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涌向AI,谁来买单?
如果说2025年最大的投资热词是“AI”,恐怕没人会反对。从华尔街到硅谷,从深圳到新加坡,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资本市场的热钱,就像赶集一样蜂拥而至。只要跟AI沾点边,哪怕是帮AI搬桌椅的公司,股价都能翻几倍。问题是,这股热钱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最后谁来买单?
要理解今天的AI热潮,我们不妨先看一个美国小镇的故事。美国北达科他州有个地方叫Ellendale,常住人口才一千来人。镇上原本的标志性建筑是教堂和粮仓,如今却多了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庞然大物:号称能耗和规模比肩十个沃尔玛超市的AI数据中心,总投资高达150亿美元【1】。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大约等于该州全年GDP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当地人辛辛苦苦一年种的粮、卖的牛,全加起来,也比不上这一个数据中心的造价。于是,镇上原本平静的生活突然和全球AI浪潮绑在了一起。对他们来说,这是“天堂”还是“鬼城”的前奏,谁也说不准。
这正是AI投资的写照:前景看似无限,账本却未必划算。根据贝恩咨询的估算,到2030年,要想把今天的AI基建投资收回来,全球AI行业需要创造2万亿美元的年收入。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和英伟达六家公司2024年的营收总和,还要再多一点。而摩根士丹利的测算显示,去年整个AI产业的收入不过区区450亿美元。收入和投资之间,差着几十倍的鸿沟。这就像你开了家奶茶店,日营业额130万,但先租了个一年要交600万房租的铺子。这种商业模式能玩得转么?相信每个投资者有自己的见解。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19世纪的英国,铁路狂热席卷全国,短短十几年修了几千公里铁轨,占到GDP的7%以上。但问题是,运力远远超过需求,票价一降再降,很多铁路公司血本无归。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电信公司埋下数以百万公里的光纤,幻想互联网流量每100天翻一倍。结果发现,实际增长速度只是每年翻一倍,差距足以压垮整个行业。泡沫一破,巨头接连倒下,埋在地下的光纤沉睡十几年才被重新启用。今天的AI数据中心,是否也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光纤”?
投资AI行业的另一大风险在于“更新换代太快”。光纤电缆至少能用几十年,而AI芯片的生命周期只有三到五年。新一代芯片一出,旧货就贬值得像二手手机。更糟糕的是,每一代大模型的训练成本都比上一代贵三到五倍。GPT-5的发布,花了比GPT-4高得多的成本,却被市场普遍评价为“增量升级”,没有带来革命性突破。这意味着,成本曲线和收入曲线正渐行渐远。AI公司要么不断烧钱“堆料”,要么冒着被淘汰的风险停下脚步。这不是良性循环,而是资本的消耗战。
当然,支持者也有他们的逻辑。微软、亚马逊、谷歌这样的巨头,现金流丰厚,不愁短期亏损。他们相信,AI最终能像电力一样改变世界。一旦AI真的能替代大量白领工作,提高生产率,那节省下来的成本就足以覆盖今天的巨额投入。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甚至发出豪言,训练AI模型是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日常应用的市场会更大。问题是,这些设想目前停留在“如果”阶段。MIT的研究发现,95%的企业在AI上的投资迄今没有产生任何回报【2】。芝加哥大学的研究更是冷冰冰:在丹麦7000家使用AI聊天机器人的企业里,工资、工时和产出没有显著变化【3】。用大白话来说,公司投资AI,有点像家里买了跑步机。以为会带来健身效果,结果却是摆在客厅吃灰尘,最后成了晾衣架。
在资本疯狂涌入的过程中,风险结构也在悄悄积累。比如美国有一家叫做CoreWeave的公司。该公司2017年还是一家挖以太坊加密货币的小型矿场,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AI基建巨头。它签下了超过420亿美元的服务器租赁合同,但背后是150亿美元的债务和560亿美元的长期租赁义务。更棘手的是,它的客户合同大多只有两到三年。也就是说,资产负债的错配严重,一旦租户退场,它就可能步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类似WorldCom那样倒闭公司的后尘。
那投资者该怎么看待这一切?历史告诉我们,真正赚钱的往往不是第一批冲进去的人,而是能熬过泡沫的人。互联网最终改变了世界,但99%的“宠儿”倒在了路上,只有亚马逊、谷歌等少数幸存者笑到了最后。AI的长期前景或许确实光明,但短期内,绝大多数企业和投资人可能不得不交学费。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更现实的做法,是保持冷静,不要因为“害怕错过”就盲目追高。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避免在泡沫顶点成为最后一棒接盘侠,才是聪明投资的基本功。
AI投资热潮,本质上就是一场豪赌。赌赢了,人类社会未来几十年的生产率会大幅提升,全球GDP多出一个大蛋糕;赌输了,那些耗资数千亿的数据中心,可能会变成资本市场的“墓碑”。热钱可以涌向AI,但买单的,很可能是最后一批在顶点跟进的投资者。
参考资料:
【1】WSJ, Spending on AI Is at Epic Levels. Will It Ever Pay Off?, Sept 25, 2025. 【2】MIT, Why most companies see no return on AI investments, 2025.【3】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Effect of AI Chatbots on Worker Productivity, 2025.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