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黑色星期五:再现高台跳水,AI要挤泡沫了?
美东时间10月10日周五,美股市场经历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黑色星期五”。
早盘,三大股指还在历史高位附近拉锯,投资者仍在AI信仰和高估值焦虑中寻找平衡。然而,临近午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却将这脆弱的平衡瞬间击碎。市场神经被“关税风暴”和“美府永久性裁员”两大重磅利空连环引爆,恐慌情绪以几何级数蔓延,最终酿成了纳指暴跌3.56%、标普500大跌2.7%的惨烈局面。
标普500指数直接“一口气吐回”了过去十多天的所有涨幅,全板块抛售潮汹涌而至。这场景,与半年前那次令多头心悸的“四月暴跌”行情如出一辙。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市值暴增16万亿美元、创下34次历史新高的牛市,在一日之内瞬间切换到恐慌模式?这仅仅是短期的情绪宣泄,还是预示着那悬在华尔街头顶的“AI泡沫”要开始挤压了?
除了阅读文章之外,方舟投研邀请大家加入我们的交流社群,相关的行业话题或者公司群内会深入探讨。
我们会对互联网、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与行业进行持续跟踪、热门事件的观点解读等,
这些独家研报内容都会在发布在【方舟投研】的公号,并第一时间分享到交流社群。
表面上的导火索——美府的“内忧外患”
表面上,是两大核心利空在短时间内叠加,打破了市场的微妙平衡。
第一个引爆点是中美贸易关系的骤然恶化。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大幅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紧接着中国方面的反制措施也迅速跟进,贸易紧张局势瞬间升级。这对于全球供应链和跨国企业利润的影响,令市场立即提高了警惕。
但真正将恐慌推向高潮,将市场情绪从“警惕”推向“溃逃”的,是白宫预算办公室(OMB)主任稍后发布的重磅消息:特朗普政府已开始在政府停摆期间实施大规模的永久性裁员(RIF)。在经济数据向好、企业盈利预期高企的背景下,政府部门的“永久性裁员”无疑给市场投下了一颗硬核炸弹,成为压垮多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深层矛盾—积压已久的“高估值焦虑”
方舟投研认为,以上仅为表面原因,此次急跌的深层原因绝非仅此,它们更像点燃华尔街长期以来积压的“高估值焦虑”的导火索。
过去数周,方舟投研已更新多期美股公司,尤其是科技、AI及MEME股等高风险板块的公司,我们持续关注到散户FOMO的追涨情绪持续推动着股价上行,以及标普500指数迭创新高的背后,几家AI巨头左脚踩右脚式的“内循环增长”,华尔街的警示声音却越来越高。
美国内循环 源:方舟投研公号
核心矛盾点,开始直指“AI投资”的价值。
市场普遍相信AI将带来企业业绩的优异趋势,但质疑声也在升温:企业在AI上的巨额投入,究竟何时才能有所回报?这种心态加剧了人们对这波由“七巨头”驱动的涨势正逼近临界点的担忧。早在此前,市场就多次传出对美股的高估值与“AI泡沫”的担忧。
“裁员”与“贸易摩擦”的外力催化,最终使得原本积压在科技、高风险板块的焦虑集中爆发,最终演变成全盘性的、不计成本的恐慌性抛售。
关键问题——泡沫是否要挤破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泡沫已经开始破裂?
下周开始,市场就会基于这个问题迎来一次关键的“大考”:第三季度财报季。
届时,摩根大通公司及其他美国大型银行将率公布财报数据。
有卖方分析师预计,标普500三季度利润同比增长仅为7.2%,这将是八个季度以来的最慢增速。在三季度财报季中,投资者和分析师们势必将对一个类目进行格外审视:资本开支,尤其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部分。
数据显示,美国超大市值公司的AI支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达到惊人的1.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超过去12个月“科技股七巨头”合计的3090亿美元资本开支。
Wells Fargo Investment Institute的全球市场策略师Scott Wren此前表示:“在未来几年里,需要将其人工智能投资货币化的不止是少数几家超大市值公司。对许多公司而言,目前人工智能还是成本而不是收入来源。或许现在还不是重大阻力,但未来会成为问题。”
亿万富豪Paul Tudor Jones也曾发出警告——若当下泡沫破裂可能“甚至比1999年更具爆炸性”——华尔街的基调已不再是单纯的乐观。
方舟投研会在下周,陆续更新三季度财报分析相关的内容,请保持关注。
当下美股市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临界点:一边是AI技术变革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另一边是巨额资本开支对企业利润和估值的现实压力,而三季度财报季究竟会验证当下市场的泡沫,还是助推市场恢复,继续向上,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企业无法在财报中给出令人信服的“货币化”故事,不能清晰展现 AI 投资由支出到利润的转换,那么,当前由AI驱动的市场狂热,恐将面临一次严峻的估值调整。
对于投资者而言,比起盲目抄底,更重要的是擦亮眼睛,聚焦财报,找到那些能将AI投入转化为实打在的营收与利润的“真”受益者。
内容标签: #美股 #市场分析 #AI泡沫 #高台跳水 #财报季 #科技股 #方舟投研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