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光伏业务承压,饲料恐难挽救双主业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作为国内光伏与农牧双主业布局的龙头企业,通威股份曾凭借在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规模优势,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光伏行业迎来周期性调整,叠加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路线迭代等多重因素,通威股份的发展路径逐渐显现挑战。
从业绩波动到战略调整,从产能布局到资本运作,这家行业巨头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客观剖析其面临的困境,不仅有助于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逻辑,更能窥见整个光伏行业,在快速扩张后的深层矛盾,给行业带来思考与借鉴。
行业周期与产能博弈,供需失衡带来盈利压力
据财报披露,通威股份聚焦农业与新能源两大主业,构建起“农业(渔业)+光伏”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经营格局。
农业板块中,通威股份的核心业务为水产饲料、畜禽饲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设立80余家涉足饲料业务的分子公司,采用“就地生产、覆盖周边销售”的运营模式,为养殖户提供技术、金融等高效配套服务。
get?code=YzY3OTIzNjUzMjY3ZGY0ZDAyNDkwMDkwZTQwZjU0MzUsMTc1ODQ5OTg3MDE0NQ==
围绕饲料主业,公司还拓展了育种、养殖、动保、食品加工及贸易等业务,进一步健全产业链布局。
新能源领域,通威股份主要从事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针对行业阶段性供需失衡引发的经营压力,公司自去年起便提出“戒骄戒躁,穿越寒冬”的策略,持续深耕内部管理,严格把控财务风险,不断优化精益管理体系,推动各业务环节的经营指标实现进一步改善与提升。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余额约332.29亿元,可有效支撑日常资金周转需求。
与此同时,公司储备了多元融资工具,银行授信额度充足,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渠道始终保持畅通,在充分保障流动性安全的基础上,还具备融资利率、期限等多方面的突出优势。
光伏行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征,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中游制造环节产能扩张节奏,与下游装机需求变化共同影响行业盈利水平。通威股份作为上游硅料与中游电池环节的头部企业,其业绩表现与行业周期高度绑定。
2025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405.09亿元,同比下降7.51%;归母净利润为-49.5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58.35%。其中,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为亏损23.63亿元,较一季度环比减亏。
从行业数据来看,前些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快速增长,带动多晶硅价格持续走高,行业呈现高景气度,通威股份也在此期间实现业绩高增。
但近年来,全球多晶硅产能集中释放,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产能远超同期全球光伏装机对应的硅料实际需求,产能利用率较低,供需失衡问题凸显。
通威股份的产能虽占据全球一定比例,但受市场需求限制,产能利用率有所下滑,部分生产线面临阶段性闲置。供需关系变化直接引发价格调整。各类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其中电池环节因技术路线竞争激烈,价格跌幅明显。
受此影响,通威股份主营业务盈利承压。尽管公司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控制成本支出缓解压力,但业绩亏损仍较为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产能过剩并非通威股份个例,而是全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在行业扩张周期中,企业基于对未来需求的乐观预期加大投资,而需求增长不及预期时,产能过剩问题便会集中爆发。
据分析,通威股份的困境,本质上是行业周期性调整与企业产能布局节奏错位的结果,而非单纯的企业经营失误。
战略选择与竞争格局,技术迭代下的路径挑战
在光伏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企业的战略选择直接影响长期竞争力。通威股份在技术路线、产业链布局及竞争合作关系上的决策,既体现了其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也面临着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技术路线选择方面,通威股份长期以传统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在硅耗、电耗等成本控制指标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随着颗粒硅技术逐渐成熟、N型硅料需求占比提升,公司在高端产品布局上略显滞后。
get?code=ZTEyNGYwZDJkNzEwYzA5MzJhOTg4MTAyZTAzNzc2NGYsMTc1ODQ5OTg3MDE0NQ==
尽管公司已启动颗粒硅项目研发与建设,但项目落地与产能释放仍需时间,短期内难以改变技术路线上的被动局面。
而在产业链布局方面,通威股份从硅料、电池环节向下游组件延伸,旨在打造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分散单一环节风险。然而从实际数据来看,下游组件环节面临的海外贸易壁垒、品牌渠道竞争等问题,增加了公司经营复杂度。
组件业务毛利率较低甚至出现亏损,未能有效对冲上游硅料环节的亏损,产业链协同效应未达预期。竞争合作关系方面,通威股份与行业其他头部企业的关系随市场变化调整,也对其竞争格局产生影响。
早期公司与部分企业在硅料供应上保持合作,共同应对行业竞争;后期随着通威股份业务拓展,与不少企业形成直接竞争,合作关系逐渐转向竞争。行业头部企业凭借全产业链规模优势,在市场占有率上,对通威股份相关业务形成挤压。
与此同时,公司与部分企业在技术合作、产能协同上的尝试,尚未形成稳定的竞争优势,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经营压力。
资本运作难掩财务风险,规模扩张下的资金考验
光伏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建设、技术研发均需大量资金投入。通威股份在快速扩张过程中,资本运作与财务状况面临多重考验,既影响短期经营稳定性,也制约长期发展潜力。
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近年来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规模持续增长,大规模投资背后是债务规模的快速攀升,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
get?code=MWZlYjEzNDJhYjliZGZiZjUwZTM3YzcyNzg2YzBiYWIsMTc1ODQ5OTg3MDE0NQ==
高额债务带来的利息支出压力显著,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尽管公司目前货币资金余额较为可观,短期偿债能力暂无忧,但长期来看,高负债模式若不能伴随盈利改善,可能加剧财务风险。
资本运作层面,公司近年来的融资与投资计划面临市场环境变化的挑战。此前推出的定增计划,拟用于扩建高纯晶硅项目,以提升N型硅料产能占比。
但受资本市场波动、行业估值下行影响,公司撤回定增申请,导致产能扩张计划缺乏资金支撑,技术路线转型节奏放缓。
此外,公司计划收购润阳股份控股权,试图通过整合同行产能、技术资源,强化电池环节竞争力。但润阳股份自身面临技术迭代压力,且存在一定有息负债,收购事项因交易各方对估值、整合方案的分歧,仍处于磋商阶段,存在调整或终止风险,战略布局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需要客观看待的是,资本运作的挑战并非通威股份独有,光伏行业在周期调整阶段,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投资决策趋于谨慎已成普遍现象。
通威股份的财务压力,更多是行业扩张期“高投入、高负债”模式的阶段性体现,而非企业财务状况的根本性恶化。也就是说,通威股份在借助资本扩张的同时,也许防范相关风险。
结语
实际上,通威股份当前面临的困境,是行业周期性调整、技术路线迭代与企业战略转型叠加的结果,既有行业共性问题,也有企业个体选择的影响。从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来看,其收入下滑、亏损扩大的经营压力明显,但二季度也展现出一定环比改善势头。
对于通威股份而言,当前的挑战既是压力,也是调整战略、优化布局的契机。
未来,通威股份或需更精准地把握行业趋势,平衡产能扩张与需求增长的节奏,强化技术研发与成本控制能力,同时理性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寻找稳定发展的路径。
期待在经历行业周期调整与自身战略优化后,通威股份若能抓住转型机遇,仍有望在光伏行业的长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