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消费硬件的的野心浮出水面

OpenAI的硬件野望:一场AI巨头与“果链”的硬核博弈

在人工智能的云端大战硝烟未散之际,一场新的战役已在消费电子的硬件终端悄然打响。

主角不是苹果、谷歌或三星,而是横空出世的AI新王——OpenAI

这家以大模型闻名于世的公司,今年正以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向全球科技硬件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如超64亿美元的重金押注,高调收购前苹果首席设计师乔尼·艾维(Jony Ive)的AI硬件初创公司“io”,并疯狂“挖角”苹果,试图打造一款足以颠覆现有市场的革命性AI设备。

这场布局不仅是OpenAI的战略转向,更可能牵动整个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的神经。

一个全新的**“O链”**时代,或许正加速到来。

从“软实力”到“硬核入侵”

长久以来,OpenAI的核心资产在于其强大的大语言模型,其商业模式也主要围绕软件服务展开。

尽管坐拥超过8亿用户,并一度以3000亿美元的惊人估值成为行业领头羊,但正如摩根大通在首份非上市公司深度报告中所言,OpenAI的“王座”并非固若金汤。

模型的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仅仅依靠软件迭代难以构筑长久护城河。

为了打破这一“枷锁”,OpenAI的CEO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选择了一条大胆且激进的道路:软硬一体化

这条路的起点,正是他与乔尼·艾维、前苹果硬件工程副总裁唐·坦(Tang Tan)的深度合作。早在两年前,OpenAI团队便与艾维的创意团队Love From展开秘密合作,酝酿着一款“消费硬件领域前所未有的高品质产品”。

今年,这一野心正式浮出水面。

今年五月,市场传出OpenAI将以高达64亿美元的估值全资收购艾维的初创公司io,这笔全股票交易成为OpenAI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收购案。此举带来了顶级的设计与工程基因,更像一块磁石,吸引了超过20名苹果资深工程师的加盟。

这支梦之队的目标,并非重复失败的AI Pin或Rabbit R1,而是打造一款“完全崭新的事物”,它不会取代iPhone,但能成为一种全新的计算形态,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潜力。

从芯片到云端的全方位渗透

OpenAI的硬件野心远不止于消费电子终端。在外界将目光聚焦于其与“果链”的传闻时,OpenAI已在更深层次的算力基础设施上布下重兵,其目标直指产业链的最上游。

我们在此前介绍博通的文章中就已提到,OpenAI已与芯片巨头博通(Broadcom)达成一项价值100亿美元的定制AI芯片订单。此举标志着OpenAI正式加入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行列,走向自主研发**AI加速器芯片(ASIC)**的道路。

通过定制芯片,OpenAI可以针对其独特的模型架构进行深度优化,从而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并摆脱对英伟达(NVIDIA)GPU的过度依赖,解决长期困扰的算力瓶颈。

与此同时,OpenAI也在云基础设施领域寻求多元化。除了与微软Azure的深度绑定,公司还与甲骨文(Oracle)签署了一项为期五年、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合作协议,并从2027年开始生效。这项史无前例的巨额交易,是OpenAI宏大Stargate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总投资高达5000亿美元,旨在建设覆盖全美的AI数据中心,总容量达4.5吉瓦

这表明OpenAI正在为未来几代超大型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提前锁定并囤积海量的计算资源。

从“果链”到“O链”的产业迁移

OpenAI的硬件野心,也让市场将目光投向了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业的核心腹地——中国供应链。

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发布重磅消息称,OpenAI已与中国“果链”龙头企业立讯精密达成战略合作。尽管立讯精密对此传闻未予正面回应, 但已有产业链人士证实,OpenAI已就具体项目与国内供应链展开合作。报道指出,立讯精密已获得至少一款设备的组装合同,而同样为苹果代工AirPods、HomePod等产品的歌尔股份,也可能被邀请为OpenAI的首款硬件产品提供扬声器模块。

这一系列传闻并非空穴来风。OpenAI选择与“果链”企业合作,其逻辑链条清晰且强大:

  1. 1. 成熟的制造能力:苹果供应链是全球最顶尖、最成熟的消费电子制造体系,其在精密制造、品控管理和大规模量产方面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右。OpenAI作为硬件新兵,复用“果链”资源能够迅速填补自身在硬件制造上的短板。

  2. 2. 人才与经验:乔尼·艾维、唐·坦以及数十位苹果前工程师的加盟,意味着OpenAI的硬件团队对“果链”的运作模式了如指掌。他们知道如何与这些供应商高效协作,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

  3. 3. 市场情绪:OpenAI的硬件布局,正值消费电子板块进入新品密集发布期和量产高峰期。这一利好消息迅速点燃了市场热情,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多只消费电子概念股应声走强。分析师普遍认为,AI行情正在从云端向终端侧延伸,为端侧设备、算力芯片等带来更广泛的投资机会。

从“果链”到“O链”,这不仅是供应链名称的更迭,更是一场新旧王者的博弈与未来产业主导权的争夺。

如果OpenAI的AI硬件能够成功,它将成为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范式的新物种,为相关供应链企业带来巨大的增量空间。

通往“王座”之路并非坦途

然而,OpenAI的硬件之路并非坦途。摆在它面前的,是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

  • 产品形态的未知数:奥尔特曼虽然宣称新产品将是“前所未有”,但消费者是否会买单仍是未知。毕竟,苹果用了十余年才建立起iPhone的生态霸权,而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颠覆者”,如谷歌眼镜、Meta的VR头盔等,都未能掀起真正的浪花。

  • 独特的治理结构:摩根大通的报告指出,OpenAI由非营利组织控制的独特结构,正在成为其发展的“隐形枷锁”。这种复杂的股权安排可能导致未来商业决策的滞后和风险,甚至可能影响关键融资的到位。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前高达400亿美元的融资中,有200亿美元的到账,是以“公司在年底前完成对‘经济瀑布’的资本重组”为前提条件的。

尽管如此,OpenAI的硬件布局依然是人工智能与消费电子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

它背后所蕴含的,是AI巨头对自身业务边界的重新定义,以及对未来人机交互方式的深刻思考。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盲目追逐短期热点,不如深入研究那些在新一轮AI浪潮中,凭借技术、产能和客户资源优势,能够从“果链”成功向“O链”迁移的潜在标的。

想深入了解 AI 芯片的最新动态、挖掘更多投资机遇吗? 持续关注【方舟投研】,我们为您提供专业、深度的科技与投资分析,助您把握时代前沿,乘风破浪!

内容标签:

#OpenAI #AI硬件 #消费电子 #立讯精密 #博通 #甲骨文 #AI #科技 #投研 #硬件供应链 #美股

# OpenAI获千亿投资!AI、能源、芯片…看好哪些?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