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看多A股,但适度调整科技股持仓

关于A股,我的看法是:现在A股处在牛市的中期阶段,战略上继续看多做多,结构上稍作调整,降低高估值科技资产的持仓占比,把重心向低估值科技、顺周期、大消费倾斜。当前海外股票市场(欧美日市场)屡创新高,但国际金价却同步创出历史新高,这种反常的现象警示我们:当今国际金融市场暗流涌动,悲观者持续避险,贪婪者继续疯狂,若接下来海外市场发生意外动荡,我们不应动摇,因为A股和海外市场的底层逻辑不完全一样。

A股的底层逻辑是政策支持风险偏好恢复,具体而言是:“稳股市”的政策要求、类平准基金入市、中长资金(保险、养老金)入市、居民存款搬家、“反内卷”政策预期、中美贸易谈判的影响脱敏等,而海外股市的底层逻辑是流动性泛滥导致的资产泡沫、AI宏大叙事、通胀未消退的背景下美联储带头重新开启宽松周期,海外市场屡创新高,但也在不断累积风险,通胀失控、经济衰退或AI泡沫破灭都是巨大风险。A股是“再通胀”交易——价格通缩向价格恢复的预期,海外市场是“滞涨”交易——通胀粘性加经济增长乏力的预期。我们需要认识到两者之间本质的不同。

截至9月30日,沪深300指数的PE-TTM为14.42倍,标普500指数的PE-TTM为29.70倍,恒生指数的PE-TTM为12.13倍,创业板指数的PE-TTM为45.44倍,科创50指数的PE-TTM为192.67倍,纳斯达克指数的PE-TTM为43.29倍,恒生科技指数的PE-TTM为24.56倍。

策略上,我们继续定投布局或持有核心资产,开始减仓估值来到危险值的科技龙头,关注低估值资产、关注AI产业链中下游、关注顺周期、关注消费。

上文分析了A股的底层逻辑,港股与之类似,不同的是,港股受美股影响更大。若问我美股、港股、A股谁最先“见顶”?我一定回答:“美股”!但港股便是其次了。原因是:本轮牛市周期中,港股先于A股启动,港股启动于24年2月,A股启动于24年9月。另外,港股的估值修复更充分,恒生指数“估值山”已经达到了66米,而沪深300指数的“估值山”才49米。第三,当美股调整时,A股扛风险的能力强于港股,特别是宽基指数。

不过,港股相较美股仍有估值优势,特别是作为核心资产的恒生科技指数,目前的滚动市盈率只有25倍不到,对比纳斯达克指数43倍的PE,若美股科技股调整,不排除有机构资金向港股科技做高低切换。

我们的策略是:在港股大盘(恒生指数)估值山到达危险值之前,我们依然看多港股,重点关注恒生科技,继续关注恒生消费,恒生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任何时候,都不要重仓全仓梭哈一个赛道,敬畏市场风险,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是风险管控,而不是利益最大化。以上信息不作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