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泰车联港股上市背后:左手智能座舱,右手押注具身智能

2025年9月30日,中国智能座舱领域的领军企业——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02889.HK)正式于港交所挂牌上市。这不仅是一次资本的盛宴,更是中国智能汽车供应链价值升维的关键信号。当市场将目光聚焦于其7.3%的市占率与翻倍的营收时,我们更应看到,博泰车联正以舱驾一体与具身智能为双翼,撬动一个远超座舱本身的、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稳固根基:智能座舱领域的隐形冠军

任何宏大的战略转型都需要坚实的根据地。博泰车联在智能座舱领域构建的多维护城河,为其向更高阶智能领域进军提供了坚实基础。

市场地位方面,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博泰车联在中国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以7.3%的份额稳居本土前三,服务网络覆盖超50家车企、200款车型,客户群体从豪华品牌到自主新势力均有布局。

技术壁垒上,博泰车联与高通形成深度绑定,基于骁龙8295芯片的解决方案定点数量位居国内第一,率先实现高端算力在量产车型的落地。更重要的是,其“硬件+软件+云端”的全栈自研能力,使其从被动适配者转变为产品定义的共同参与者,能够为保时捷定制中国专属系统、为国产高端品牌开发特色功能,建立起远超硬件供应商的客户粘性。

股东生态同样构成核心竞争力。小米、东风、一汽及多家国资机构组成的“全明星股东”阵容,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带来稳定的订单流、供应链协同和政策资源对接,形成难以复制的战略优势。

战略进阶:“舱驾一体”卡位下一代电子架构

在巩固智能座舱领先地位的同时,博泰车联已将战略重心延伸至“舱驾一体”领域,这步棋的背后是对汽车产业底层逻辑变革的精准把握。

汽车电子架构正经历从“分布式”到“域控制”再到“中央计算”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作为独立系统,造成算力浪费且难以实现场景协同。而“舱驾一体”通过中央计算平台整合座舱与智驾的算力、算法和数据,实现“一车一脑”,已成为行业共识的技术方向。

博泰车联对此早有布局。2023年与纵目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双方从底层架构入手,将博泰车联在座舱域的交互设计与多屏协同能力,与纵目在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上的算法优势深度融合。这种协同可实现智能场景联动:当智驾系统识别复杂路况时,座舱自动切换至驾驶专注模式;当座舱检测到驾驶员疲劳时,智驾系统主动提升预警等级。通过这种跨域协同,博泰车联成功从“座舱供应商”升级为智能汽车“大脑”提供者,重构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定位。

 未来视野:“擎感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广阔空间

当行业还在追赶“舱驾一体”浪潮时,博泰车联已将目光投向更具想象空间的“具身智能”领域,其自研的“擎感大模型”成为这一布局的核心引擎。

“擎感大模型”已超越传统车机语音助手范畴,演进为具备持续学习、多模态感知和决策能力的通用AI平台。它能通过分析驾驶员行为习惯、车辆运行数据和环境信息,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质变,例如根据通勤习惯提前规划路线、通过语音语调判断情绪并推送相应内容。

这种通用AI能力具备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博泰车联在高性能域控制器上积累的AI算力调度、低功耗控制和实时响应技术,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正如特斯拉将汽车技术复用至人形机器人,博泰车联的技术储备同样支持跨域迁移——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赋能机器人环境感知,低功耗算力方案能延长机器人续航,“擎感大模型”则可成为机器人的“智能大脑”。

目前,博泰车联正通过全球化布局加速技术落地。欧洲的保时捷项目验证了其技术的国际标准适配性,东南亚研发中心则瞄准当地新兴的智能终端市场,将经过汽车场景锤炼的AI技术与硬件方案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随着从“解决方案供应商”向“多场域智能生态枢纽”的战略升级,随着未来高端产品占比提升,特别是随着海外市场的打开,市场有望重新认知其成长逻辑,博泰车联未来上升空间现在可能还无法想象。

 博泰车联的港股上市,是其作为智能座舱龙头价值被资本市场定价的开始,但远非终点。它的真正故事,在于如何以座舱为根据地,以AI大模型为引擎,将技术边界拓展至舱驾融合的大算力时代,乃至星辰大海般的“具身智能”新世界。其港股之旅,正是观察中国科技企业如何从产业追随者迈向技术定义者的绝佳样本。前方的征途固然挑战重重,但其展现出的战略前瞻性与技术纵深,已为投资者勾勒出一幅充满信心的未来图景。 $博泰车联(02889)$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1

  • 推荐
  • 最新
  • 硕果累累234
    ·10-04 19:14
    看看这股东背景,就知道公司有多牛[微笑]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