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七荤八素”,是指十五道菜?

微醺的人生  有酒有故事

感谢您的关注

“七荤八素”常形容头脑混乱,但鲜有人知,它实则源自古人的一张豪华餐桌菜单。

“七荤八素”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至《礼记·内则》,原指古代宴席中十五道菜肴的组合。后来逐渐演变为日常用语,常用来形容人头脑混乱、不知所措的状态,与“晕头转向”“乱七八糟”等词义相近。

那么,这“七荤八素”具体指的是哪些荤菜和素菜呢?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原本有“七素八荤”的说法。“七荤八素”实为一种语言上的颠倒。这种变化既符合汉语中“七”在前“八”在后的表达习惯(如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也因读起来更顺口,久而久之便固定成了“七荤八素”。

所谓“八荤”,即古代“八珍”,代表宫廷荤菜体系,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一般可分为“山八珍”和“海八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山珍海味”。总体而言,指代的是较为珍贵、美味的动物性食材。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八珍”包括:淳熬(肉酱浇饭)、淳母(肉酱浇黄米饭)、炮豚(烤乳猪)、炮牂(烤羊)、捣珍(肉脍)、渍(酒浸牛肉)、熬(烘肉干)和肝膋(烤狗肝)。

而“七素”在古代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民间一般泛指七种常见素菜,如青菜、萝卜、番薯、芋头、南瓜、蘑菇和豆腐等。

那么,“七荤八素”为什么会引申出“头脑发昏”的意思呢?

古代饮食礼制中,贵族多食荤,百姓以素为主,阶层分明,不易混淆。若将“七荤”与“八素”混在一起,既乱了规矩、也有失体统,因此后来逐渐被用来比喻事情杂乱无章、使人晕头转向的状态。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