 万辆下调至 480 万辆。

2026 年增长引擎:技术升级 + 垂直整合的 “王牌”


短期承压不代表长期乏力,汇丰最看好的是比亚迪 2026 年的技术爆发潜力,预计明年销量将回升至 560 万辆。

9 月 9 日推出的海豹 7(Tai 7)车型,正是比亚迪技术战略的 “活样本”:通过垂直整合能力、工程优势和规模效应,把原本只用于高端车型的先进技术与配置,直接下放至大众市场。这种 “高端技术平民化” 的打法,已经收获了双重订单红利 —— 不仅吸引了越野爱好者,更打动了看重设计、空间和智能配置的家庭用户。

汇丰认为,本质上,比亚迪的核心优势从未消失:从电池到芯片的垂直整合能力,能让它比竞争对手更快实现技术落地、更精准控制成本。而 2026 年潜在的 “重大平台技术升级”,可能会让这种优势进一步放大。

盈利韧性来源:海外扩张 “对冲” 国内压力


如果说技术升级是 “未来增量”,那海外扩张就是比亚迪当下最实在的 “盈利缓冲垫”。

汇丰给出了一组亮眼数据:2025 年比亚迪海外销量预计突破 90 万辆,较去年直接翻倍;2026 年增速还能保持在 50% 以上。更关键的是,这种增长不是 “赔本赚吆喝”—— 比亚迪在巴西、泰国、匈牙利、土耳其等关键市场布局了本地组装业务,能直接规避关税压力,保障海外业务的利润率。

从数据能看出海外业务的分量:2025 年前 8 个月,海外销量已占比亚迪总销量的 22%,而 2024 年这一比例仅为 10%。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当下,海外市场正成为支撑比亚迪销量与盈利的 “压舱石”。

估值调整:目标价降了,但上涨空间仍可观


基于国内销量的短期压力,汇丰下调了比亚迪的盈利预期:2025-2027 年净利润预期平均下调 20%,对应销量预期从 540 万、650 万、760 万辆,调整为 480 万、560 万、610 万辆。

但即便下调,汇丰对比亚迪的信心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 更新后的盈利预期比彭博一致预期高 2%-7%,核心原因就是对海外扩张的盈利韧性更乐观。

估值方法上,汇丰延续了 “分部加总估值法(SOTP)”,把比亚迪的手机部件、半导体、电池、汽车四大业务分开估值后汇总。最终给出新目标价:A 股 131 元人民币(原 143 元)、港股 144 港元(原 151 港元)。

以当前股价计算,A 股仍有 20.5% 的上涨空间,港股更是高达 33.2%—— 这也是汇丰坚持 “买入” 评级的核心依据。

核心催化剂与风险提示


汇丰给出了比亚迪值得期待的3大催化剂


  1. 海豹7等新车型的订单与销量持续超预期;

  1. 出口销量保持高速增长,海外市场渗透率提升;

  1. 腾势等高端品牌销量放量,拉高整体盈利水平。

同时也给出了需要警惕的 3 大风险


  1. 新能源汽车整体需求增长不及预期,行业景气度降温;

  1. 竞争对手在电动车及电池领域的竞争超预期,挤压比亚迪的定价权与利润率;

  1. 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或海外政策收紧,延缓比亚迪的海外建厂与扩张节奏。

短期阵痛换长期优势


汇丰的报告其实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比亚迪正在用 “短期销量增速放缓” 换取 “长期竞争格局优化”。反内卷是为了跳出价格战,海外扩张是为了打开新空间,技术升级是为了巩固护城河。

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在于是否认可这种 “以退为进” 的战略 —— 如果相信海外市场的增量与技术升级的潜力能兑现,那么当前的短期承压或许正是布局机会。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