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ETF的筛选逻辑
最近半年,也一直在关注创新药板块,但板块内标的轮动还是难免会人应接不暇,虽说龙头好辨认,但真正拿得住的,又有几个。就接着今天的话题,聊聊创新药的指数基金(主要是ETF),该怎么选。
etf,其实大差不差,主要都是哪几个维度,规模、费率、跟踪误差等等。当然,标的指数如果有特色的编制方案上差异,倒是可以另当别论,这个我排在后面说。
说起A股的创新药ETF,这几年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赛道,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创新药板块像打了鸡血一样,港股那边直接拉出20倍牛股,A股这边恒瑞医药他们也跟着水涨船高,估值重塑的节奏感十足。想想看,前两年医药集采砍价砍得大家直叫苦,现在政策一松绑,医保续约规则刚落地,创新药的出海BD(商务拓展)又创下新高,上半年A股21家创新药公司营收直接翻了42%,这不就是“长坡厚雪”的经典案例吗?
但热点归热点,选ETF可不能光看热闹,还得从上面说的三个硬指标入手。
要我说,选的时候先看规模,这玩意儿大点好,流动性强,不容易被大单砸出水花。像银华创新药ETF(159992),规模早几年就破百亿了,现在估计还稳稳的在百亿级别晃荡,成交额一周能冲23亿,买卖起来顺溜得很,散户小单子随便进出,不会卡壳。反观一些小弟,规模才几亿,换手率高是高,万一市场一抖,流动性就跟不上,容易滑点吃亏。规模大还能分散风险,基金经理不敢太浪,持仓稳当,适合咱们这种想躺赢的普通人。
当然,规模大不等于完美,得再瞧瞧综合费率,这可是每年咬你一口的隐形杀手,包括管理费、托管费啥的,总和低点才能多留点钱在兜里。创新药ETF里,广发创新药ETF(515120)在这块儿做得挺接地气,综合费率也就0.5%左右,算得上低费率代表,跟踪中证创新药指数,成本控制得死死的,不会让你觉得在给风投上贡。相比之下,有些港股通相关的ETF,费率稍高点,0.6%-0.7%之间,因为跨境操作多,托管啥的贵了些,但如果你看好港股那边的生物科技爆发,它这点溢价也值。
话说回来,费率低不低还得看你的持仓周期,长线党当然挑最低的,天弘创新药ETF(517380)就挺亲民,费率0.4%出头,最近逆市涨1.7%,市场情绪修复时它总能跟上节奏,不拖后腿。短期投机的话,费率高点无所谓,但长期看,0.1%的差价复利下来,能省出一顿大餐的钱呢。
最后,跟踪误差这关可不能马虎,这东西小了才说明ETF跟指数贴得紧,不会让你买了个“山寨版”。理想状态下,误差控制在0.5%以内最好,华宝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在这儿表现不错,误差常年徘徊在0.3%左右,成分股覆盖港股生物制品和化学制剂,权重分散,跟着恒生沪深港创新药指数走得稳当,不会因为某个CXO公司波动就把你带沟里。易方达中证创新药ETF(516080)也靠谱,跟踪误差0.4%级别,成分股前十大权重才48%,不像有些港股指数集中度高达70%,一两个大佬咳嗽全场都感冒。近期热点一闹腾,特朗普那边传闻要卡中国药品审查,创新药指数9月10日直接深V,港股百济神州他们重挫,但盘中反弹超5%,这时候跟踪误差小的ETF就显神了,银华和广发这些大块头基本原封不动复制了指数的韧性,小误差意味着你少吃冤枉亏。
总的来说,选ETF就这三板斧:规模大点保流动性,费率低点省成本,误差小点跟得准,结合你自己的风险胃口,纯A股的挑中证创新药系列,爱港股的就上港股通的,最近出海和政策双buff加持,创新药这波行情还没走完,赶紧挑好了上车吧。
现在说说这些创新药指数的编制方案,最近热点一炒,CXO公司被剔除的新闻满天飞,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8月11日刚修订规则,直接把CRO、CMO、CDMO这些外包服务商踢出去,“提纯”成纯研发型创新药企业,这下子指数更精准了,聚焦生物制品和化学制剂,权重前两大行业就占了84%,前十大股集中度飙到74%,弹性大得很,难怪今年涨了121%,港股生物科技公司像信达生物、康方生物这样的小鲜肉权重拉满,一有BD好消息就蹦跶起来。但这也意味着波动性高,受大单影响大,适合追热点的激进派。
反观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931152),这家伙稳如老狗,从沪深两市挑50只市值靠前的创新药研发公司,化学制剂占46%、CXO占21%,还带点疫苗和中药的调味,成分股分散,前十大才46%权重,波动率和最大回撤都是同类里最低的,今年涨了44%,跟沪深300医药指数比,它更偏成长中小盘,平均市值315亿,中位数167亿,成长属性满满,但因为链条完整,包括恒瑞医药这样的成熟大药企和药明康德CXO,抗风险强,适合稳健党。热点来了它不慌,9月那波深V,它低开高走韧性十足,营收增长42%的基本面撑腰。
再看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这是个港股通专属的,选股范围窄,就在港股通标的里淘,生产端药企也算进来,不光研发,权重上其他生物制品47%、化学制剂37%,比恒生版多点外包味儿,但集中度也高,68%,今年收益跟港股通创新药差不多,估值历史低位,弹性不输,但覆盖面小点,非港股通标的进不来,像有些纯港股Biotech就错过了。
相比之下,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931409)野心大,横跨沪深港三地,A股龙头加港股生物科技,大中盘均衡,制药占大头,研发支出占比8.7%,ROE低但成长潜力足,前三大行业94%,今年涨势中规中矩,但出海BD热点一爆,它跨市场布局就显优势了,不像纯A股的中证版受关税影响小点。
另一个中证港股创新药指数(931787),纯港股不限通,偏研发型Biotech,盈利容忍度高,弹性最大,今年涨65%,但风险也大,成分股多新兴公司,短期热点如IL-2潜力药一炒就飞。
国证系列和中证港股通版在选股上都限港股通,区别是国证多生产端,中证港股通剔CXO后更纯,但恒生沪深港版不限通,覆盖广,成分股从三地挑,制药50%、生物科技次之,研发占比7.2%,今年表现亮眼,但集中度中不溜,适合均衡配置。
对比下来,这些指数特色鲜明,中证创新药像个稳重大哥,链条全覆盖,分散风险,适合内需旺盛的A股党;恒生港股通和中证港股通版像潮牌,提纯创新药后弹性爆表,但集中高,热点如PD1/VEGF双抗一热就冲天,9月特朗普传闻砸盘后反弹也最猛;国证港股通夹在中间,生产加持,估值低位,跨不了非通标的但流动性好;沪港深版则是混合体,三地联动,出海BD金额创新高时它最吃香,上半年H股营收涨10%,政策技术三箭齐发,未来潜力大。这些不一样的地方,直接决定了ETF的脾气,中证版低波,港股版高beta,近期热点下,纯研发指数涨得欢,但长期看,链条完整的更耐嚼。
总之,指数特色抓住了创新药从“吞金巨兽”到“现金奶牛”的转变,选的时候结合热点,短期追港股纯药,长期抱A股全链,别忘了规模费率误差这三坑,玩转了它,创新药这万亿赛道,你也能分杯羹。话说回来,医药牛市历来长,错过这波,下一波还得等几年,赶紧行动吧!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