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消息|长风药业通过港交所聆讯

据港交所 9 月 22 日披露,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 “长风药业”) 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中信证券及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长风药业成立于 2007 年,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专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哮喘、COPD及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巨大。据估计,目前全球有将近 25 亿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预计该数字日后还会增加。2024 年,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估值为 999 亿美元 (约人民币 7,292 亿元),预计到 2033 年将达到 1,572 亿美元 (约人民币 11,47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5.2%。

招股书核心摘要

本次 IPO 拟募资主要用于核心管线研发、生产基地扩建及商业化能力提升。

一、核心管线:锚定高需求专科领域,研发进度领跑


招股书显示,公司构建了包含 16 款在研产品的管线组合,其中呼吸科领域占比超 60%,聚焦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高发疾病,匹配中国 2.5 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需求:

  • 后期核心产品:重组人干扰素β1b 雾化吸入溶液(用于病毒性肺炎)处于 III 期临床,为国内首个雾化给药的干扰素类生物药,较传统注射剂型安全性更优;盐酸左沙丁胺醇吸入粉雾剂(哮喘治疗)已完成 III 期临床,预计 2026 年提交上市申请。

  • 改良型新药突破:针对吸入制剂递送效率低” 行业痛点,开发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雾剂采用独创多单元给药技术,肺部沉积率达 42%(行业平均不足 30%),目前处于 II 期临床。

  • 皮肤科补充布局:两款湿疹治疗小分子创新药进入 I 期临床,采用局部给药技术降低全身副作用风险,瞄准国内超 600 亿元皮肤病药市场。

二、技术平台:干粉吸入制剂构筑核心壁垒


公司以干粉吸入制剂(DPI)为核心技术支点,形成三大差异化优势,招股书披露相关技术已获 32 项中国专利、11 项国际专利:

  • 制剂技术:自主研发微粉化 载体吸附” 工艺,使药物粒径控制在 1-5μm 最优沉积区间,稳定性较同类产品提升 倍以上。

  • 给药装置:联合高校开发的主动式干粉吸入器,适配不同肺功能患者,老年群体使用依从性达 89%(行业传统装置约 65%)。

  • 平台延展性:可快速迁移至抗生素、生物药等多品类吸入制剂开发,目前已衍生出 5 款基于同一平台的在研产品,研发周期较行业缩短 12-18 个月。

三、商业化能力:已实现营收规模化,渠道覆盖纵深


招股书显示,公司已通过仿制药上市实现现金流闭环,2024 年营收达 4.2 亿元,其中两款吸入制剂产品贡献超 80% 收入:

  • 上市产品表现: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祛痰药)市占率达 7.3%,位列国内第三;布地奈德混悬液(哮喘治疗)进入 18 个省份医保目录,2024 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56%

  • 销售网络布局:构建医院 院外” 双渠道,覆盖全国 30 个省份的 2100 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建立长期配送合作,院外药房终端超 5000 家。

  • 生产产能保障:拥有江苏泰州、浙江绍兴两大生产基地,其中 DPI 生产线通过欧盟 GMP 认证,年产能达 1.2 亿剂,可满足未来 3-5 年产品上市需求。

四、行业机遇:瞄准千亿吸入制剂市场,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根据招股书援引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吸入制剂市场规模 2024 年达 1120 亿元,2019-2024 年复合增长率 18.7%,但存在显著进口替代机遇:

  • 竞争格局:外资企业占据 72% 市场份额,其中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合计占比超 50%,国产企业以仿制药为主,创新型本土企业稀缺。

  • 政策驱动:国家药监局出台《吸入制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加速不合规产品出清;医保谈判持续将创新吸入制剂纳入报销,推动临床渗透率提升。

  • 公司定位:凭借仿制药创收 创新药攻坚” 模式,有望成为国内呼吸科领域首个实现 仿创结合” 的上市企业,招股书预测 2028 年核心创新药上市后年销售额有望突破 15 亿元。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